基本資料
1931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文科博士學位,附“最榮譽記名”(為20世紀該校獲得此項殊榮之第一人)。先後任教於北京、清華、中山、東北、復旦等大學。與傅斯年、李濟等同為中國史學會的發起人之一。
時下講史之風盛行。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以及各地強勢媒體,紛紛加入;易中天、閻崇年、紀連海、毛佩琦……各種學術背景的各路高人,先後加盟;《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明朝十七帝》《乾隆朝三大名臣》,各地出版社的各種圖書,交相輝映。
當此之時,我們不能忘記一個人,他就是現代講史第一人黎東方先生。
個人簡介
黎東方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農曆八月初八日(陽曆9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東台縣河垛場。其尊翁黎淦字衡平,清季舉人,仕於江南。
他髫齡隨太夫人李氏居江都,母教甚嚴,先誦經史,後入國小,10歲從武進鄧師習英文。稍長,負笈遠遊,先後就學於上海南洋大學附中、北京清華大學,在清華攻史學,為梁任公最後之及門弟子。弱冠去法,在巴黎大學專修法國大革命史於馬第埃教授之門,兼從瑟諾波教授習方法論,從柏格森教授習哲學,從格羅次教授習希臘史,從金尼拜爾教授習基督教史,從莪塞教授習經濟史,從沙尼阿教授習世界通史。1931年6月4日以所著《比列志士記》通過辨論獲頒巴黎大學文科博士學位,並附以“最榮譽記名”。此項“記名”,在19世紀僅泰納與古朗希二人獲得,至20世紀,他為榮獲此項“記名”之第一人。
他1931年8月回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主講歷史哲學、法國大革命史和西洋通史,其高足卓然有成者以李樹桐、夏鼐為翹楚。“9·18”事起,他因支援東北義勇軍,不容於國民黨北方當局,乃倉促南下,轉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門人之佼佼者為岑家梧、戴裔煊。1937年至開封,任東北大學教授,抗日軍興,隨校播遷西安,再遷三台,所造就之高才頗多,而以王大任、李符桐、金鑠、閻文儒為最。1939年應成都中央軍校邀請,對少校以上軍官講戰史。又應教育部長陳立夫之聘,至渝主持史地教育委員會工作,兼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常委,迄於抗日勝利。在此期間,復在中央、朝陽、復旦各大學兼課,受其薰陶,自成一家言者甚眾,今在台灣者有唐德剛、劉子健等。其時日機在我西南大後方狂轟亂炸,而黎先生師弟弦歌不輟,對民族前途信心堅定。他並於課餘之暇在重慶、成都、昆明、瀘州作公開講演,暢談曹劉對峙,孫仲謀首鼠兩端,唐明皇專寵楊氏,致大權旁落於楊國忠,慈禧以悔過太遲而斷送清朝江山,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發前人所未發,聽眾聞所未聞,場場座無虛席,一時傳為佳話。
抗日勝利後,他應賽珍珠女士之邀赴美,助編其所辦之《亞洲雜誌》,未及就任,又被波靈頓城福爾蒙州大學聘請創辦遠東學系,此一創舉,為全美之最早者。
1947年9月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客座教授,兼私立亞洲研究院指導教授。1948年歸國任貴州大學歷史學系主任。1949年再次赴美,先後在密蘇里州坎薩斯市大學、勞倫斯城坎薩斯州大學、伊斯諾州波奧哩阿城布雷德來大學任教。1954年與林語堂博士在新加坡共創南洋大學。1955年3月赴台灣,任國際文教合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與美方委員布朗博士、華方委員兼僑務委員長鄭彥芬、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政治大學校長陳大齊等合作無間,建樹頗多,如招納僑生萬千百萬,擴建各大學教室宿舍,資助教育部建築辦公大樓,譯印《東南亞通史》等世界名著多種,深受台灣教育部長張其昀(曉峰)之崇敬。張氏創辦中國文化研究所,聘他為史學門主任,他作風一新,禮邀各大學名師講課,探賾索隱,各展所長,為史壇所稱道。
1963年又赴美國,在邁地森城威士康辛州大學任客座教授,其時,台灣文化研究所擴充為中國文化學院,原史學門升格為史學研究所,以他為所長。在他去美期間,由宋旭軒代理。他回台後,堅決表示,願全力從事歷史教學事業,不願擔任行政事務,該所所長一職,由宋真除。張董事長勉允所請,尊之以永久教授,研究部名譽主任等稱號。無何,中國文化學院改為中國文化大學,他盡瘁於歷史教學,二十年如一日,蜚聲士林,歐美爭聘,歷任美國佛雷斯諾城加州州立學院、聖地牙哥城私立國際大學史學教授,又應英國牛津大學之邀,赴英講述中國彩陶與裏海東境彩陶之比較,然對中國文化大學之設備以及學生之進修輔導仍然殷殷關注,可謂忠信。
張曉峰氏和他相尚以道,相慕以文,倚為手足,親如兄弟;他亦雅重張之恢宏氣度與力學精神。他曾親譯張著《孔學今義》、《戰國學術》二巨冊為英文,以廣其流傳。張譽之為“中國之湯因比”,創例聘他為研究教授,只授一門課程,並指定講師一人為其助理,以助其寫作中英文對照之巨著《中國史之研究》。張氏逝後,他痛失子期,離台去美,卜居於南加,繼續埋首著書,期於早日完成。此書已改名為《我們的根》,上溯史前,下及現代,既分述各斷代,亦通論其因革成敗之典章制度,與夫科技文哲社經,熔中外為一爐,串古今以一貫,將為史學之精金美玉。此外,他已寫有專書數十部,論文百餘篇,士林傳育,紙貴洛陽,均可概見其博識文才。著述之暇,嘗多次用英語在各大城市作公開演講,弘揚中國文化,不亞當年川滇談風生之時。他身在異域,情系宗邦,念念不忘歸根,以85歲高齡,尚在撰寫《我們的根》,使在歐美出生的華人子女以及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認知我列祖列宗如何締造了大好河山和優美文化,其一片真摯的愛國情懷,尤令人肅然生敬。我們應為有這樣一位史學家和教育家的河南同鄉而感到自豪。從國家民族出發,他是世界級學者,桃李滿天下,國之瑰寶而鮮為人知,故特述其生平,以補史闕。
歷史年表
1944年9月,在“陪都”重慶鬧市區的一家劇院門口,接連十天,人頭攢動,盛況不衰。這不是哪位戲劇名角在唱大戲,而是一位名叫黎東方的歷史學家在這兒開講“三國”。那時沒有電視轉播,聽眾只有買票一場一場地去聽,儘管一張門票要法幣40元(相當於2美元),價格不菲,但照樣聽眾踴躍,欲罷不能。
抗戰勝利後,他應邀赴美,先後在波靈頓城福爾蒙州大學、紐約布魯克林學院、私立亞洲研究院、密蘇里州坎薩斯市大學、勞倫斯城坎薩斯州大學、伊斯諾州布雷德來大學任教。1954年與林語堂博士在新加坡共創南洋大學。
1963年後歷任邁地森城威士康辛州大學客座教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美國佛雷斯諾城加州州立學院教授、聖地亞哥城私立國際大學史學教授,又應英國牛津大學之邀,赴英講述中國彩陶與裏海東境彩陶之比較,被譽為“中國之湯因比”。其重要著作有《中國史之研究》、《中國上古史八論》、《西洋通史序論》、《中華民國簡》,長篇自傳《平凡的我》,以及他所獨創的“細說體”系列史書《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等,還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譯著。
黎東方講史
黎先生借用“說三分”的民間口頭文學形式講三國故事,但他說的是歷史,既不虛構任何一個人物,也不虛構任何一個故事,而是廣泛地從各種史書史料中蒐集素材,按需而取,巧妙地貫串起來,以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語言鋪展開去,竟吸引了無數聽眾。黎先生的講史從重慶市中心擴展到近郊,其後又在瀘州、貴陽、昆明等地掀起高潮,講史的內容,從三國到清朝,由清朝到唐朝,成了一時熱點。林語堂得知此事,說要將“幽默大師”的名銜轉送給黎東方。黎東方的講史盛舉,使史學著作增添了一種新的體裁——黎東方講史,又稱細說體。在他寫出《細說清朝》以後,胡適鼓勵他把列朝列代都講一遍。20世紀60年代,黎氏講史體著作《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和《細說民國》在台灣出版,30年後,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備受好評。
顧毓琇、鄧廣銘、唐振常諸名家都熱情洋溢地為黎書作序,黎先生大受鼓舞,以近九秩之年開始撰寫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和宋朝史。孰料至1998年12月30日,黎先生竟夜睡不起,溘然仙逝,享年92歲。出版社受黎先生夫人的委託,約請陳文豪、沈起煒、趙劍敏和虞雲國等歷史學家,完成了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和宋朝諸種的整理和寫作。
這套講史叢書陸續出版後,一印再印,長盛不衰。不少學者建議,何不把中國講史第一人黎東方教授的講史著作重新修訂出版,於是就有了這套《黎東方講史》。《黎東方講史》修正了原書中的疏漏和錯訛,恢復了部分初版時刪除的章節和文字,添加了一些插圖和圖注。以煥然一新的面目出現的《黎東方講史》九種,定能獲廣大讀者的喜愛。
其他資料
1907年出生於江蘇省東台縣,父黎淦,清朝舉人。黎東方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在清華攻讀史學,為梁啓超弟子。後留學法國,專修法國大革命史於馬第埃教授之門,1931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付以“最榮譽記名”(為該校19世紀第一人)。1931年8月回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主講歷史、哲學,1937年至開封,任東北大學教授。1944年9月24日在重慶中一路黃家埡口實驗劇場,賣票“品三國”,每張門票40元法朗(約2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元),盛況空前,被稱為“現代東方講史第一人”。抗日勝利後,應賽珍珠之邀赴美。1948年歸國任貴州大學歷史學系主任。1954年與林語堂在新加坡共創南洋大學。自中國文化大學教席退休後,定居在加利福利亞州的聖地亞哥市,專注寫作。出版《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以及《細說民國創立》等書。1998年12月30日,黎東方病逝於美國,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