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戈
日常與文字無涉。嗜好閱讀,勤於動筆,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今天》、《鯉》、《讀品》等刊物。著有《一切因你而值得》(中國工人出版社),散文集《私語書》在文藝圈廣為稱頌。
2012.12月出版新書《因自由而美麗》,是四年以來的散文、隨筆、文藝評論合集。內容涉及生活、閱讀、電影、植物、食物等。寫細節入生活內質,恰到好處;寫日常則綿密細緻,沖淡平和;寫閱讀則深情凌厲,靈氣逼人。
黎戈的評論沒有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氣息,純粹建立在自己的閱讀體驗之上,所以容易親近。她的閱讀量大得驚人,在《語言的意味》這一篇文章里她就提到了阿摩司·奧茲,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伊莎貝爾·阿連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等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如此廣博多樣化的閱讀賦予了她揮灑自如的文風,她不僅知道哪些作家有哪些作品,甚至對他們的身家背景、脾氣秉性也了如指掌。所以她能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在《作家的伴侶》里給中外文豪的老婆們總結歸類,“聖母型”、“繆斯型”、“對手型”,一一對號入座。這厚積薄發的效果也體現在信手拈來的引用上,當你讀到諸如“哪堪獨坐青燈,望故國,高台明月”和“萬事皆如秋在水,幾人識得靜中香”這樣美麗的標題的時候,怎能不動容?
潔塵在序里寫道:“讀黎戈的《因自由而美麗》,處處有會心之感。”仔細對比起來,潔塵和黎戈在某些地方很相似。除了兩個人都感興趣的書目和作者,最突出的恐怕就是城市情節。成都之於潔塵,南京之於黎戈,城市給予她們讓人打心眼兒里妒忌的歸屬感。兩人寫起各自的城市,都有一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氣勢,這來源於對家鄉強烈的愛。這種愛是篤實的,坦蕩蕩的,像是父母與孩子,或者是死黨之間的關係。黎戈說“它(南京)是我的家園,已經沉澱在我的骨血里,成了我的笑點,興奮灶和痛神經”。為什麼她們的作品裡總離不開那座城,因為她們對那片土地愛得深沉。
黎戈自述
黎戈說自己能出書都歸功於眾多網友的喜愛和追捧。像她這樣生長於民間的作者,比那些橫空出世、藉助媒體炒作出現在公眾視野的作者要更值得信任。為什麼她能贏得讀者的關注?是因為她把閱讀凝結成了思想。讀書並不應該是一站式的旅程。可惜大多數人並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或者是興趣,把讀過的文字和故事轉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黎戈做到了。她能總結,能分析,能欣賞,能批評。所以我們看到她說:“把廢話排列組合成真理的是卡夫卡;把廢話一條道奔到黑,嘮嗑出故事的,是寫隨筆的村上春樹”;“(魯迅)的雜文比小說好,刀鋒凌厲,氣勢十足,又多產”;“陳丹燕是典型的西學產物。她的文章里,副詞,形容詞,比喻句特別超重,但是很和諧”。
文學作品
圖書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一切因你而值得》 | 2009年1月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27.單身》 | 2010年1月 | 鳳凰出版社 |
《因自由而美麗》 | 2013年1月 | 新星出版社 |
《私語書》 | 2013年3月 | 文化藝術出版社 |
《靜默有時,傾訴有時》 | 2013年7月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各自愛》 | 2015年3月 | 九州出版社 |
《時間的果》 | 2017年3月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小鳥睡在我身旁》 | 2018年1月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名人讀黎戈:
潔塵: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風格自我且恬淡,有發見,有鋪衍,隨和中亦有自己的堅持。
張悅然:她能夠看到事物最細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顆塵埃上。
韓松落:黎戈可貴之處,在於她給我們看到她如何成為一個“真人”。像《聊齋志異》中人,四處擷取氣味、顏色、故事,努力沾染體溫、畫面、他人的歷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貪歡,又不忌憚刀鋒之險,只為讓自己畫皮下的心,最終變得有血有肉,並透徹覺醒。
蘇枕書:喜歡黎戈,是因為她低調、勤奮。這是作家的理想狀態。正如黎戈自己所言,“隨著時間的逝去,你知道有什麼變重了,長成了”。所以她值得讀者的期待與喜歡。
經典名句
我常常想起一些人。沒有想念那么黏,沒有想望那么熱,只是稀薄的想起。—《私語書》
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樹,守靜,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經末梢,觸著流雲和微風,竊竊的歡喜。腳下踩著最卑賤的泥,很踏實。還有,每一天都在隱秘成長。—《私語書》
喜歡的人,放在心裡,像沉澱在玻璃杯底的蜂蜜團,香香的,亮亮的,委屈的時候,舔一口回憶,心裡就不那么苦了。—《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