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黎平縣城關第二國小(簡稱“城關二小”),位於縣城西部福壽街33號。其前身是“荷花塘女子高等國小堂”。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王開媛女士出資和募捐,在荷花塘聖宮左側的訓導署,創辦“荷花塘女子高等國小堂”,招收女生20餘人。開設國語、算術、圖畫、刺繡、縫紉等課程。王開媛負責學堂工作,張季華、陳世顯兩位先生為義務教員。
民國二年(1913年),廢學堂改學校,女子高等國小堂改名“女子高等國小校”(簡稱“女小”)。第一屆畢業生畢業,黃玉珍、左玉美、薛澤玉、王素遠、袁華英留校任教。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4旅旅長羅啟疆部駐紮黎平城關,看到女小場地狹窄,學生擁擠,便組織士兵將觀音堂(即今城關二小校址)修葺改造,砌起圍牆。次年,女小遷入,學生近百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王開媛告老還家。縣政府委派黃玉珍任校長,學校改名為“縣立城區女子國小”。國民政府制定的女子學校教育宗旨是:養成女子德操與知識技能兼學,強調留意,使自己身體發育優良,以便為家庭和社會服務。當時,新文化運動興起,男女平等的口號漸入人心。新派人士劉瑾瑜任校長時,便開始招收男生入學。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劉瑾瑜任校長,舒文堯任教導主任,石燦麟任訓育主任,學生增至280多人,其中男生130多人。次年,縣政府以蒼教字2068號訓令,改女小為“德鳳鎮中心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又改校名為“德鳳鎮第二中心學校”。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文教科又下文更改校名為“黎平縣德鳳鎮第二完全學校”(簡稱“德二小”),有教職工14人,學生360多人。張家和、劉萬年、龍素蘭先後任校長,朱守益、左揚先後任教導主任。
1957年,全縣開展整風反右,教師徐慶鈺、費湘南被打成右派,徐慶鈺被勞動教養,後平反恢復工作。
1959年“大躍進”中,受辦“大學校”的影響,城關一小和二小合併為“德鳳完全國小”,任命熊玉山、龍素蘭為校長。熊玉山調走後,由楊廷漢接任。名義上兩校合併成了“大學校”,但實質不變,只是在一小開辦一、二年級和五、六年級,在二小開辦三、四年級和附設幼兒班而已。這種“大”,造成的只有混亂。到1961年,兩校又分開各自辦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二小造反派教師組成“山城風暴”戰鬥隊,掌握學校大權,將校名改為“衛東國小”。造反派經常辦學習班,開批鬥會,鬧得校無寧日,人無寧時。
1968年夏,縣革委派軍宣隊代表1人,工宣隊代表2人,貧宣隊代表3人,組成工農兵代表隊進駐學校,領導學校進行“斗、批、改”,與學校負責人劉成碧、周士友行使學校管理職權。隨後,又根據最高指示,給學校這塊板結的土地“摻沙子”,縣革委派復退軍人龍永茂、石紹基進入學校,擔任指導員,負責學校工作。這年暑假,全縣中國小教師集中城關開展“三反一粉碎”和“清理階級隊伍”,將學校“走資派”和認為有問題的教師,劃分為“大鬼組”、“小鬼組”,統稱之為“牛鬼蛇神”;“點鬼台”設在二小,對“大、小鬼”們進行批判鬥爭,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一時間二小烏雲密布,成了迫害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場所。
1973年,學校更名為“黎平縣城關第二國小”。這年,曾開辦戴帽國中班。後併入黎平中學。1975年,被州教育局定點為“三算”試點學校。次年9月,在學校召開全州“‘三算’試點經驗交流會”。這年,再辦戴帽國中班1個。1977年,組織學生赴鎮遠參加全州中國小學生運動會,獲得名次。
1979年,德鳳區國小統考,二小有7個班的成績名列前三名,獲德鳳區表彰。1982年,戴帽國中班併入德鳳區中學。1984年,新建的磚混結構教學樓竣工。學校占地面積4729平方米,建築面積2106平方米。教學班23個,在校生1058人,教職工58人。
1985年,城關二小試行校長負責制,無果而終。
1987年,組織教師赴安順,學習全省著名的安順五小示範性家長學校的辦學經驗。回校後,開辦首期家長學校。
1993年7月,縣政府制發《黎平縣中國小校長負責制試行方案》,縣教委制定《黎平縣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實施細則》,並確定在城關二小和二中試行。效果明顯,次年,在全縣中國小推行。學校以“依法治校,制度管理,育人為先”為目標,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出台《教職工聘任條例》、《城關二小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及實施細則。
學校榮譽
加強教改實驗,制定教研教改制度,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進行“三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改革試驗。被州教委表彰為“教改實驗先進學校”。同時被定為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提高國小教育質量聯合革新計畫》(簡稱《JIP計畫》)。獲省表彰為“實施《JIP項目》先進學校”。1994年,龍麗英老師參加州國小語文優質課競賽,獲一等獎,赴省競賽獲三等獎。
1995年,省教學研討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城關二小召開。這期間,國小升國中統考,連續7年獲全縣教學質量一等獎,升學率100%;自然課實驗教學突出,被州評為“實驗室工作先進學校”,列為重點扶持的實驗室建設學校。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馬順媛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受教育部表彰;胡萬華、張興瓊、吳宇全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受省教育廳表彰;學校被省表彰為“德育先進學校”;少先隊兩次被省少工委表彰為“紅旗大隊”;
1999年,學校代表州出席全省“家長學校先進經驗交流會”,並作了典型發言。學校被省關工委表彰為“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這期間,學生人數最多達1670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領導班子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全體教職工與時俱進,跨入新世紀。加強學校管理,堅持“四制一目標”,推進素質教育,制定學校發展目標。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2001年,受州教育局表彰為“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先進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先後邀請州教科所及鄰縣8所兄弟學校舉辦“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研討會”,交流教學經驗,宣讀論文。
2003年,組織30多名教師先後到湖南靖州、江蘇新化、廣東深圳等地學校進行考察學習。
2005年,參加全縣中國小文藝匯演,獲一等獎。裴庭偉、徐紹蘭同學參加省少兒歌唱大賽,獲二等獎。
2008年,陸新玉同學參加全國藝術人才選拔大賽,獲“兒童組金獎”。這年,學校成功地舉辦了全縣25個鄉鎮教輔站、中心校共120多人參加的“新課程教研教改經驗交流會”。
學校設備
2005年,義教工程項目——新建教學樓竣工。逐步完善“六室”設施,逐步配齊教學設備。現有電腦43台,配齊各班電視機,基本實現網路電化教學。貫徹“以人為本,科研為先導”的治校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成、鞏固和提高“兩基”指標,最佳化教育環境,建設平安校園。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是對基礎教育教材進行的重大改革,城關二小被列為試點校之一。學校組織骨幹教師分批參加省、州、縣三級培訓,校內試點工作得到逐步全面啟動。90%的教師能抓住“備、講、批、輔”等教學環節,大膽地探索、嘗試,有3篇教學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學校的“語文情景教學”課題研究,在省交流會上進行交流。學校注重“特色興校”,成立“少兒藝術團”以及英語口語、小科學發明、繪畫、書法、口算等10幾個興趣小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少兒藝術團多次參加演出,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