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shǔzhū
注音:ㄕㄨˇㄓㄨ
基本解釋
比喻微細之處。黍、銖均為輕微的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清劉大櫆《祭望溪先生文》:“六經之道,雖闢而蕪。惟公治之,究其根株,如受衡量,不溢黍銖。”清方東樹《書<望溪先生集>後》:“後人雖有丹堊之巧為密麗,至於不失黍銖,終不如慮始者精神開闔於空虛杳冥之際,而與造物相往來也。”
拼音:shǔzhū
注音:ㄕㄨˇㄓㄨ
比喻微細之處。黍、銖均為輕微的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清劉大櫆《祭望溪先生文》:“六經之道,雖闢而蕪。惟公治之,究其根株,如受衡量,不溢黍銖。”清方東樹《書<望溪先生集>後》:“後人雖有丹堊之巧為密麗,至於不失黍銖,終不如慮始者精神開闔於空虛杳冥之際,而與造物相往來也。”
銖黍,詞語,其意是指一銖一黍。比喻微小之物。
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亦有其他說法,標準不一):銖兩(極輕微的分量)。錙銖(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喻極微小的數量)。
詳細釋義 漢英互譯 方言集匯 常用詞語 字源字形銖積,猶言一點一滴地積累。
秬黍,又稱黑黍,是黍的一種。是一種量具。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 註:“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平權衡賦》:“黍累無差,毫釐必究。
纍黍 1.累列或累積黍粒。 2.謂數量、差距微小之至。
累黍,古代用一定的方式排列黍粒作為計量的基準,形容數量極小也形容絲毫不差。
解釋 相關連線之名,古與今異,古無分之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唐...,自宋代開始定為錢的十退小單位。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之黍重12銖,24銖為兩,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準之上。這在...
釋義 “度”詳解 “量”詳解 “衡”詳解 淵源的一銖又是怎樣確立的呢?據《漢書·律曆志》記載,當時是以中等顆粒的黑黍粒,以十黍為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也就是說當初確定“兩”是以北方所產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為一銖,2400粒為一兩...
簡介 發展變化 發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