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明代始稱黃顙口鎮。據《明史·地理五》和《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記載:明代,稱辛(新)亭,曾設黃顙口鎮巡檢司,屬興國州永興縣(即今陽新縣),分管13里;
清初,屬辛亭里;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屬海口鄉,屬陽新縣第三區;
1950年3月,屬海口鄉,屬陽新縣第一區;
1951年,屬陽新第一區,政府駐地湋源口;
1957年,屬太子區;3月,屬海口公社,下轄三洲、黃顙口、湖塘、花果、菖湖等19個生產大隊及一個果園場,駐地蔡家壩;
1961年,屬海口區;轄新合、花果、海口、東湖、柏林、金盆六個公社;
1985年,屬海口區,始設黃顙口鎮;
2001年,撤鄉合鎮,正式設立黃顙口鎮,下轄18個村。
行政區劃
截止2013年,黃顙口鎮下轄18個行政村。
附:黃顙口鎮下轄行政村
三洲村(六房村) | 七約村 | 海口村 | 軍山村 | 太平村 | 泵站村 |
鳳凰村 | 花果村 | 菖湖村 | 黃顙口村 | 營盤村 | 周堡村 |
金星村 | 上嚴村 | 程法村 | 沙港村 | 尖峰村 | 水運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顙口鎮依山臨江,東連富池鎮,西接湋源口鎮,南依幕阜山脈,鎮區位於北緯30°00′35″東經115°19′52″,·版圖面積96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6平方公里。
氣候
黃顙口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4小時,日照率為43.5%。年平均氣溫16.9℃,極端最高氣溫41.1℃,最低氣溫-14.9℃。無霜期在252~257天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其中,春夏兩季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75%。地勢西高東低,是由幕阜山余脈與長江合圍而成的三菱形區域,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土壤
黃顙口鎮境內土壤為紅壤,靠江邊地區為江水沖積而成的沙土。
水文
黃顙口鎮境內有海口湖、蝦蟆湖、菖湖三大水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黃顙口鎮有耕地面積26425畝,林地面積17600畝,淡水養殖面積16000畝,園地面積4720畝,工業儲備用地10000畝。
水資源
黃顙口鎮緊鄰長江黃金水道,岸線長達22.5公里,開埠建港條件優良,可建5000噸級泊位。
礦產資源
黃顙口鎮境內資源十分豐富,有優質的石灰石,黃砂和煤炭資源,僅優質石灰石儲量達100億噸以上,含鈣量最高的達到55.25%。截止2013年,已探明煤炭儲量有300萬噸。
砂石資源
黃顙口鎮臨近長江,河道砂石儲量豐富。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黃顙口鎮常住人口41244人,均為漢族人口。
經濟
綜述
2012年,黃顙口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82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16%;國稅收入350萬元,地稅收入390萬元,總稅收達到740萬元,非稅收入401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100餘萬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9億元,增長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5996元,增長15%;全鎮金融系統2012年存款達到2.2餘億元。
第一產業
黃顙口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薯、玉米、油菜、苧麻。截止2012年,已發展基地農業、訂單農業、現代農業,初步實現了五大農業板塊的建設:萬畝黃顙魚養殖基地、萬畝蔬菜種植基地、萬畝柑橘種植基地、萬頭牲豬養殖基地、萬畝優質稻種植基地。
林果業是該鎮的傳統產業,年產雅山常桔400萬斤,鳳凰紅棗220萬斤,海口枇杷依託大專院校和農科研究所進行取種嫁接,先後開發了海口枇杷0#—7#系列,已經形成枇杷4萬株種植規模,還有李子、杏子、桃等水果;水產養殖也是該鎮的優勢產業,境內海口湖、菖湖兩大湖系是水產天然養殖場,以金星月湖為中心的萬畝水產基地,由傳統水產品養殖向立體水產品養殖轉變,魚鴨、魚蟹混養、魚蓮種養,大閘蟹養殖總面積突破5000畝。
第二產業
截止2012年,黃顙口鎮共有企業63家,其中:煤礦1家,採石廠1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32家,紅磚廠4家,免燒磚廠4家,化工廠1家,工業加工企業6家,混凝土攪伴站1家,物流公司1家。2011年全鎮共引3個工業項目,1個農業項目,1個房地產項目。
2012年,引進工業項目6個,其中過億項目3個,過5000萬元項目2個,過3000萬元項目2個,計畫總投資7.2億元。西安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氣(LNG)利用工程項目,計畫投資1.98億元,年產值8億元,可實現稅收1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50個;中材集團年產20萬噸精細輕質碳酸鈣項目,計畫投資1.7億元,年可實現稅收3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200個;湖北沃豐礦業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低品位鐵礦石精選項目,計畫投資5000萬元,年產值1.5億元,年可實現稅收500萬元,可增加就業崗位60個;洪強礦業公司年產200萬噸精品骨料項目,計畫投資6000萬元;新註冊3000萬元的物流企業一家。
第三產業
黃顙口鎮是陽新東部商貿中心,現有糧油、肉食、蔬菜、服裝、五金交電、魚類、餐飲、服務等交易市場。全鎮經濟構以農為主,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為陽新縣糧棉油和水果主要產地之一。
2012年,黃顙口鎮依託省濱江工業園的地理優勢,發展商貿物流業,建設完善標準化長江碼頭8個,長江水運碼頭最大可停泊5000噸貨輪,新組建運輸車隊6個,有各中大型運輸車輛100餘台,商品零售、批發、服務等行業發展迅速,2012年全鎮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0戶,私營企業1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個體轉型升級6戶。
社會事業
教育
截止2014年,黃顙口鎮有中學1所,國小20所。2012年,啟動了中心國小明德項目教學樓工程、金星國小教學樓工程、花果國小教學樓工程,項目資金達190餘萬元。抓好中心幼稚園的項目立項和項目啟動工作,爭取資金200餘萬元。
黃顙口鎮中國小校
陽新縣黃顙口鎮七約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三洲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上嚴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六房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軍山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鳳凰完全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周堡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太平完全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尖峰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沙港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泵站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海口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湖塘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程法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花果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菖湖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營盤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金星村國小 |
陽新縣黃顙口鎮初級中學 | 陽新縣黃顙口鎮中心國小 | 陽新宏達雙語學校 |
衛生
截止2012年,黃顙口鎮衛生院住院病人800餘人次,補償了金額74餘萬元,門診報銷137餘萬元,中藥補償4萬餘元,合計補償了215餘萬元,減輕農民負擔,改善服務環境和設施,按照標準設定科室,添置新設備,最佳化就醫環境。
體育
2012年,陽新縣第四屆農村老年人運動會在黃顙口鎮召開舉行,新建門球場,投資20餘萬元,做好1000餘名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飲食和住宿等服務工作。
社會保障
2012年,黃顙口鎮投資50餘萬元建成社保中心辦公大樓,完善了15000餘人的新農保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新增就業200餘人,創業培訓70餘人,創業成功40餘人,帶動就業160餘人。
基礎設施
2012年,加大鎮區建設投入,投資達800餘萬元建成3萬平方米的濱江廣場,投資50萬元的新街南段配套工程建設,將主街道向南延伸240米,完成了鎮區下水道、綠化帶、慢車道的建設;投資90萬元的主街道2400米綠化帶路沿石改造和綠化帶完善工程;投資100萬元的300米江灘景觀帶的建設;添置廂式垃圾車30輛,清運垃圾板車4輛及其他配套設備;安裝和檢修路燈100盞。
交通
公路
黃顙口鎮水陸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沿江黃(石)富(池)省道穿境而過,距滬蓉高速,大廣高速40公里,黃大公路,黃陶公路連通大冶、陽新、京九、武(漢)九(江)鐵路並肩而行,正在規劃建設的棋盤州長江公路大橋,麻(城)陽(新)高速,黃(石)鹹(寧)公速,山南鐵路延伸線距黃顙口鎮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水路運輸通江入海,上至重慶,下抵上海。全鎮已有17個行政村實現了通村水泥路,總長度達41.05公里,2010年還計畫修建27.9公里。
水路
黃顙口鎮有22.8公里的江岸線,有的黃顙口渡口、泵站渡口、三洲渡口以及7家貨運碼頭,年吞吐量達800萬噸。
歷史文化
古蹟遺址
黃顙口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鎮區內古蹟遺址有古剎華佗廟,鳳凰千年古樟,太平橋、定軍山、鐵營盤。
民間節日
時間 | 節日 | 時間 | 節日 | 時間 | 節日 |
正月初一 | 過年 | 三月初三 | 吃鬼頭 | 八月十五 | 中秋節 |
正月初二 | 拜年 | 五月初五 | 過端午 | 九月初九 | 過重陽 |
正月十五 | 元宵節 | 六月初六 | 曬紅綠 | 臘月廿四 | 掃揚塵 |
二月廿十 | 煎粑補天 | 七月初七 | 乞巧節 | 臘月三十 | 守歲 |
二月廿二 | 花朝節 | 七月十五 | 中元節 |
景點
江邊石林
據《荊楚名勝概覽》一書記載:鎮西之荷山,臨江而立,山峰俊秀, 宛如筆架,俗稱筆架山。鎮東之侯家磯,聳塞江心,怪石嶙峋,是長江中游有名的奇特礁石。 黃顙口鎮鎮區下游不遠1公里處,每年進入秋冬季以後,江水下落,江面上就開始出現一塊塊奇形的怪石。專家介紹,大約在幾億萬年以前,由於地殼運動,這裡的地殼受到強烈的擠壓,造成岩體彎曲,後來受到江水長期的溶蝕作用,以及伴隨地殼的機械作用就形成這種地貌:石芽、石溝、石林、溶洞等。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遇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後者溶於水後,將溶蝕的部分帶走,留下的部分凸現出來,並逐步形成了蜂窩狀,加上這裡的灰岩特別的薄,就形成了黃顙口獨特的地質地貌(石灰岩岩溶地貌,也稱喀斯特地貌)。
該地貌在黃石地區屬典型的地質地貌,不僅觀賞性強,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高等學校地質學科較好的教學基地。
濱江廣場
黃顙口鎮濱江廣場位於黃顙口鎮中心位置,與江相鄰,是典型性三面圍合的三角形濱江開放區域,占地總面積達20000平方米。2012年建成,中心區域占地5500平方米,建有悠江亭和漁歌廣場等文化建築,還有專業的燈光籃球場、生態停車位、景點石刻,以及全長128米的健身綠道,是具休閒、娛樂、集會、遊覽觀光於一體的大型廣場。
小鎮人物
馮常甫(1900-1931.4.9),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人,1926年4月由黃庭照介紹參加革命,同年11月亦由黃庭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4月9日壯烈犧牲,時年31歲。
呂作松(1913-2005)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呂廣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團政治保衛局保衛隊隊長,紅五軍團獨立師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車運部部長,海軍工程部副部長,海軍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海軍學院副教育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10月24日19時14分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逝世,終年93歲。
嚴光治(1496-1548),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嚴家塆自然村人。明代嘉靖壬午年,湖廣鄉試舉人,敕文林郎。1537年,任嘉興府推官。1540年入蜀,任順慶府推官,頗受時任川北道按察司僉事楊瞻之重。1545年升茂州守令,後棄養歸田。長於詩文,文章有《惠孚》《獄辯》等篇,存詩《錦屏山》《靈雲觀》和《石橋》三首。其詩散見於川浙各地名勝,四川《保寧府志》和《營山縣誌》均可見其詩,其《錦屏山》一詩錄入楊林由先生編著的巴蜀詩詞總集《閬中歷代詩詞選》一書中。
潘師道(1566-1636),字茂中,號太乙,湖廣興國(今湖北陽新縣黃顙口鎮鳳凰村)人。1585年(萬曆十三年乙酉科)湖廣鄉試舉人,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中第三甲進士。初任職監利,後歷任太理寺評事、吏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邵武知府、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1610年(明崇禎元年)11月,升為四川按察使。1621年至1627年期間(明天啟年間),任福州府知府、浙江巡撫等職。
夏禹璧(1876-1937)冊名葆瑩,又名錫圭,陽新縣黃顙口鎮宏周堡人。與中國同盟會會員、曾任國民黨一大中央委員、南京市市長的石瑛同為本地著名舉人張星月高足。石瑛任南京市長後,委以南京高級法院書記長官,後任陵園館經理兼《大公報》編輯書記。現南京中山陵留有其墨跡。詩作有《客感》、《半壁山》、《江樓即景》、《消寒八詠》等近百首。
潘龍國(1958-1979),烈士,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鳳凰村人,1978年4月入伍,共青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53465部隊1炮連戰士,1979年2月28日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終年21歲,追記三等功。葬於廣西憑祥市南山烈士陵園11排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