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霞川(1911-1991) 字鶯兒,號大誰。中山沙溪鎮龍頭環人。弱冠隨畫家梁雲樵習畫。1934年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系。1938年以精通西洋畫、中國畫、雕塑等優異成績畢業。同年拜高劍父為師。“七·七”抗戰隨師遷徙澳門。1940年與方人定等人組織“再造社”,並多次參加聯展,主要作品有《凝思》、《猴》等。其時守舊派對嶺南畫派攻擊最烈,“再造社”同仁挺身而出,以精闢理論及藝術實踐,證明改革中國畫正是時代所需,勢所必然。人物經歷
抗戰勝利後,因健康之故,息影家門,築小廬名曰“望霞山館”,門額“無恐怖齋”,後更不復出。其畫工走獸翎毛,亦精山水。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幀《藝術家的惡耐》(油畫)送莫斯科舉辦之“中國美術展覽”參展,蘇聯報刊對該畫評價頗高,認為從中可以認識中國藝術與中國人民。黃霞川善畫亦工詩,畫作常題詩句,畫中有詩。隱居40年,藝術造詣更高,《猴》、《猛虎》、《鷹》、《馬》等作品可見一斑。
“求學之人不怕志向不高,只怕不能持之以恆”(曾國藩)。嶺南畫派畫家黃霞川先生就是一位窮畢生精力持之以恆地攀登藝術高峰的藝術家,而且是一位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天賦加努力造就的。黃霞川少年時跟隨畫家梁雲樵習畫。1934年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系,學習西洋畫、中國畫和雕塑,並於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拜高劍父為師。從小就付出過艱辛的努力,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尤其是有機緣拜到嶺南畫派高劍父大師為師,讓他有機會選擇了新的藝術道路。高劍父是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開派“鼻祖”,主要是在傳統中國畫技法中融入西洋畫和日本畫風的畫法。而黃霞川在校時曾先學西洋畫,這自然就與老師的藝術理念產生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在“七·七”抗戰期間,他更隨師遷徙澳門,成為入室弟子。在某一角度上看,這也是黃霞川的“道幸”。又由於老師在藝術上另闢蹊徑,在傳統中國畫派的角度上看,成為了“叛逆者”。因此,黃霞川為了使老師的“革新派”得以成功,與一班同道中人一起挺身而出,捍衛著這一嶄新的藝術理念,成為了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然而,他們以堅韌的毅力和執著,在老師的率領下開創出嶺南畫派,為中國美術史寫下了光彩而濃重的一頁。這正如曾國藩所說的:“學問貴在持久與恆常,又貴在時時更新,更新與恆常似乎是一對矛盾相互衝突,其實這正是學習最根本的。”
1940年他轉回廣州從事藝術活動,與廣東畫院副院長方人定(中山沙溪人,1923年始隨高劍父學畫)等人組織“再造社”。這時期正是守舊畫派對嶺南畫派攻擊最烈之時,“再造社”同仁以精闢的理論及藝術實踐,證明改革中國畫正是時代所需,勢所必然。
期間,其作品多次參加各地展覽,主要作品有《凝思》、《猴》等。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他的油畫《藝術家的忍耐》被選送在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美術展覽”參展,前蘇聯報
刊對該畫評價頗高,認為從中可以認識中國藝術與中國人民。當時黃霞川年輕有朝氣、有衝勁。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轟烈和輝煌的時期。
抗戰勝利後,由於歷史的轉折,也成為他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第一次轉折期。於是他以健康之故,回鄉息影家門,築小廬名曰“望霞山館”,門額為“無恐怖齋”,後更不復出。直至“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將山水、花鳥畫等傳統中國藝術也視為“封、資、修”的產物。致使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受到莫大的衝擊,亦使黃霞川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發生了改變,並養成了“嗜酒貪懷”之好,最多時一天可承受四瓶斤裝高度米酒。然而,他並沒因此放棄藝術,仍以恆常的執著精神,不求聞達、淡泊名利的心態,以及堅持不懈的態度研究中國畫,不斷地探索嶺南畫派的發展路向,豐富嶺南畫派的內涵和研究領域,提高其藝術層次。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文藝界也隨之漸漸恢復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年近古稀的黃霞川老先生如蒼虬沐春風,煥發出再一輪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他老人家認為稱心之作。對於這位早年受教於西洋美術的學子,數十年前曾企盼著到“西方世界”領略西方藝術真諦的藝術家,在有機會赴美國與兒女團聚定居的時候,卻拒絕前往,選擇守土於家鄉的“望霞山館”小廬,直至終老。筆者以為大概此時的黃老,已從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中悟出了偏重於老師開創的日趨成熟的嶺南畫派,即恪守成為嶺南畫派的終生捍衛者之緣故吧。然而,亦體現出他老人家為中國畫的秉承與光大,以他獨特的個性和方式,並耗盡了畢生的精力成就了他的藝術事業。從而也體現出他愛國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