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童,原名童中貴,1963年生於蘇州。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擔任《鐘山》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其中中短篇小說集七部,長篇小說二部。隨著其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聲蜚聲海內外。
內容簡介
《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說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作品目錄
上部 保潤的春天 | 中部 柳生的秋天 | 下部 白小姐的夏天 |
---|---|---|
照片………………………………3 | 僥倖歲月…………………………119 | 六月……………………………213 |
魂……………………………………8 | 特二床………………………………126 | 龐先生……………………………217 |
手電筒……………………………12 | 幽靈的聲音…………………………131 | 另一個人……………………………223 |
祖宗與蛇……………………………17 | 空屋………………………………133 | 順風旅館…………………………227 |
祖父的頭髮…………………………20 | 公關小姐……………………………148 | 水塔與小拉…………………………236 |
井亭醫院……………………………25 | 香火廟………………………………155 | 公路………………………………243 |
祖父、父親和兒子…………………30 | 羞恥………………………………161 | 甦醒………………………………246 |
四月………………………………33 | 水塔風波……………………………163 | 房客………………………………253 |
柳生來了……………………………40 | 麻煩………………………………170 | 房東………………………………258 |
花匠的孫女…………………………46 | 馬戲團………………………………173 | 門外………………………………262 |
討債………………………………60 | 白馬……………………………181 | 柳生和龐先生………………………267 |
家……………………………………66 | 後悔……………………………191 | 兩個人的夜晚………………………274 |
兔籠………………………………73 | 回家……………………………198 | 柳生的婚禮…………………………281 |
會合………………………………81 | 全家福……………………………202 | 天井裡的水…………………………289 |
白色吉普車…………………………91 | 舊貨交易…………………………204 | 突圍………………………………294 |
拘留所………………………………95 | 掃墓……………………………207 | 紅臉嬰兒……………………………300 |
藕香亭……………………………100 | ||
撈人……………………………102 | ||
回家……………………………111 |
作品賞析
蘇童在《黃雀記》中,以他特有的溫婉而精緻的文筆,講述了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並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了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保潤這個人物,倒霉仿佛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他的一生,他在絕望和希望間掙扎,卻總也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正如書名所隱喻的,在螳螂捕蟬的命運拼搏中,後面永遠有一個神秘的“黃雀”。保潤,是蘇童為當代文學畫廊奉獻的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學典型形象。神秘性是蘇童小說中揮之不去的精靈。蘇童的神秘性來自他的定格於江南煙雨迷濛的少年記憶,在《黃雀記》中,他的少年記憶與他的思想成熟勾兌出“罪與罰”的主題,對當代社會的精神無主現象作了形象的解析,並堅定地表達了一名作家的隱憂,而這恰是蘇童小說中的神秘性的核心。
《黃雀記》分三個部分,“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每一部的標題已經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每一部內亦分成諸多帶標題的小節,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宮的路”、“兔籠”、“水塔與小拉”等等。分別以三個少年不同時期的心理視角,採用有意味的小標題,講述了這個延續了二十多年的青春故事。蘇童在這部小說中,以溫婉、沉實、內斂的耐心,從容敘述了一個時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他對轉型時期的社會亂象、個體窘境以及國民精神紊亂的特徵及荒誕,進行了精準的解析和流暢的描摹。當他獨有的少年筆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視角,揭示生活世相的核心時,也一併完成了新時期文學畫廊中保潤這個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黃雀記》書名的隱喻與文本中諸多的隱喻、象徵相呼應,全書訓戒隱忍,縷羅細節別致,無論是家族生命的倔強和衰頹,懵懂的青春形態和變態,侷促的現實尷尬和糾結,都被蘇童用詩性起興開衿,把一個囂囂時代的芸芸眾生還原得鮮活飽滿,均衡嚴謹。
《黃雀記》除了充滿畫面感之外,還兼具清晰可辨的情節線,而這個情節線的設定和影視劇的美學習慣十分相似,即邏輯清楚,簡明有序。書中角色個性張揚而無所忌憚,性情尖銳而衝突不斷,整部作品充滿了戲劇色彩。敘事舒爽直暢,白描中流露出特有的幽默感,頗有憨厚率直的放蕩不羈,又帶有回憶色彩的雋永不休。作者打破理性的藩籬,賦予書中人物以更寬廣的人性自由度,如每年拍遺照的祖父、自憐自艾幾欲精神失常的粟寶珍等,他描寫了很多人“神經質”的一面,又充分賦予他們以合理性。展示人在社會的變革中道德、精神系統的整體性紊亂。透過生活的表象和亂象,剝離掉現實和存在的種種假象,在繁華鼎盛時暴露頹勢、潛在的蒼涼,而在凋敝哀婉時,靜靜地儲備、蘊藉升級。蘇童的小說在這樣一個文學傳統上起步,在敘事結構上有新的嘗試和突破。他的小說中出現了以意緒、畫面、情緒、意象等結構故事的方式,絢爛的意象、唯美的畫面、飛揚的意緒、流動的詩情,在蘇童小說中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總體的抒情方式,表現出在個體寫作的時代作家自我的心靈詩學。如果說以情節、人物等結構小說的方式表達了人們試圖解釋世界的努力,那么,蘇童小說的結構方式的背後則隱含了世界的神秘、不可知和自我在世界面前的迷失。
眾所周知,以少年視角回溯往事是蘇童小說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這位獨具江蘇少年才情作家的獨門絕活。此次的《黃雀記》也未能脫離這一敘事軌跡。一系列發生在三個主人公之間的愛恨情仇,都是以一段段充滿少年筆意的敘事而展開的。蘇童從不諱言美國作家塞林格對他的影響,《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那種憂鬱的少年氣質和迷惘的追求曾讓他著迷。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塞林格的影響下,蘇童的少年敘事人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的同時,間接地引到了自我對少年生活的記憶。然而,這種記憶又不是塞林格式的直接對過往歲月的詩意懷想。正如《黃雀記》中,故事的起點始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少年時代是作者曾經親歷過的。這樣的記憶雖然直接和作者自我的生命體驗相關,但它並不是為了回溯而存在的。作者只是通過鋪陳“香椿樹街”的日常生活,進而以原生態的方式將一種特殊的情懷展現於讀者。然而敘事動機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敘事效果。相信你我在閱讀過文本後,都會自然而然地走進此次蘇童為我們營造的少年生活現場中去,並且會久久不能自拔。
在蘇童的小說中往往是以故事中主人公為視角,講述一個歷史時期的百態萬千。但縱觀蘇童的寫作歷程,從早期長篇小說《米》、《蛇為什麼會飛》,到《碧奴》、《河岸》,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單純地講述各自主人公的故事,而是經由大量與“我”相關的、有著血親關係的家族成員們的生命經驗,或者“我”生活的香椿樹街上的故事,來探尋一些歷史與現實的隱秘。故事中的主人公們經常是一個結構性元素,一系列在文本中的遊走時口中的講述,有時不僅沒有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反而使文本的形態更為虛幻。鎂光燈下一張張發黃的人像、古舊沉香的雕花大床、樣式繁多的各種繩結……時而氤氳繾綣,時而又複雜詭異。或仿古擬舊鋪陳,重構歷史;或觸摸現實,表現人性的欲望衝動。其中,不乏在努力地表現時代的精神陣痛和情感糾葛,試圖在歷史和現實的節點,尋找人性縫隙的幽暗與明亮。
獲獎記錄
2015年8月16日,《黃雀記》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作品評價
《收穫》的總編輯程永新:《黃雀記》里的每一個轉折、每一個細節,蘇童都處理得非常好。如果說一部小說是一個很簡單的抽象主題的話,那這個小說可能會比較簡單化。但恰恰蘇童在這部小說里用他非常擅長的敘事把人物的心理表達出來,非常豐滿。我覺得他這種敘事的成熟已經到了一個非常精確、甚至是精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