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麥秸畫

黃陵麥秸畫

黃陵麥秸畫是黃陵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黃陵悠久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經歷了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主要用於生產生活的孕育期,隋唐時期至明清時期由民間生活用品到工藝製作的轉型期,以及新中國成立至現在的發展成熟期。黃陵麥秸畫製作巧奪天工,卓而不群,作品古樸典雅,賞心悅目,是一門獨特的民間美術形式,其構圖簡單、和諧且造型逼真,色澤鮮明,是黃陵民間文化中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已失傳多年,也很少有人問津,但其簡單質樸的藝術魅力,給人以愉悅的享受。發掘、搶救和保護黃陵麥秸畫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間藝術,乃至陝西美術歷史,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內容介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陵麥秸畫又稱麥桿畫,和黃陵麥秸結構應歸為一類的還有刨花畫,棉絮畫。其主要是利用麥桿刨花等的自然光澤、紋理以及其特有的延展性、柔韌性,在民間藝人的精妙構思,精心創作下,經過十幾道工序加工製成。主要用於裝飾家居,美化生活。有字屏和畫屏兩種形式,其製作工藝考究、構圖簡單、線條流暢。 

..

主要有以下製作過程:

選料:麥桿的採集主要是在麥子成熟後進行。要選擇相對較為粗壯且光澤明亮沒有破損的麥子主桿,經清除雜質、灰塵後,清洗晾曬,直到乾透,然後用刀子將麥桿割開,刮淨裡面的內膜,利用熨斗壓平,用烙鐵按“焦、重、濃、淡、清”烙成深淺不同的顏色,再根據所烙出的顏色深淺切片切絲待用。
..

構圖:首先要將所要表達的圖像用鉛筆在白紙上描繪出來,而且紙的反面也要刻出位置和正面相同的輪廓,然後根據構圖不同的深淺部位按拼貼、鏤刻、鑲嵌等製作方法,按平面、浮雕、立體等構圖造型,通過麥桿的明暗、深淺、厚薄、疏密等搭配,以及點、線、面的合理布局,熟練地用膠水將麥桿貼到圖畫的正面,利用麥桿原有的光澤,獨有的紋理,進行創作。
裝框:待所有貼上完成後,用剪子在紙的背面按圖形剪開,粘在事前準備好的絨面紙、絨布或木板上,然後裝入玻璃框內,這樣一幅表情達意的作品就基本完成。
黃陵麥秸畫表現的內容很廣泛,有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肖像,房屋建築等。各式圖案無不栩栩如生,且具有華而不媚,素而不俗的獨特藝術效果。黃陵麥秸畫只要作好防潮工作,還有久藏不變,百看不厭,耐人尋味的觀賞價值。
黃陵麥秸畫是黃陵民間工匠畫的延伸和發展,既有傳統工藝,又融於生活原素,利用麥桿的天然色澤巧妙的運用到畫面上,在處理畫面遠近、明暗上,不著任何顏色,只採用熨烙而又不失光澤的獨特工藝予以表現,使畫面立體感增強,靈光寶氣,古色古香,簡潔大方,清新高雅,給人以美的享受。

主要特徵

1、黃陵麥秸畫利用麥桿的自然光澤、紋理製作而成,莊重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古樸性特徵;
..

2、黃陵麥秸畫作工考究,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尤其是畫面布置,取材貼上等要求規範,所以具有精巧性特徵;
3、黃陵麥秸畫是黃陵民間工匠畫的進一步創作,作為一個技藝高超的麥秸畫製作能手,必須掌握民間工匠畫繪畫的所有技巧,所以具有依存性特徵;
4、黃陵麥秸畫構思巧妙,構圖精細,一些構圖理念和現代繪畫的一些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具有時代性特徵;
5、黃陵麥秸畫華而不媚,素而不俗,清新淡雅,簡潔大方,而且逼真動人,自然舒適,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具有觀賞性特徵; 6、黃陵麥秸畫勾勒花草、魚蟲、人物只用寥寥幾筆,且傳神形象,所以具有簡約性特徵;
7、現代黃陵麥秸畫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借鑑國畫、版畫、剪紙等諸多藝術手法,巧妙製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作品,所以具有兼容性特徵。

主要價值

藝術價值:黃陵麥秸畫製作巧奪天工,卓而不群,作品古樸典雅,賞心悅目,是一門獨特的民間美術形式,其構圖簡單、和諧且造型逼真、色澤鮮明,是黃陵民間文化中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已失傳多年,也很少有人問津,但其簡單質樸的藝術魅力,給人以愉悅的享受。發掘、搶救和保護黃陵麥秸畫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間藝術,豐富陝西美術,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實用價值:黃陵麥秸畫有文字屏、畫面屏,已製作出的玻璃裝飾和油漆硬板兩種幅面,掛式、立式、座式等多種造型,與現代各種家具擺飾和諧統一,並廣泛地套用於家庭、賓館、店鋪等室內永久性裝飾,為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黃陵麥秸畫是黃陵民間美術的一個縮影,是黃陵悠久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它的發展大體經歷了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主要用於生產生活的孕育期,隋唐至明清時期由民間生
..

活用品到工藝製作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至現在的發展成熟期。黃陵民間麥秸畫的產生、發展是與黃陵民間美術的發展歷史同步的。這從黃陵當地麥秸的廣泛用途就可見一斑。首先,麥秸編織在黃陵農村相當廣泛。用麥秸來編織草帽、涼蓆、麥秸墩子,螞蚱籠、饃碟等,至今在農村依然存在;其次,黃陵民間文化博大精深,人才輩出,而且黃陵人民又具有傳承發揚優秀文化的傳統;第三,黃陵特殊的歷史地理位置生成了黃陵民間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總體特點;第四,黃陵在歷史上一直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縣,尤其在塬區農業生產非常發達,而小麥即是主要的農作物。據有關資料記載,麥秸畫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隋唐,興盛於明清,也印證了黃陵麥秸畫所具備的歷史背景,這也與黃陵的民間文化發展歷史一脈相承。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實施,搶救保護黃陵麥秸畫被確定為保護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這一面臨消失的民間藝術又一次煥發生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黃陵縣位於陝西中部,又位於我國大陸中部,舊時稱中部,在延安市南端,是延安老區經濟文化的視窗,因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而得名。
黃陵地處東經108o30′46″—109o27′13″,北緯32o20′27″—35o49′21″,屬內陸區。南北長53公里,東西寬85公里。東靠洛川、黃龍,南連宜君、銅川、旬邑,西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北與富縣毗鄰。黃陵是連線陝北和關中地區的交通要地。全縣轄10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191個行政村,人口約13萬,面積2275.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1.4%,川地占4.1%,山台地占18.8%,塬面占5.7%,地勢特點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可分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東部溝壑區三個地貌單元。縣境內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740米,縣城海拔997米。
黃陵氣侯特點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全縣年平均氣溫9.4℃,極端

..

最高氣溫36.5℃,極端最低氣溫-21.44℃,年降水量568.8mm,年日照時間2528.4小時,平均無霜期172天。
黃陵境內有沮河和葫蘆河兩條河流,由西向東橫貫全縣,注入洛河,其中沮河全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4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葫蘆河在境內流長32公里,年徑流量為1.2億立方米。

黃陵境內山川交錯,塬峁兼備,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64.2%。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穀子、高梁、糜子和豆類。中藥材有430餘種,比較名貴的有豹骨、山芋肉、黃芪、槐米等。野生動物近百餘種,主要有豹、狼、野豬、狐狸等。煤炭資源豐富,地質儲量27.3億噸,可采儲量21.8億噸,水能資源達27465千瓦。
黃陵所處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徵,構成了黃陵民間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自成系統的特殊地理環境特點。

瀕危狀況

黃陵麥秸畫是黃陵土生土長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民間人士挖掘、整理、潛心研究下,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又一次綻放出美麗的色彩,同時在黃陵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1、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手工製作已愈來愈被人們淡忘,民間手工藝製作展示的平台已日益減少,這種現狀難以改變。
2、從事黃陵麥秸畫創作的民間藝人有些逐漸退出創作隊伍,有些已經謝世,致使此一製作技藝難以得到傳承發展。主要受“作品不值錢,藝人不養家”的影響,黃陵麥秸畫製作造詣較高的人才,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另謀生路,致至使黃陵麥秸畫創作發展受到了限制。
3、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明顯轉變,對傳統手工藝製作愈來愈淡漠,黃陵麥秸畫發展舉步維艱,現實困難難以改變。

保護計畫

2005年,黃陵縣委、縣政府出資5000元,用於黃陵民間工匠畫的普查工作。2006年撥款1.5萬元,用於黃陵民間文化藝術的宣傳普及工作。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了保護黃陵麥秸畫這一民間藝術,特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黃陵縣縣委、縣政府負責管理、督促,由黃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黃陵縣文體事業局負責具體實施,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文化、廣電局負責檢查督促,具體保護要點如下:
1、深入開展普查工作;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歸檔;
3、開展理論研究工作;
4、對現有的黃陵麥秸畫創作藝人進行建檔管理,並給予必要的經濟支持;
5、在學校開設的手工課堂上,開展黃陵麥秸畫普及工作;
6、在全社會選拔具有此方面愛好的人士尤其是青年人進行主題培訓;
7、建立黃陵民間文化展室,開闢黃陵麥秸畫專題展區;
8、組建恢復黃陵縣工藝美術公司和龍紋工藝社,培養壯大人才隊伍,廣泛開闢創作行銷市場。

相關物品

原料:麥桿、膠水、紙、絨面紙、絨布、木板等;
工具:刀子、剪子、鑷子、烙鐵、鉛筆等;
作品:梅、蘭、竹、菊,鳳凰戲牡丹,魚戲蓮,錦上添花,風景人物,花鳥魚蟲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