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
黃金陵 ,結構化學家與教育家。從事過渡金屬配合物與原子簇的結構化學以及材料化學研究。通過對三核鉬原子簇化合物的系統研究結果,揭示出若干結構規律和價鍵特徵,以及分子結構與某些化學反應的相關性。在高溫固相合成原子簇方面,著重研究了一系列含Nb/Ta以及硫屬元素的三組化合物,發現其低維結構特徵和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藉助結構化學知識探索新型抗癌光敏劑,發現一種酞菁鋅配合物的抗癌活性顯著優於當前醫用的血卟啉。後擔任過中國科協全國委員、福建省科協主席,福州大學校長與首任集美大學校長。另有書法家黃金陵。
人物經歷
黃金陵1932年2月19日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東園鄉後蔡村。1951年,考進當時的福州大學化學系,1953年因院系調整轉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被指定為盧嘉錫教授的科研助手,協助籌建X射線衍射實驗室,同時擔任物理化學、物質結構、化學熱力學等課程助教。1960年至1962年留學前蘇聯斯科大學。曾任福州大學校長、集美大學校長、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副所長。1985年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點時,是該點唯一的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評審組成員。
社會兼職
中國化學會理事, 中國晶體學會副理事長,曾兼職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福州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常委;《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無機化學學報》、《物理化學學報》、《結構化學》等雜誌編委;曾任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學科組成員,中國科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化學學會理事長。
鑒於黃教授的艱辛努力,2007年中國控制吸菸協會授予中國控煙貢獻獎。2009年中國老教授協會授予全國科教優秀獎。2012年福州大學黨委授予“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福州大學2013年度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襄教樹人》匾額。
所做著作
《鉬原子簇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進展》等多部著作和200多篇重要學術論文。
獲得榮譽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在任職福州大學校長8年多期間,重視教育改革,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989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學術成就
黃金陵教授主要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已發表論文234篇,與他人合著的《分子結構》專著一部(《Molecular Structure》牛津出版社1988年,608面)。研究結果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並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國家級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黃金陵教授是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點的首位博士生導師。
黃金陵是我國晶體學會發起人之一,成立後被選為首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78年,我國第一次派出晶體學代表團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11屆國際晶體學會,黃金陵是代表團副團長,後來又六次作為中國晶體學會代表出席國際晶體學聯合會,被選為小分子委員會委員,兩次接受該會委託,作為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和組織委員會主席,負責主持在我國召開的國際《分子結構》學術討論會(1986,北京香山;1993年,福州)。
20世紀80年代,他就在鉬硫原子簇取得豐碩成果,在國際上最先發現8電子體系的三核鉬原子簇,引起諾貝爾獎獲得者Roald Hoffmann教授的重視,建議把相關內容作為中美四方(中方:盧嘉錫、唐敖慶;美方:R Hoffmann、J A Ibers)協作研究的課題。1983年,他曾經與南京大學江元生教授一起,作為我方代表,應邀到美國西北大學和Cornell大學與美方協作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90年代,他又開闢固相合成原子簇的新方向,在低維結構鈮/鉭三組元碲化物方面,取得開創性成就。他們黃金陵教授與陳耐生教授合作,成立福州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在運用結構與性能相關性研製新材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用於光動力治療的抗癌光敏劑方面,他們研製出一種新的抗癌光敏劑。動物試驗表明,其性能顯著優於目前臨床使用的血卟啉,可望成為新一代藥物,已獲得國家專利,並被國家科技部列為重點支持開發的10項新藥之一,正在積極準備申報臨床試驗。
在光存儲材料方面,已研製出一種用作CD-R光碟的光記錄介質的酞菁配合物,其性能測試以及在生產線上試用均表明達到目前國際標準的要求,正在聯繫產業化。在研製合用物種的同時,緊密與基礎研究相結合,已測定出一系列取代金屬酞菁配合物的晶體結構,並揭示出某些結構與性能的相關性。
科學研究
黃金陵主要從事過渡金屬配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結構化學研究,已發表論文200多篇。60年代初,他從事過渡金屬烯烴配合物和含硫配體(硫氰酸根、硫脲)配合物的晶體結構研究。烯烴配合物的結構研究對於認識此類分子的價鍵特徵,以及了解金屬原子對烯烴分子的活化和催化機理都是很有必要的。著名的Zeise鹽K[Pt(C2H2)CL3]的結構報導之後,曾經有人預言可能會有雙乙烯配位的鉑配合物。黃金陵在國際上首先合成出雙乙烯配合物Pt(C2H4)2Cl2。結構研究表明,兩個乙烯分子均垂直於Pt的四方形配位平面,引起了同行的關注。在對雙金屬硫氰酸根配合物的系統研究中,揭示出硫氰酸根配體的成“橋”傾向和兩個端原子(S、N)在結構上的配位差異性,即N傾向於和Cu、Co、Ni等第一長周期金屬配位,而S則和Hg、Pt等第二長周期金屬配位,同時提供首例具有三方雙錐配位的Cu配合物AgCu(NCS)3。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低溫相偏硼酸鋇是優異的倍頻晶體,但其組成曾被錯定為偏硼酸鋇鈉,因為前者的空間群已由德國學者Hubner定為C2/c,這種有對稱心的空間群是不可能具有倍頻效應的。黃金陵在指導盧紹芳研究其結構時,根據掌握的實驗數據,糾正了Hubner的結論,確認偏硼酸鋇的空間群為R3。這一結論以及結構研究為低溫相偏硼酸鋇的深入研究和開發成為具有優異性能的倍頻晶體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初,黃金陵參加全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協作研討會,意識到這一大協作可能帶動出過渡金屬原子簇的基礎研究,因而較早在這一領域下功夫。隨後便參加由盧嘉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過渡金屬原子簇的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研究,負責其中的一個子課題“中間價態鉬(鎢)簇合物研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黃金陵與課題組成員一起,對鉬原子簇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用他們所開發的反應體系,合成出一系列兩核、三核、四核鉬原子簇。尤其是在三核鉬原子簇領域,他們所合成和結構表征的化合物,約占當時文獻所發表的三分之一。總結出這類原子簇的一些結構規律,如不同構型和不同的簇絡電子數對形成金屬—金屬鍵的影響;三核原子簇的共面效應;B1構型三核原子簇的Jahn-Teller畸變;M2構型三核鉬原子簇中三個(μ2-S2)基的端S親電效應,具有“Mo3S3”簇絡三核鉬原子簇的“類芳香性”構想等等,並深入探討一類具有鬆散配位的原子簇的化學反應(包括置換反應、加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及其與分子結構的相關性。這些課題研究均有顯著的創新性和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較高評價。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黃金陵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國家級專家。
隨後,黃金陵又對具有低維結構的Nb/Ta的硫族化合物開展系統研究。在這方面,主要的創新有:在國際上最先發現在某些三組元蹄化物(如Ni2Nb2Te4)中,兩種不同金屬原子插入同一層,從而形成二維結構化合物,這一點與相應的硫、硒化物顯著有別。後者,兩種金屬原子相間插入不同層,形成三維結構化合物。同時發現,前者隨著插入金屬原子數的增加,鄰層(即沒有金屬原子的層)的層間距增大,在巨觀上表現出優異的滑潤性,據此有可能開發出性能優異的固體滑潤劑。對某些晶體進行導電性測量,結果顯示出明顯的各向異性導電性,與能帶計算結果相一致。對兩類組成為M′MxCH3,M'2MxCh5(M'=Nb/Ta,M=過渡金屬,Ch=硫族元素)的化合物,提出由∞2[MCh3]雙八面體鏈擴展構成的構想,有助於解釋其結構相關性,指導合成出新的化合物。有關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幾年來,為貫徹“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力求使基礎理論研究較緊密地與生產實際和社會需要相結合,黃金陵著手籌建福州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開展抗癌光敏劑、電子材料納米粉體、光記錄介質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並已取得可喜的進展。其中,在抗癌光敏劑方面,已研製出一種新型的、具有兩親性藥物。動物試驗表明,該藥與當前臨床套用的抗癌光敏劑血卟啉相比,藥效高而毒性低,已於1998年被國家科委通過專家評審接受立項,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的10項新藥之一。
科研方向
除繼續從事原子簇和三組元金屬配合物的結構化學研究之外,成立福州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任所長,開展若干套用基礎研究,主要有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親性酞菁鋅配合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相關性》,經費11萬元。
2.國家科技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抗癌光敏劑ZnPcS2P2臨床前研究》經費30萬元。
3.福建省科委項目《電子材料用的納米粉體的合成與套用》,經費50萬元。
4.福建省科委項目《光記錄材料研製》經費10萬元。
5.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某些金屬酞菁配合物激發態性能的研究》經費1萬元。
6.中國科學院福州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抗癌光敏劑金屬酞菁配合物ZnPcS2P2的結構化學研究》經費1.5萬元。
研究成果
①發表論文30多篇。
②《高溫固相合成金屬原子簇》1994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③《過渡金屬簇合物的多中心d-pл鍵理論及其套用》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四)
④《酞菁鋅配合物及其製造方法和在制抗癌藥中的套用》獲國家專利(公開號 CN117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