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於1815年由蔡斯(Zeise)首先進行合成研究,因為色黃,稱之為黃色藥劑,西文黃藥為Xanthate,源於希臘文,意為黃色。
通式中Me為鈉或鉀,也有製成銨鹽者,R為不同大小的烷基、烷基芳基、環烷基、烷氧基等。常用的有乙基黃藥、丁基黃藥、異丙基黃藥、異丁基黃藥、戊基黃藥、己基黃藥等。學名烴基黃原酸鹽或烴基二硫代碳酸鹽,這是將之視為碳酸中的二個氧被硫取代的衍生物。
黃藥用途甚廣,橡膠工業用作硫化促進劑,分析化學中用乙基黃原酸鉀作銅、鎳等金屬離子的沉澱劑及比色試劑,冶金工業中用黃藥作為從溶液中沉澱鈷、鎳的試劑,纖維素黃原酸鈉用以制人造纖維。一般以為浮選套用黃藥做捕收劑始於1924年,由凱勒(Keller)氏在美國登記專利。1929年弗斯脫(Foster)發表了製造黃藥及其有機硫代碳酸鹽的方法。黃藥是目前套用最廣的硫化礦捕收劑,估計全世界用於浮選的各類黃藥量每年在數萬噸至近十萬噸,經常套用的黃藥品種就基本組分而言也有十餘種,商品牌號則更多。
黃藥的分子結構與浮選性能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黃藥分子中的碳鏈越長,其捕收能力越強,即隨著醇基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帶有支鏈的同系異構體較直鏈的捕收作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