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部簡介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涵蓋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擁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工程與技術三個博士後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套用化學、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一級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有機化學為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無機化學為江蘇省“十一、五”重點學科,有機合成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化學專業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為江蘇省實驗示範中心建設點,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為蘇州市和蘇州大學重點實驗室,分子設計與器件實驗室、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為蘇州大學重點實驗室。學部設有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套用化學、環境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學8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總人數已超過兩千餘人。
學部資料室藏書萬餘冊,中外專業期刊250餘種。學部測試中心設備齊全、儀器先進,擁有包括400兆超導核磁共振譜儀、Mercury CCD X單晶衍射儀、高解析度質譜儀(HRMS)及F-T拉曼光譜儀、福里哀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多台大型先進儀器,基本上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要。
至2012年,學部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38項,其中一項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一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此外,還承擔省廳級科研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數十項。在“211工程”三期項目申報中,“生物導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學”及“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兩個子項目獲得國家立項並予以重點支持。2007年至2012年,學部共發表學術論文1400餘篇,其中SCI源期刊論文800餘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化學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8篇。07年SCI源期刊論文20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2.0的近80篇、影響因子>3.0的近40篇。論文總量占全校SCI源期刊論文總數的43%以上。
學部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重要舉措,獲得省級優秀博士論文2篇、省級優秀碩士論文3篇、省級優秀本科生論文2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辦學,每年保送10餘名畢業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從2006年開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實施“3+2”本碩培養模式,使一批有志於從事材料與化學事業的年輕學子紛至沓來。
2003年以來,學部本科生工作共取得各類省級以上獎勵20多項;2007年以來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5項、省級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畫項目4項、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12項。本科生考研人數逐年增加,錄取比例名列全校各院(部)前茅。2008年錄取比例將達到40%左右。錄取的學校和研究單位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等10餘所中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所。本科生畢業率、學位授予率和就業率也都穩步提高。2007屆學生畢業率為98%、學位授予率為90%、就業率達98%以上。
科學研究
研究項目
年份 | 國家級項目 | 省部級項目 | 市廳級項目 | 其他 |
2007年 | 9項 | 8項 | 4項 |
2008年 | 18項 | 4項 | 7項 |
2009年 | 22項; 863主持1項; 973子項目1項; 大飛機項目1項。 | 9項 | 6項(含重大1項) | 15項 |
2010年 | 31項 | 6項 | 11項(含重大1項) | 5項 |
2011年 | 33(含傑青基金1項); 科技部國際交流項目1項。 | 15項 | 10項(含重大2項) | 8項 |
研究環境
儀器設備
熱分析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元素分析儀、螢光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x-射線粉末衍射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
圖書資料
蘇州大學材料與與化學化工學部資料室目前有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是為學部師生教學、科研提供服務的專業性資料室。讀者對象為本部教職工、研究生、高年級學生和文獻課學生。主要收藏化學化工專業相關的中外文期刊、參考書、工具書等。擁有從1907年創刊號開始收藏的美國化學文摘C.A(包括文摘、卷索引、累積索引等)。擁有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收藏並至今連續收藏的刊物至少11種,如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英國化學會志)、Chemical Review(化學評論)、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化學教育雜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學)、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電化學)等刊物,並收藏Gmelim(無機化學大全)、Beilstein’s(有機化學大全)等多種化學化工專業的多卷冊的大型工具書、手冊、大全等。化學化工學院資料室期刊合訂本藏刊量2012年已達三萬多冊。期刊種數250多種,期刊合訂本14000多冊。藏書量13000多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陸熙炎教授曾為該資料室捐獻多種著名期刊和參考書2500冊。
資料室已逐步形成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文獻為核心的,具有研究級水平的材料與化學化工學科特色的專業藏書體系。同時,資料室還建立了50平方米的電子閱覽室,配備計算機二十多台,進行計算機上網查閱、檢索文獻資料的服務,經常為本學部師生、兄弟院校、工礦企業提供檢索服務。
亮點論文
以下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學部論文: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CrystEngComm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導了以TTF四羧酸為配體採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討論了影響聚合物結構的因素,所有在室溫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維的,而在溶劑熱條件下得到了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這些配位聚合物在固態時能被氧化得到正一價的自由基陽離子和正二價的陽離子。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Phys. Chem. Chem. Phys.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研究了一個四硫富瓦烯(TTF)雙羧酸與含氮雜環類化合物形成的氧化還原酸鹼體系。核磁和晶體結構都表明在TTF雙羧酸和含氮雜環類化合物之間存在著質子轉移和強烈的氫鍵作用。與單羧酸體系不同的是:TTF雙羧酸能夠很容易地把一個質子轉移給鹼,然後第二個質子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七元環。電化學測定結果表明了其機理是兩步的四方氧化還原和質子轉移機理。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Inorg. Chem.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導了一個含有6個鈦原子的氧簇合物的溶劑熱合成。配體除醇鹽外引進了二元羧酸配體並首次培養了它們的晶體,獲得了晶體結構數據。這是至今很少發現的一個具有單晶光致變色效應的鈦氧簇合物。Ti(IV) 經光照轉化為Ti(III),在接觸空氣後將氧分子轉化為氧游離基,被ESR測定所證實。論文還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解作用。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J. Phys. Chem. B 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研究了一個四硫富瓦烯(TTF)羧酸體系(DMT-TTFCOOH)對吡啶類含氮小分子的回響。研究通過核磁、循環伏安討論了回響的選擇性,提出了電化學回響機理。通過理論計算和晶體結構測定分析了分子間的氫鍵作用的類型、強度以及在分子回響中的重要作用。該體系為一個獨特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氫鍵回響體系。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Polymer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此文報導了側基含丙烯醯氧基的兩親性嵌段共聚物PCL- b-POPEA的合成及表征。這類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全生物可降解性。本研究首次將碳碳雙鍵(C=C)引入兩親性聚磷酸酯類嵌段共聚物的側基,可與含巰基(-SH)的有機化合物進行麥可加成反應,修飾聚磷酸酯側基帶有-OH、-COOH、-NH2、胺基酸等功能性基團。共聚物PCL- b-POPEA在水中自組裝形成以疏水鏈段PCL為核、親水鏈段POPEA為殼的納米膠束。這種膠束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被進一步用作藥物載體,輸送抗癌藥物阿黴素(DOX),並且在磷酸二酯酶I的作用下,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釋放阿黴素。同時,這類聚合物的載藥膠束能顯著抑制人鼻咽癌細胞(KB cells)的增殖。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Langmuir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此文設計合成了含膽固醇的聚陽離子修飾的磁性納米粒子,用於縮合DNA獲得磁性陽離子載體。結合刷型共聚物眾多的優點如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和抗蛋白吸附性,製備了含巰基(-SH)的刷型聚陰離子,通過靜電作用,作為上述磁性陽離子載體外層的具有親水性和抗非特異吸附性的陰離子層,在H2O2或O2作用下,巰基(-SH)交聯形成二硫鍵(S-S),可提高載體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穩定性。在模擬細胞環境中,交聯的二硫鍵(S-S)斷裂,釋放出包裹的DNA。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自組裝獲得的基因載體具有磁回響性、細胞還原敏感性、抗蛋白吸附性、低毒性,且在HEK293T和HeLa細胞內均可有效地實現轉染,具有潛在的套用價值。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Soft Matter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此文利用開環聚合及聚合物末端羥基酯化反應相結合,製備兩端帶有雙鍵的聚磷酸酯大分子交聯劑,通過與陽離子型單體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和引發劑過硫酸銨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不添加任何加速劑,即可在室溫條件下快速形成水凝膠。利用鏇轉流變儀研究了溶膠-凝膠轉變過程,並進一步考察了影響凝膠化時間的因素,發現可以通過改變反應物配比來調節凝膠化時間。研究水凝膠的溶脹行為、pH回響性、內部多孔結構和體外細胞毒性,並以阿黴素鹽酸鹽作為模型藥物,對這種可注射型水凝膠的體外藥物釋放性能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類水凝膠具有良好細胞相容性、在室溫下快速形成載藥水凝膠,在藥物控釋方面具有潛在的套用。
倪沛紅教授課題組在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25
此文利用層層組裝方法和殼交聯方法製備了以Fe3O4磁性納米粒子為核,以PEG為冠的可控的磁靶向基因載體。利用自由基聚合在磁性納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與DNA、均聚物PDMAEMA以及含部分巰基(-SH)的聚陰離子MePEG2000- b-PMAASH通過靜電作用進行層層組裝,獲得表面含水溶性PEG鏈及外層交聯的複合基因載體,並且通過凝膠阻滯電泳、zeta電位測試對層層組裝的過程進行跟蹤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這種複合納米粒子具有低毒性和模擬體內循環條件的穩定性,可作為潛在的非病毒基因載體。
氧化脫氫偶聯反應具有原子經濟性、低能耗、綠色環保等特點,同時,這也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構建複雜的具有生物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方法。銅/氧氣參與的氧化脫氫偶聯反應,由於其高效、廉價易得且易於掌控等優點,引起了有機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報導了銅參與的有氧氧化反應及其規律的研究:1當量的苯乙酮與3當量的苄胺在20 mol%碘化亞銅、10 mol%三氟化硼乙醚、氧氣氛圍中能方便高效的合成多取代咪唑類化合物;實現了SP C-H鍵的功能化,一步反應實現了8個氫原子的消去,3個新C-N鍵的形成,而反應唯一的副產物是綠色無毒無害的水。
紀順俊教授課題組在Organic Letters (IF:5.862)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2-12-10
本文報導了苊醌參與的多組分插入反應,非常方便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的多取代的吡唑並異喹啉骨架衍生物。在該反應中,一步實現了兩個C-C鍵的活化斷裂,二苯甲醯甲烷的活性亞甲基插入到了苊醌兩個 sp-spC-C鍵中間,實現了無金屬試劑催化的C-C鍵插入反應,同時構建形成兩個新的6元環。
師資力量
在職教師
學部擁有一支學歷層次較高,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校特聘教授2人,在職教職員工180名,其中教授57名(博士生導師39名)、副教授69名、高級工程師(實驗師)15名,師資隊伍基本完成了碩、博士工程。
客座教授
顧問、客座教授 | |
吳奇 | 香港中文大學 |
程正迪 | 美國阿克隆大學 |
兼職教授 | |
Yong-Hee Kim | 韓國漢陽大學 |
Dieter Fenske | 德國Karlsruhe大學 |
Kazuyuki Tatsumi | 日本名古屋大學 |
錢逸泰 | 中國科技大學 |
林國強 |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黃 維 | 南京郵電大學 |
講座教授 | |
馬余強 | 南京大學 |
Jan Feijen | 荷蘭屯特大學 |
Rempel |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工程系 |
Flora Ng |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工程系 |
John Brash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
Harm Anton Klok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高分子實驗室主任 |
徐清華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客座教授 | |
Lance Cameron Kam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
江雷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Helmuth Möhwald | 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 |
名譽教授 | |
Peter J. Stang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猶他大學 |
藤木道也 | 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 |
澤本光男 | 日本京都大學 |
學院領導
行政
姓名 | 職稱 | 主管範圍 |
陳紅 | 主任 | 全面負責學部管理工作,分管外事、人事、研究生 |
姚建林 | 副主任 | 分管研究生教學 |
吳鐸 | 副主任 | 分管科研、產業 |
戴禮興 | 副主任 | 分管行政、實驗室管理 |
姚英明 | 副主任 | 分管本科生教學 |
李曉虹 | 主任助理 | 外事、英語教學 |
趙蓓 | 主任助理 | 實驗室管理 |
林韶暉 | 主任助理 | 學科管理 |
黨委
姓名 | 職位 |
郎建平 | 書記 |
龔學鋒 | 副書記 |
陳紅 | 委員 |
吳瑩 | 委員 |
沈理明 | 委員 |
辦公室
辦公室名稱 | 負責人 |
綜合辦公室 | 蔡琪、郭文娟 |
教學辦公室 | 趙妙琴 、朱利明、胡小琳 |
學科辦公室 | 張穎、楊鳳珠 |
科研管理辦公室 | 耿靜漪 |
實驗室管理辦公室 | 卞國慶 |
學生工作辦公室 | 司馬文華、俞仁琰 |
團委辦公室 | 王美珠、黃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