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病斑生葉片及綠莖上,初淡黃綠色,後黃褐色,不規則形,邊緣較明顯。霉層生葉背及綠莖上,稀硫,白色或污白色。孢梗1-3枝從氣孔伸出,常具隔膜,高250-640(平均440)μm,主軸長145-450(平均278)μm,約占全長的3/5-3/4,粗6.8-18.3(平均12.1)μm,上部常雙叉分枝,少數有三叉分枝,分枝4-7次,向上變寬,末枝直,常不等長的2枝或3枝成直角張開;長4.0-15.7(平均12.0)μm,頂端膨大成直徑約3.0-3.5μm的小球。孢子囊窄卵圓形至長橢圓形,無色或略帶淡黃色,具短柄,長18-34(平均31.0)μm,寬14-24(平均17.5)μm,長:寬=1.75。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黃花蒿ArtemisiaannuaL.:江蘇南京(MLSAU2205);四川雅安(MLSAU2211),樂山(MLSAU2296);雲南昆明(MLSAU2457)。
據劉惕若、白金鎧(1982)、李玉等(1988)和李有志(1987)報導;此菌還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及陝西省。
世界分布:
中國。
本種特點
黃花蒿屬於菊科春黃菊族Anthemideae。1946年凌立和戴銘傑在四川成都首次描述此菌時,曾明確指出“末次分枝直,成直角分枝,頂端膨大”。1966年Skalicky將此菌從Peronospora移至Plasmopara。現在凌立和戴銘傑當年研究的模式標本已無法查找。我們在他們過去採集這份標本的成都平原西部地區,多次從黃花蒿上採到了霜黴菌,經研究分析,我們採到的菌,可能就是凌立等1946年所描述的菌。因為我們的這些標本採集地,都是在距模式標本採集地不遠的範圍內,而這個範圍內的黃花蒿上,我們沒有發現有其它種類的霜黴菌。另一方面,從菌的形態上,它們的孢囊梗末枝直,呈直角分枝,頂端膨大,孢子囊為窄卵形至橢圓形,常有短柄等特點,與模式種的描述及線條圖都很近似。關於霜黴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尺度,受溫度、光照及菌齡等的影響已有不少報告。至於它們的顏色,也與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例如Peronosporaviciae(Berkeley)Gaumann的霉層在8-16℃是標準的紫色,而在4℃時是深紫色,20℃時近於白色(Dixon&Greenhalgh,1981)。Constantinescu(1989)在研究Paraperonosporaleptosperma時也發現,及時充分乾燥的標本,霉層為白色,沒有及時弄乾的標本,霉層為灰色或黃色,年幼的孢子囊為白色,隨菌齡增加有些標本的孢子囊顏色變黃(Constanti-nescu,1989)。加上顏色判斷方面可能還有其他一些主客觀因素,因此我們根據菌的主要形態特點以及採集地的綜合因素認為,我們從黃花蒿上採到的菌,與凌立、戴銘傑1946年在黃花嵩上所描述的菌是同一種類。它與寄生於茼蒿ChrysanthemumcoronariumL.var.spatiosumBail.上的P.multiformis的區別在於,本種的孢子囊寬度較小,為窄卵形,且孢囊梗多為較規則的雙叉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