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黃腹長尾鸚鵡體長20厘米,體重45-50克 ,鳥體為綠色;前額有一條藍色的帶狀羽毛,並帶有淺藍色滾邊;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前方為黃色;臉頰為深綠;胸部為淺至橄欖綠;腹部黃色,並且帶有亮橙色的羽毛區塊;尾巴內側覆羽和尾羽內側為黃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外側次要飛行羽覆羽為藍紫色;翅膀中間覆羽為淺藍;尾羽上方為綠色並帶有些淺\藍,外側為黃色;鳥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雌鳥體色較深,背後零星的散布些深綠色的羽毛;前額的藍色羽毛並沒有淺藍色滾邊,腹部的橙色羽毛面積較小。瞳孔深褐色,喙及腳灰色。雌鳥的綠色較沉,前額的藍帶較淡色。
幼鳥體色較深,腹部的橙色羽毛區塊面積較小,翅膀內側會有白色的斑紋。幼鳥的雄雌性別很難用目測判斷,幼鳥需要8到9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生境分布

黃腹長尾鸚鵡主要棲息於小叢樹木分布的多沼澤區、在隱蔽海岸後的沿海植被區、草原地區、含鹽分的牧地、有時候也會前往當地的向日葵園中。
生活習性

一般會留在地上或在較低的位置覓食,主要以各種草類植物的種子、植被、花朵、漿果、水果、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另有指它們會吃海帶。
生育繁殖
黃腹長尾鸚鵡的繁殖季節介於10月至1月,只會有一隻雛鳥成長。它們會在空心樹中築巢,巢離地面少於5米。每次會生4-5隻蛋,蛋長23毫米及闊20毫米。
生存保護

生存現狀
黃腹長尾鸚鵡的威脅主要是過冬位點的破壞、與入侵的物種爭奪食物、遷徙時被誤導方向、疾病(如鸚鵡圓環病毒病)、數量過少及入侵的掠食者等。野外的數量估計只有約150隻,飼養的約有100隻。
黃腹長尾鸚鵡的數量非常稀少,雖然在其中一個繁殖區有穩定或輕微的增長,但整體卻仍在下降。
物種保護
黃腹長尾鸚鵡為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
鳥類觀測

到塔斯馬尼亞西南部的遊客和徒步旅行者有機會在西南國家公園的鳥類觀測站近距離觀察白千層灌木叢(melaleuca)中的黃腹長尾鸚鵡。每年十月中旬至來年的三月底,它們都會飛到塔斯馬尼亞來。它們一整天都會出現,但最佳觀鳥時刻是清晨和午後時間。春夏兩季,黃腹長尾鸚鵡在亞瑟特港附近的西南沿海地區進行繁殖。冬季則遷移到維多利亞和南澳洲沿海地區。它們在覓食平原附近生長的桉樹樹洞中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