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黃絲橋古城位於鳳凰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裡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裡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古城座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採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茸,建國後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結構
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採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精鑽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牆,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餘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實城門”,北門城樓題“日光門”。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遙想當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動,還有城外山頭的碉樓狼煙滾滾,仿佛還看見刀劍交接之影,聽見搏殺呼號之聲,剎那間產生一種悲壯感。
從鳳凰縣城去黃絲橋古城可以乘計程車,桑塔那索價80元;也可以在鳳凰城內乘去阿拉營方向的中巴至黃絲橋(3元)。
古城保護
八年搬遷的五起五落黃絲橋古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古城之一,1983年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