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均

黃秉均

黃秉均,增城高級中學的化學老師教學數十載,憑著紮實的化學知識和繪畫功底,竟然用濃硫酸獨創出一種“酸蝕版”的《清明上河圖》,畫中各類人物、小橋流水、街頭商鋪用硫酸勾畫得惟妙惟肖,嘆為觀止。

基本信息

作畫經歷

黃秉均1984年就嘗試過用濃硫酸畫畫,不斷摸索,至今已經20多年了。在教化學的時候他就知道濃硫酸有強氧化性、吸水性、脫水性等特性,加上他深愛畫畫,功底比較紮實,便一直琢磨著將兩種自己都熟悉的事務聯繫起來,“我將濃硫酸稀釋後,用毛筆蘸上,然後在木板上畫畫,之後用紅外線燈反覆加熱後,硫酸將木板內的水分子吸收後,顏色便變得深淺不一。”

加熱越高,顏色就越深,最後就如水墨畫一樣的效果,“我用水將剩餘的硫酸沖洗掉,畫就形成了,而且是永久地留在木板上,絕不會掉色。”

創作作品

黃秉均家有不少這樣的“酸蝕畫”,包括《漁舟唱晚》、《蒙娜麗莎》等等,其中最為顯眼的是一幅長2米、寬1米的“酸蝕版”《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幅《清明上河圖》(局部)非常逼真,幾乎很難想像是用濃硫酸畫出來的,繁忙的街景,舉足惟妙惟肖的人物等等,幾乎和原畫如出一轍。黃秉均告訴記者,他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局部)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人物事件最集中的部分,從09年六七月份開始,歷時1年,原畫該部分人物眾多、景物繁雜,因珍藏年代久遠,有些筆畫模糊不清,為了弄清畫上每一筆一畫的來龍去脈和畫意,他花了大半年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甚至不惜以1.8萬多元的價格購回繪製於黃金宣紙上的《清明上河圖》,以便學習、臨摹。

繪製過程中,人物繪畫難度最大,一個人物位置、比例略有變動,便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整幅畫作格局變形。為提高作品格局比例的準確度,黃秉均幾乎全程使用放大鏡對照原稿的比例繪製,有時眼神不濟,必須休息、調整一段時間後才能繼續繪製,有時候畫一個人物要用上半天。

創作心境

如今這幅《清明上河圖》(局部)成了黃秉均最為得意的代表作,掛在客廳最中間,前來拜訪的親朋好友、鄉里鄉親,看後無不感嘆。黃秉均從繪畫中得到樂趣,年近8旬,仍身體硬朗,精神抖擻。

黃秉均也不刻意追求完成多少幅作品,只當是一種樂趣,自然而畫。他在輔習學生的時候,也有意將自己這門獨創的繪畫方式傳授下去,不過還是很少有人如此用心去學,這需要非常有耐心,比如繪製成一個人,繪畫、用燈照射、沖洗,需要幾個小時,一幅畫動輒上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