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現症狀
1.花葉病毒病:幼苗期染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為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葉,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新葉為黃綠相間的花葉,病葉小,皺縮,嚴重時葉反卷變硬發脆,常有角形壞死斑,簇生小葉。病果表面出現深淺綠色鑲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長,嚴重時病株節間縮短,不結瓜,萎縮枯死。
2.皺縮型病毒病:新葉沿葉脈出現濃綠色隆起皺紋,葉形變小,出現蕨葉、裂片;有時沿葉脈出現壞死。果面產生斑駁,或凹凸不平的瘤狀物,果實變形,嚴重病株引起枯死。
3.黃化型病毒病:中、上部葉片在葉脈間出現褪綠色小斑點,後發展成淡黃色,或全葉變鮮黃色,葉片硬化,向背面捲曲,葉脈仍保持綠色。
二、傳播途徑
1.種苗或土壤帶毒。子或土壤帶毒,多以蚜蟲作為傳病媒介,田間農事操作和汁液接觸也可傳毒。
2.昆蟲傳播:主要靠桃蚜、棉蚜、粉虱等刺吸式害蟲傳毒。
3.田間農事操作和汁液接觸傳毒。
三、發病規律
環境條件與瓜類病毒病發生關係密切,發病適溫20~25℃,氣溫高於25℃多表現隱症。高溫、乾旱、光照強的條件下,蚜蟲發生嚴重,也有利於病毒的繁殖,且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所以發病嚴重。此外,在雜草多、附近有發病作物、氣溫高、缺水、缺肥、管理粗放、蚜蟲多時發病亦重。
四、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2.加強管理:培育壯苗,及時追肥(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澆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綁蔓,摘瓜時要先“健”後“病”,分批作業。接觸過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淨或藥液處理。清除田間雜草,消滅毒源,切斷傳播途徑。
3.防治蚜蟲等刺吸式害蟲:物理防蚜——覆蓋銀灰色避蚜紗網或掛銀灰色尼龍膜條避蚜,或進行黃板誘蚜(在棚室內懸掛黃色木板或紙板,其上塗抹機油,吸收蚜蟲並將其黏住)。
(二)藥劑防治——《奧力克——黃瓜病毒病專用》
1.預防方案:自小苗開始,使用奧力克——黃瓜病毒病專用進行預防,30公分以下,可按2包(每包40克)3桶水進行預防;30公分以上,可按每包40克兌水15公斤進行預防;每隔5—7天用藥1次。
2.控制方案:棚內發現病毒,及時使用奧力克——黃瓜病毒病專用進行控制,病情輕時(無嚴重發病趨勢如溫度在20度以下且發病率較低—3%以下),按每包40克兌水15公斤;病重時(有嚴重發病趨勢如持續高溫、或發病率較高)且植株在30公分以上的,每60克兌水15公斤;均連用2天,7天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病情得到控制後,改用預防方案。
3.產品使用注意事項:
1)本產品需單獨使用,現配現用。
2)使用本產品時注意葉片正反面全部均勻噴霧,以不滴水為宜。建議採用托噴方式,以便使藥液能被葉片正反面充分吸收。
3)對於設施內黃瓜,如遇陰雨天氣應正常使用不得提前或拖延使用時間。對於大田用藥,如用藥後4小時內遇雨,需重新噴霧。
4)首次用藥或病情嚴重時,可適當加大藥量。
5)嚴格控制蚜蟲等害蟲,需採用設施如防蟲網、懸掛黃板等措施
相關詞條
-
黃瓜泡泡病
黃瓜泡泡病多發生在越冬及早春栽培的黃瓜上,主要危害葉片。 黃瓜泡泡病的發生主要與品種、環境條件有關。 一般灌水時間應選在晴天上午進行;加強栽培管理,以提...
危害症狀 發生特點 防治要點 -
黃瓜病毒病
黃瓜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系統性病害,不同年份之間發生程度有所差異,春季保護地栽培和秋季露地栽培黃瓜均可發生。
症狀 發生規律 病害循環 傳播途徑 防治措施 -
黃瓜黑星病
分類地位 :半知菌亞門(Deuteromycotina)絲孢綱(Hyphomycetes)絲孢目(Hyphomycetales)黑色菌科(Dematia...
摘要 症狀 發病條件 發生規律 防治措施 -
黃瓜萎蔫病
黃瓜萎蔫病,苗期發病,子葉先變黃、萎蔫後全株枯死,莖部或莖基部變褐縊縮成立枯狀。成株發病主要發生在開花結瓜後,初表現為部分葉片或植株的一側葉片,中午萎蔫...
病原形態 發病條件 傳播途徑 防治方法 -
嫁接黃瓜根腐病
為害症狀結果後陸續發病。病程較長,開始白天葉片出現萎蔫,晚上或陰天尚可恢復,持續幾天后,下部葉片開始枯黃,且逐漸向上發展,導致瓜條發育不良。
信息 為害症狀 病原形態特徵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發病規律 -
黃瓜靶斑病
黃瓜靶斑病是由黃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溫暖、高濕有利於發病。俗稱小黃點病。
概述 症狀及區別 發病特點 植保措施 -
黃瓜菌核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距地面5-30厘米發病最多,瓜被害臍部形成水浸狀病斑,軟腐,表面長滿棉絮狀菌絲體。莖部被害,開始產生退色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大呈淡...
症狀 病原菌 發生規律 防治措施 -
黃瓜斑點病
黃瓜葉子上出現黃色斑點,這是一種植物疾病
病因 [流行情況] [症狀] 病原 發病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