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中藥]

黃瓜[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瓜,中藥材名。本品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實。7~8月間採取果實,鮮用。功能主治為:除熱,利水,解毒。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湯火傷。①《日用本草》:除胸中熱,解煩渴,利水道。②《滇南本草》:解瘡癬熱毒,消煩渴。③《陸川本草》:治熱病身熱、口渴,燙傷;瓜乾陳久者,補脾氣,止腹瀉。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實。7~8月間採取果實,鮮用。

性味歸經

甘,涼。

①《千金食治》:味甘,寒,有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涼,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酸,寒。

①《本草求其》:入脾、胃、大腸。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能主治

除熱,利水,解毒。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湯火傷。

①《日用本草》:除胸中熱,解煩渴,利水道。

②《滇南本草》:解瘡癬熱毒,消煩渴。

③《陸川本草》:治熱病身熱、口渴,燙傷;瓜乾陳久者,補脾氣,止腹瀉。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狀草本,全體被粗毛。莖細長,被刺毛。具卷鬚。單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廣卵形,長寬各約12~18厘米,掌狀3~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兩面均有粗毛,葉緣具鋸齒;葉柄粗,具粗毛。花單性,雌雄同株,有短柄;雄花1~7朵,腋生;雌花1朵單生,或數朵並生;萼5裂,裂片鑽形,長8~10毫米,具長毛;花冠黃色,5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銳;雄蕊分離,著生於花萼筒部;花絲短,花葯長橢圓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3枚,胚珠多數。瓠果圓柱形,幼嫩時青綠色,老則變黃色;表面疏生短刺瘤,並有顯著的突起。種子橢圓形,扁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區域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

喜溫暖氣候。不耐高溫,不耐寒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富含有機質、肥沃、保水保肥力強的粘質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法,南方春播於2-3,將經浸種,催芽的種子播於保溫苗床內的營養缽上,每缽下種2顆,待出苗後選留壯苗1株。1hm2地移栽的瓜苗約需種子1500-1875kg。當瓜苗長出3-4片真葉時,按行株距60cm×20cm帶土移栽進大田。1hm2定植株數約為60000株。田間管理苗期施提苗肥1次、抽蔓肥1次。盛果期,一般採收2-3次追肥1次,追肥以人畜糞尿和複合肥為主。知時灌溉和排水,避免乾旱和漬水。定期鬆土、除草、培土。瓜苗抽蔓後及時插架引蔓上架和綁蔓,當主蔓滿架時摘心,促使下面子蔓結瓜。病蟲害防治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發病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0%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噴霧或灌根。

病蟲防治

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發病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0%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噴霧或灌根。

用法用量

內服:煮熟或生啖。外用:浸汁、制霜或研未調敷。

藥理作用

葫蘆素C在動物實驗中有抗腫瘤作用,毒性較低。

相關配伍

①治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十餘枚。(《海上名方》)

②治水病肚脹至四肢腫: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於,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心頓服,須臾下水。(《千金髓方》)

③治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滿,陰乾為末。每以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④治跌打瘡{腫:六月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於瘡上。(《醫林集要》)

⑤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硝透出刮下,留點眼。(《壽域神方》)

⑥治湯火傷灼:五月掐黃瓜入瓶內,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醫方摘要》)

毒理作用

毒性較低。

注意事項

《滇南本草》:動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瀉。

化學成份

黃瓜含葡萄糖、鼠李糖、半孔糖、甘露糖、木糖、果糖以及芸香甙、異槲皮甙、精氨酸的葡萄糖甙等甙類。尚含咖啡酸、綠原酸、多種游離胺基酸、維生素g(即核黃素)和維生素C-10.3毫克%。又含揮髮油1毫克%,其中60%為2,6-壬二烯醇,10%為2,6-壬二烯醛。黃瓜頭部多苦味,苦味成分為葫蘆素A、B、C、D。種子含脂肪油,其中油酸58.49%、亞油酸22.29%、棕櫚酸6.79%、硬脂酸3.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