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爽底村

黃爽底村位於山西省澤州縣西南部,臨近沁河與陽城縣交界,總面積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0畝,糧田面積400畝,人口408口人,2008年人均純收入3300餘元,是一個特別貧困的革命老區村。

基本信息

黃爽底村 

 概況及沿革黃爽底村位於山西省澤州縣西南部,臨近沁河與陽城縣交界,轄黃砂底嶺堂兩個自然村,三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0畝,糧田面積400畝,l30戶。在冊人口408口人,有勞動力230個。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138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餘元,是一個特別貧困的革命老區村。由於村莊四面被山包圍,洪水長久刷山體,致使山樑形成溝,而得名黃破底村,後改名為黃爽底。隸屬南嶺鄉人民政府。其山林茂密,樹木種類繁多,貴重樹種豐富而年代久遠,被國家列為重點公益林區,鄉列入生態旅遊型發展村。且四季分明,春花、秋果、夏熱、冬寒、深秋紅葉,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村內有黃龍洞,白雲山、龍王廟、歇馬店、三福教堂等諸多潛在旅遊資源,是一個集休閒、旅遊、調整心態、減壓的好去處。歷史貢獻1941年冬,中共晉豫區委隨太岳支隊南下,在沁河兩岸山區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次年3月在黃峽底村成立了中共晉城南縣縣委,時任書記閻一洪,機關駐村老院,老後院西院等院。開會常在黃龍廟和佛堂等地。全村老百姓捐糧、捐物、站崗、放哨,充分擁護共產黨。更有付長金、王成元、王廷畢、王成富、王成福共一批早期共產黨員。白天勞動,夜晚工作,受到了老百姓和縣委領導讚譽。農業生產作物品種有:小麥、穀子、玉米、豆類、棉花、油菜、芝麻、蔬菜等。耕作主式:以牛耕地占20%,機耕(手扶拖拉機)占80%,2008年度糧食產量約20萬斤。種植業:金村以糧食作物為主導產業,黃梨700餘株,2007年、2008年度發展優質核桃樹200餘畝,8000餘株,且樹苗正在生長階段,尚未有收益。養殖業:全村有養殖戶20戶,養牛l5餘頭豬,存欄l50餘頭。年終淨收入可達5萬餘。名勝古蹟村境內有:黃龍洞、白雲山、歇馬球店、龍王廟、三教福堂等旅遊資源,有皇姑傳說:白雲山菩薩救民於水火等傳說。歇馬店內有清代壁畫、有清碑、楹聯等文化遺產。具《鳳台縣續志》載,黃龍洞在城南八十里黃爽底村,鄉民禱雨輒入,深約十有餘里。行二里許,忽絕壁無路,壁腳有小口如斗,蛇行入焉,入則頂高數文,上畫八卦,旁列石棋秤,高以數丈,石鐘叩之如銅聲,小池不流,而遠聽有濤聲,石橋橫池畔,由橋而入,地益幽廣,曲藝水小流環列回抱,再行有石蛾飛擊,攀入前往,蛾在洞能飛或撲之攜以出洞,則塊然一石,作蛾型,大可二才許。歇馬店:位於村東,黃龍洞對面,修建時間不祥,傳說是皇姑路經此地歇息而建造,前三間為卷棚頂,後三間屋內有壁畫20餘福,畫面清晰,人物形態各異。石柱頂梁,並雕刻有楹聯,四海雷神施澤顯靈於天地風調雨順,龍宮聖母降甘潤落於山莊五穀豐登。白雲山,位於村北,山勢陡峭,小徑曲折,山腰險處有黑虎、靈官殿,山頂建有奶奶殿,梳妝檯,殿後有一裂縫,寬2尺許,深數丈,人稱“試膽縫’’站在此處,四周無依託,皆絕壁,怯者望之生畏,勇者舉步跨越。龍王廟、三福教堂都各有其獨特之處。[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