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黑陶

黃河口黑陶

黑陶。誕生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是黃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傑作。這一朵傳承了千載文化的奇葩綻放在黃河岸邊那個名叫佛頭寺的村落。

起源

黃河口黑陶因起源於佛頭寺也叫“佛頭黑陶”,被譽為“齊魯之花”。

詳情

1988年,村裡面一批制陶師傅經過技術改良後,又賦予了黑陶古樸典雅的造型、精湛細膩的雕工和大方淳樸的形態、以及“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特性,使其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而贏得了“齊魯黑桃之花”的美譽。
佛頭寺村緊傍黃河,擁有得天獨厚的黃河口天然淤泥原料,世代以制陶為生。史料記載,佛頭寺黑陶其先祖李元通、李元成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山西洪洞縣移民於黃河口時帶來的祖傳技藝,歷時六百餘年,幾經興衰仍沒有斷絕。佛頭寺制陶業最鼎盛的時期在清朝中期,當年該村不足50戶人家,陶窯就有20餘座,產品暢銷武定府(今濱州市、東營市)、青州府(今濰坊市)、濟南府(今濟南市、淄博市)等地。村里人最初是製作家庭用得陶製盆盆罐罐,發展至今有仿古花瓶、現代陶藝、文具、古罐、古鼎及各種浮雕藝術品,佛頭黑陶器形規整、結構簡潔,造型優美,器物表面亮漆黑,飾紋及圖案清晰。總的特徵為: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透著一種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高峰。
“佛頭黑陶”的原料選自村東澇窪地的黃河淤泥,經過反覆踩揉後泥質如膏如脂、純淨細膩方可制陶。
佛頭黑陶採用傳統的手工製成型,在胚體未乾時,進行雕刻繪畫等裝飾,再進行拋光、乾燥、燒制等工序加工完成,佛頭黑陶表面所呈現純淨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
出窯後渾然天成,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在器物燒制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榮譽

佛頭黑陶被列為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獲“山東省名優特新產品獎”、“第十一屆亞運會標誌產品”、“國家‘七五’星火計畫產品金獎”、“墨西哥中國實用產品技術博覽會金獎”、“全省十佳休閒購物品牌”、“東營市優秀旅遊產品一等獎”等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