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桶岩

黃桶岩

黃桶岩位於利川市忠路鎮石盤村七組境內。它由五壁懸崖組成,酷似一個鑲嵌進地殼的巨大黃桶,故名“黃桶岩”。黃是很大的意思,不是黃色的意思。 黃桶岩桶口朝天,五壁垂直,北高約120米,南高約70米,東高約60米,西高約50米。桶底占地面積80餘畝。北崖下有二溶洞,一為方形,泉水自岩隙出,清澈見底,寒氣逼人;另一洞為圓形,內產蛋形石膏,黃色。桶底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懸崖上長滿香楠、蛇包穀等珍貴植物,四季常青。 在通往坑底的絕壁上,過去有人曾在西崖上垂一繩梯,爬上爬下如猿似猴,足跡指痕至今依稀可見。抗戰時期,村民們開山鑿石,修了一條通往坑底的石級路。石級共分八段,蜿蜒曲折而下。尤其奇特是中段的絕壁棧道,它橫切崖中,高1.7米,寬1.8米,長58米,恰似一條長廊,人行其上,看鷹飛腳下,風涌林浪,對天高呼,五聲回音,沿著險峻的石級路緩緩向下緩行,到達坑底能看見至今保存完好的熬硝遺址。故又稱“紅軍棧道”。

黃桶岩釋義

黃桶岩是位於利川市忠路鎮石盤村七組境內的巨型天坑。它由五壁懸崖組成,酷似一個鑲嵌進地殼的巨大黃桶,故名“黃桶岩”。這裡的黃是很大的意思,不是黃色的意思。

黃桶岩桶口朝天,五壁垂直,北高約120米,南高約70米,東高約60米,西高約50米。桶底占地面積80餘畝。北崖下有二溶洞,一為方形,泉水自岩隙出,清澈見底,寒氣逼人;另一洞為圓形,內產蛋形石膏,黃色。桶底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懸崖上長滿香楠、蛇包穀等珍貴植物,四季常青。
在通往坑底的絕壁上,過去有人曾在西崖上垂一繩梯,爬上爬下如猿似猴,足跡指痕至今依稀可見。當地村民介紹說,抗戰時期,村民們開山鑿石,修了一條通往坑底的石級路。石級共分八段,蜿蜒曲折而下。尤其奇特是中段的絕壁棧道,它橫切崖中,高1.7米,寬1.8米,長58米,恰似一條長廊,人行其上,看鷹飛腳下,風涌林浪,對天高呼,五聲回音,別有一番情趣。

紅軍棧道

沿著險峻的石級路緩緩向下緩行,終於到達坑底,人們驚奇地發現保存完好的熬硝遺址。
紅軍當年在此活動
這是一個的天坑,在絕壁上開鑿棧道,坑底遺留有當年的紅軍的熬硝遺址
在黃桶岩天坑旁邊,住著一位名叫周念民的抗戰英雄,他親手組建游擊隊,三起三落,百折不繞,最後率部參加賀龍紅軍。
1931年10月,周念民在家鄉正式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游擊隊伍,自任大隊長,公開提出“窮人不出款不完稅”的革命口號。隨後襲擊區公所首戰告捷,不料卻遭到偽縣長張登平親自領兵進剿,游擊隊被打散。
1932年4月,周念民通過反覆考察、多方選址,最終決定在黃桶岩設立一個地下秘密兵工廠。由於通往坑底沒有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支持革命鬥爭,歷盡數月時間在絕壁上鑿通棧道。周念民從外地請來工匠30多人,用三個月時間造出土槍數十支。
1933年,周念民在家鄉再次組建游擊隊,由於他的威望,振臂一呼,又集合了300多名優秀兒女。游擊隊節節勝利,牽著敵人的鼻子轉,攪得敵人暈頭轉向。12月22日,周念民率部在鹹豐縣活龍坪加入賀龍紅軍。
解放後,政府看中黃桶岩是個天然鹿場,投資2000餘元養鹿九隻,因缺乏管理,鹿紛紛死去,現僅存遺址。當地村民為了紀念紅軍革命,就把通往坑底的絕壁棧道叫做“紅軍棧道”。

天然養殖場

解放後,政府看中黃桶岩是個天然鹿場,投資2000餘元養鹿九隻,因缺乏管理,鹿紛紛死去,現僅存遺址。

在坑底最低處至今仍能看見曾經大規模養殖過動物的痕跡,據老人說當年這裡曾圈養過梅花鹿,在搞大集體的時候這是一個最理想的養殖基地,因為坑底最低處雨水滴落不到,到現在下到坑底仍然能看見保存完好的鹿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