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民國18年(1929年),黃會聰在廈門總工會工作,時年僅20歲。後曾任中共泉州縣委書記。不久,調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在此期間,指導紅三團肅反也錯殺了一些好同志。民國23年1月,中國共產黨六屆五中全會在江西瑞金召開,黃會聰以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和廈門總工會代表的身份參加會議。會後,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廈門中心市委領導下的漳州中心縣委(同年3月改稱中共靖和浦中心縣委)、中共福建蘇區省委所領導的饒和埔縣委和中共廣東東江特委領導下的潮澄饒縣委合併為直屬中央領導的中共閩粵邊區特委,並指定黃會聰為特委書記。黃接受這一重要任務,於同年4月回到閩南,開始在漳屬靖和浦蘇區進行組建特委的籌備工作。5月1日,由黃會聰和吳野鷺、何鳴組成中共閩粵邊區臨時特委。8月,臨時特委在平和南勝邦寮山村召開中共閩粵邊區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並正式成立以黃會聰為書記,何鳴、何浚、林路、許其偉、余丁仁、謝卓元、張華雲等為委員的中共閩粵邊區特別委員會(以下簡稱特委)。中央紅軍舉行長征後,以黃會聰為首的特委認為紅軍游擊隊的任務已不是牽制敵人兵力,而是要在困難的情況下,突破敵人封鎖線,保存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特委制定武裝部隊到外線作戰,迂迴打擊敵人,組織和武裝民眾,創造新的游擊根據地的方針。紅三團等武裝隊伍,執行特委決定,依靠游擊戰爭,發展壯大自己。在短短一年中,不僅恢復和擴大靖和浦的游擊區域,而且創造雲和詔三縣邊區的新的游擊根據地,並努力爭取靖和浦、雲和詔、潮澄饒等閩粵邊區游擊區域聯成一片。
民國24年(1935)9月,特委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再次確定進一步發展民眾性游擊戰爭的方針政策。強調要在鞏固游擊根據地的同時,把游擊戰爭同抗日宣傳、民族統一戰線等結合起來。游擊隊採取靈活的游擊技術,“不打硬仗,避敵主力,擊敵薄弱環節”,從而開闢大片游擊區域。到民國25年,紅三團有3個連,獨立營有200多人,義勇軍3個大隊、9箇中隊,1000多人。同年12月25日,黃會聰代表特委起草《堅決的為著開展反日的統一戰線與創造反蔣的統一戰線而鬥爭》,指出這“是我們黨目前最重要的緊急任務之一”。民國25年3月,黃會聰在特委機關報《戰鬥》上發表題為《福建危機與黨目前緊急任務》一文,號召“一切不願意當亡國奴的人們,不分黨派、宗教信仰和姓氏,在反日旗幟下團結起來,開展廣泛的民族戰爭”。黃會聰帶頭力行,把特委的檔案、決議付諸行動:大力武裝民眾,在邊區各縣建立15箇中隊的人民抗日義勇軍;領導抗日民主運動,邊區各縣有幾萬名農民募捐抗日基金;派出代表聯絡各黨派所領導的反日組織與反日武裝,一致抗日;成立閩南各界反日救國會籌備會,統一領導各地的反日運動,並與上海全國反日救國總會建立密切聯繫;將100多名被錯抓的富農全部釋放,請他們自願募捐一些抗日經費;主動把紅三團、獨立營等紅軍隊伍改編為閩南紅軍抗日支隊,並成立漳州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統一指揮抗日事宜。這些做法,為後來閩粵邊區實現國共合作打下了基礎。在三年游擊戰爭後期,特委下轄的組織有3個縣委、1個工委、21個區委,共有300多個支部、1400多名黨員。還在抗日義勇軍的每個大隊或中隊建立黨的組織。黃會聰早年患有哮喘病和肺病,到民國25年病情開始惡化。民國25年秋,特委決定黃會聰由其愛人,時任特委婦女部長的鄭靜其陪同到上海去找中共中央兼治病。後去香港治病,於民國26年(1937)9月21日在港逝世,年僅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