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懺華

2.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宜黃大師歐陽竟無(歐陽漸)在南京金陵刻經處設立研究部,招收學員,講授佛學。 6.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夏,懺華結識太虛大師,自此追隨大師,為中國佛教事業之改革而努力。 9.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中國佛教會改組,懺華仍當選常務理事。

簡介

黃懺華,1890―1977,字璨華,號鳳兮,廣東順德人,我國近代著名佛學理論家。

個人經歷概述

1.自幼客居南京,曾從江西桂伯華學佛【桂伯華於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舉家遷往日本】。
2.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宜黃大師歐陽竟無(歐陽漸)在南京金陵刻經處設立研究部,招收學員,講授佛學。懺華曾列門牆,從大師學唯識,頗有心得。
3.五四時期,曾由著名美學家宗白華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該會由李大釗等發起,黃在後來留學日本時主動退出】。
4.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具體是哪一所“帝國大學”待考】。
5.早年由柳亞子介紹在立法院就職,為柳亞子南社社員。
6.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夏,懺華結識太虛大師,自此追隨大師,為中國佛教事業之改革而努力。懺華之謁見太虛大師,見《大師年譜》民國十五(一九二六)年之記載:“是夏,黃懺華初謁大師於上海之某分院,晤對音儀,一翻過去之誤會,誓志追隨。”
所謂“過去之誤會”,約指大師之武昌佛學院與歐陽竟無之支那內學院,兩者之間時有法義之諍。懺華出自歐陽大師門下,人皆以其為內學院系。他追隨太虛大師後,人又以他為太虛大師系。其實,懺華純為學人,他從歐陽大師學唯識,是為了求知;中年追隨太虛大師,是景仰大師的學識與理想,期望中國佛教在大師領導下,有所改革與進步。他並無傍依任何派系之企圖。
7.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太虛大師組織中國佛學會,大師當選會長,周仲良當選副會長,懺華與謝健(鑄陳)、釋仁山、釋台源等均當選執行委員。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四月,懺華與謝健等以中國佛學會名義,會同江浙佛教諸山長老,召集十七省代表,於上海舉行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決定成立中國佛教會,擬定章程,呈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內政部備案。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三月,獲內政部批准。中國佛教會之能獲準成立,上賴太虛大師之領導,護法居士王一亭長者之奔走,而懺華對這件事亦盡了相當的心力。
8.自日本返國後,曾任上海《新時報》與《學術周刊》編輯,並在此兩刊上補白、短評與白話詩。這些著作後合為一書,名《學術叢話》,民國十八年八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9.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中國佛教會改組,懺華仍當選常務理事。是年,他所著的《佛教各宗大意》脫稿,考試院長戴傳賢及太虛大師均為之作序。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年,太虛大師在廈門大學講“法相唯識學概論”,由虞德元筆記,事後出版,懺華與梅光義、王恩洋、唐大圓等均寫了序文。
10.抗日戰爭期間,任教於廈門大學。課餘從事佛學著作,寫出大量佛學理論方面的書籍。抗戰勝利後,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佛教各宗大意》再版,他寫了一篇再版自序。時當內戰時期。
11.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參加錫蘭(今斯里蘭卡)英文《佛教百科全書》部分條目之編寫。
1961年被周建人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參與過《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及《辭海》有關佛教部分的編輯工作。
12.1977年8月28日因心肌梗塞在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錢江陵園。

著作與評價

先生學習過梵文與藏語,曾師從近代中國唯識學泰山北斗,因此對唯實學及印度哲學、藏傳佛教皆有研究,對西方哲學等也有研究,一生著作頗豐:
其中《中國佛教史》被譽為“現代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系統的中國(漢傳)佛教通史”,亦是我國學術界以西洋學術著作方式撰寫佛書的先驅,被眾多佛教院校作為教材使用。
先生還著有《佛教各宗大意》、《佛學概論》、《唯識學輪廓》、《華嚴根本教義》、《金剛頂菩提心論淺釋》等書。
介紹哲學的著述有《近代美術思潮》、《西方哲學史》、《美學略史》、《近代文學思潮》、《哲學綱要》、《美術概論》、《西洋哲學史綱》、《弱水》、《政治學萃要》、《近代美學思潮》、《現代哲學概觀》、《印度哲學史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