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撰人不詳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目錄>卷之一
<篇名>刺法論(上)
屬性:黃帝問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預救生靈可得卻乎
卻之言去也何以去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元須窮法刺可以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余令除斯苦
夫子者祖師僦貸季折謂折伏也扶謂扶持也蠲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發郁亦須待時
木發待間氣也至天作間氣之時作也欲發可刺之也
當刺足厥陰之井
足厥陰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葉三毛之中乃足厥陰之所出也於平旦水下一刻時以手按穴得動脈下針
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氣急出之先刺左後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無此管也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發郁亦須待時火郁待時至
天作左間氣之時也其發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滿即欲發之時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時而可預刺之也
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
心包絡之榮在手掌中滎宮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動脈應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氣而急出之先左後右又法當春
三泄汗也
土欲升而天沖窒抑之土欲發郁亦須待時土郁待時至天作左間氣之時也土發郁日維辰維也多於二間維發之也可預刺之
也
當刺足太陰之俞
足太陰之俞太白穴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發郁亦須待時金郁待時至天作左間氣之日也夏至之後金欲發郁之時在火王后作可預刺也當
刺手太陰之經
手太陰之經者經渠穴也在兩手寸口脈陷者中手太陰之所行也動脈應手於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氣至急出
針先左後右
水欲升而天內窒抑之水欲發郁亦須待時水郁待時至天作左間氣之時也發於辰維之後火得王之時水可作也可以預用針
刺之也
當刺足少陰之合
足少陰之合陰谷穴也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足少陰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
動氣應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後刺右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預備願聞其降可以先防
防護者也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達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亦可以升而先刺也
木欲降而地 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得位
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後作地間氣者也
降而郁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
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降可折其所勝也
折勝其標而虛其本也故折其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內側去爪甲
如韭葉手太陰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之間陷中手陽明之合刺
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動氣應手至而急出之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矣
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
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鬱火郁折水可以除之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足少陰之出湧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
留三呼動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在 中央約文中動脈應手足太陽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氣至
而急出之先左後右二次同其法刺也
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
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
當折其勝可散其郁土郁折水可除其苦
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足厥陰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葉及三毛之中足厥陰井也刺可同
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動氣急出之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 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陽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
分留十呼動氣至急出之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抑之郁發散而可入
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當折其勝可散其郁
金郁折火可以除之
當刺心包絡所出刺手少陽所入也
心包絡所出中沖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
呼動氣至急出之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同身寸之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陽合刺可同身寸之
一寸留十呼動氣應手至而急出之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
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
當折其土可散其郁
折其所勝可以散之也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
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
分留三呼得氣至乃出之足陽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兩筋間足陽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氣至而
急出之
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後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可得聞乎刺法岐伯曰當取其化源也是故大過取之不及資之大過取之次抑
其郁取其運之化源令折鬱氣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虛邪也
不及者當資其化源以補其所虧令不勝資取之法令出密語
相關詞條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黃帝內經》討論疫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兩個“遺篇”中。 第七十二篇討論疫病預防方法,以刺法為...
作者 出版時間 主要內容 -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古書早已...
簡介 全文概況 部分內容 注釋 文化淵源 -
《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
簡介 文化淵源 學術體系 思想理論 素問新解 -
《素問遺篇》
一部唐代以後的人依據《素問》缺失的內容編著的醫經著作。
內容簡介 -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是2011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代華。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黃帝內經素問譯註
版 次:1 頁 數:532 字 數:608000 印刷時間:2010-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300...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王新華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黃帝內經[醫史文獻]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
歷史 內容 目錄 理論體系 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