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學術原理”、“理論發微”、“臨床套用”、“多學科研究”四個部分。“學術原理”,主要探索《內經》學術體系形成的文化、歷史、哲學背景。“理論發微”,著重對《內經》理論體系的精髓,探討其科學意義及學術價值。“臨床套用”,對《內經》所確定的醫學原理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套用,進行專題闡述;總結《內經》的臨床醫學成就及其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的學術價值,作為學經典做臨床的範例。“多學科研究”,將《內經》與其他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內容擇要作專題闡述,以拓展學術領域,啟迪思路,開拓視野。圖書目錄
第一章《內經》哲學思想與方法論第一節《內經》的天人觀;
一、秦漢時期的天人觀
二、《內經》人與天地相應觀
三、《內經》天人觀的涵義
四、《內經》天人觀的啟示與評價
第二節《內經》論氣
一、《內經》氣理論溯源
二、《內經》氣的概念
三、“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四、氣是生命之本
五、百病生於氣
六、治病在於調氣
第三節《內經》論陰陽
一、陰陽學說溯源
二、陰陽概念的內涵
三、陰陽屬性的特徵
四、陰陽理論的臨床套用
五、陰陽理論的評價
第四節《內經》論五行
一、五行學說溯源
二、五行學說發展的三個階段
三、五行系統模型的特點
四、五行學說的評價
第五節《內經》的方法論
一、《內經》方法論的層次與分類
二、《內經》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三、《內經》方法論的特點
四、《內經》方法論的啟示和評價
第二章《內經》理論發微
第一節《內經》藏象理論發微
一、《內經》的生命觀
二、臟腑的性質與功能特點
三、五臟之本
四、五臟氣化
五、五神藏
六、氣血
七、五臟系統理論
八、藏象理論的臨床套用
第二節《內經》經絡理論發微
一、十二經病候對辨證論治的啟示
二、《內經》絡脈理論及其臨床套用
三、《內經》刺法理論
四、經絡實質研究
第三節《內經》病因病機理論發微
一、《內經》病因理論發微
二、《內經》病機理論發微
三、病機十九條的臨床啟示
四、病機理論的臨床套用
第四節《內經》診法理論發微
一、診法原理
二、《內經》望診擷要
三、《內經》切診擷要
第五節《內經》治療理論發微
一、論治思想
二、治療原則
三、治療大法
四、治療手段
第六節《內經》養生理論發微
一、養生理論的淵源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三、《內經》養生理論的主要內容
四、《內經》養生理論的現實意義
第七節《內經》體質理論發微
一、體質的概念
二、體質形成的因素
三、體質的分類
四、體質理論的臨床套用
五、體質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第八節《內經》運氣理論發微
一、運氣的概念
二、運氣理論形成的基礎
三、運氣理論的啟示
四、運氣理論現代運用概況
五、運氣理論的評價
六、運氣理論研究展望
第三章《內經》臨床套用
第一節《內經》“治未病”理論及其臨床套用
一、“治未病”的概念
二、“治未病”理論的內容
三、“治未病”與亞健康
四、臨床套用舉例
第二節《內經》外感熱病理論及其臨床套用
一、外感熱病的概念及分類
二、外感熱病的臨床特徵
三、外感熱病的傳變
四、外感熱病的診察要點
五、外感熱病的治療、禁忌和預後
六、對現代臨床的指導意義
第三節《內經》風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風證的概念與分類
二、風證的臨床特徵
三、風證的病機
四、風證的治療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四節《內經》痛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痛證的概念與分類
二、痛證的臨床特徵
三、痛證的病因病機
四、痛證的治療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五節《內經》厥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厥證的概念與分類
二、厥證的臨床特徵
三、厥證的病因病機
四、厥證的治療與預後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六節《內經》痿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痿證的概念
二、痿證的分類及鑑別
三、痿證的臨床特徵
四、痿證的病因病機及傳變
五、痿證的治療原則
六、臨床套用舉例
第七節《內經》痹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痹證的概念及分類
二、痹證的臨床特徵
三、痹證的病因病機
四、痹證的治療及預後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八節《內經》咳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咳證的分類及臨床特徵
二、咳證的病因病機
三、咳證的治療原則
四、臨床套用舉例
第九節《內經》水腫及其臨床套用
一、水腫的概念及分類
二、水腫的臨床特徵
三、水腫的病因病機
四、水腫的治療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十節《內經》消渴及其臨床套用
一、消渴的概念及分類
二、消渴的臨床特徵
三、消渴的病因病機
四、消渴的治療原則及預後
五、《內經》消渴理論對後世的影響
六、臨床套用舉例
第十一節《內經》積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積證的概念與分類
二、積證的臨床特徵,
三、積證的病因病機
四、積證的診察
五、積證的治療與預後
六、臨床套用舉例
第十二節《內經》汗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汗證的概念及分類
二、汗證的臨床特徵
三、汗證的病因病機
四、汗證的治療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十三節《內經》血證及其臨床套用
一、血證的概念
二、血證的分類及臨床特徵
三、血證的病因病機
四、血證的治療原則
五、臨床套用舉例
第四節《內經》睡眠理論及其臨床套用
一、《內經》對睡眠機理的認識
二、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
三、睡眠障礙證治
四、臨床套用舉例
第四章《內經》多學科研究
第一節《內經》生態醫學思想研究
一、生態醫學的概念
二、《內經》生態醫學思想溯源
三、《內經》生態醫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四、《內經》生態醫學思想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內經》醫學氣象學思想研究
一、《內經》中的古代氣象學
二、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的關係
三、氣候變化與發病的關係
四、氣候變化與治療預防的關係
第三節《內經》時間醫學思想研究
一、《內經》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二、《內經》時間醫學的周期節律
三、《內經》時間醫學的主時規律
四、《內經》時間醫學的臨床套用
第四節《內經》醫學地理學思想研究
一、地理與氣候
二、地理與體質
三、地理與發病
四、地理與治療
五、《內經》醫學地理學思想的意義
第五節《內經》心身相關理論研究
一、心身醫學的概念
二、《內經》對心身關係的基本認識
三、心身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
四、心身相關疾病的防治原則
五、心身相關理論的研究前景
文摘
第七節《內經》體質理論發微
中醫體質理論,是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問。中醫體質理論的研究範圍甚廣,涉及人類各種體質特徵與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並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的預防保健與診斷治療。
有關中醫體質理論的最初認識,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探討自然規律與生命奧秘的過程中,萌生了體質思想。《荀子》、《周禮》、《管子》、《呂氏春秋》等書中已有相關內容的描述,認為不同地區的人,由於體質不同,因而對不同的致病邪氣具有不同的好發性和易感性的記載。《史記。貨殖列傳》有“江南卑濕,丈夫早夭”之說,認為環境與人的壽夭長短有關,這些都被後人視為生態體質思想的萌芽。
《內經》中蘊藏著豐富的體質理論內容,除散載於各篇之外,還設立了專篇討論,如《素問》的《異法方宜論》、《血氣形志》,靈樞的《陰陽二十五人》、《壽夭剛柔》、《天年》、《通天》、《論勇》、《逆順肥瘦》、《骨度》等。《內經》對體質的闡述,涉及體質的形成和變化過程、體質間的差異、不同年齡性別的體質特徵、體質分類方法與類型、體質與後天飲食營養及地理氣候環境的關係、體質與發病及論治的關係等,構建了具有中醫特色的體質理論框架。可以說,《內經》是醫學史上論人類體質現象最早,也是較全面的一部醫學文獻。
一、體質的概念
體質是人類生命現象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每個生命活體必有其體質,這也許是《內經》給予高度關注的原因。但縱觀全書卻未見“體質”之名,而是賦予其諸多稱謂:或稱之“質”,如《素問。厥論》“此人者質壯”,《靈樞.逆順肥瘦》“年質壯大,血氣充盛”;或稱之“身”,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五藏者,身之強也”,《靈樞.骨度》“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或稱之“形”,如《靈樞·壽夭剛柔》“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願聞二十五人之形”;或稱之“態”,如《靈樞.通天》“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後世醫家又有稱為“稟質”、“氣質”、“資質”、“氣體”等。“體質”之名首見於《景岳全書。雜證謨》,張介賓在論及體質與攻法的關係時說:“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黎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迄後,明清醫家多次言及“體質”,葉桂將其歸類為“木火體質”、“水土體質”、“陰虛體質”、“陽氣素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等。可見,體質作為表達個體特徵的專有名詞,逐漸被人們接受採納。然而,古代醫家對體質的含義卻始終未作出確切的界定與解釋。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單元,任何科學理論都是以概念為基本元素,通過一系列判斷、推理建立起來的,沒有概念就無法建立學科理論。同樣,概念不清也勢必造成理論系統的混亂和不完善。因此,近年來,人們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語言對體質概念進行了解讀與詮釋,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尚未取得統一,大致可歸為兩種不同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