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概況
黃州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個小時車程。潭秋故里、東坡赤壁、黃岡中學使黃州名滿天下。全區現轄3鎮1鄉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38萬人,版圖面積353平方公里。黃州區地跨東經114°50′至115°05′,北緯30°25′至30°29′,三面環水,北靠山區。地形地貌可分為平原,低丘崗地兩種類型,相對高差較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為低丘陵崗地,西南部為平原湖區。
黃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區內名勝古蹟眾多,東坡赤壁、禹王城、安國寺、青雲塔等見證了黃州2000多年的文明史。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赤壁送別歌》;晚唐傑出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北宋韓琦寄居黃州發憤讀書,終成一代名臣;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留下了“兩賦一詞”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東坡以來,無數名流學士,旅次黃州,賦詩題詞,增添了黃州的文化色彩。
黃州教育事業發達,人才輩出。陳策樓鎮陳策樓村是中共創始人之一陳潭秋的故鄉,李四光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龍王山下。明清以來,黃州科甲鼎盛,名儒輩出,“唯楚有才,吾黃為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全國享有盛譽,黃岡中學蜚聲海內外。
黃州區內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鄂黃長江大橋、江北一級公路網路縱橫,北至北京,南至廣州、深圳,東至上海,西至重慶均可朝發夕至;擁有新港、唐家渡綜合碼頭,水運通江達海,航空可依託武漢天河機場到達世界各地,其承東接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的區位、交通和物流之利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
區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流經區內38公里,鄂東最大的河流巴河流經區內27公里。擁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遺愛湖、幸福水庫等大小湖泊、水庫20多個。眾多的河流、湖泊為灌溉、養殖、航運、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白潭湖、遺愛湖等極具旅遊開發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黃州人弘揚崇文重教風尚,弘揚艱苦奮鬥傳統,緊跟市場經濟大潮,勇走改革開放之路,大力實施項目立區、工業強區戰略,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快了黃州工業園、黃州火車站開發區等園區建設,使黃州這塊古來兵家爭雄、文人爭鋒之地,成為一片充滿商機與活力的投資熱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2009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48.68億元,財政收入4338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8億元,外貿出口總額11695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99元。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建材包裝、機電汽配、商貿旅遊、特色農業等支柱產業。在新的歷史時期,全區人民正在為構建“龍頭黃州、活力黃州、和諧黃州”而努力奮鬥。
風景名勝
禹王城遺址、十里長堤、白潭湖、森林公園、太平寺、青雲塔、螺螄山古文化遺址、李四光紀念館地理概況
黃州區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地跨東經114°50′至115°05′,北緯30°25′至30°29′。西南瀕長江與鄂州市相望,東面臨巴河與浠水縣毗鄰,西北部與團風縣接壤,三面環水,北靠山區。黃州區版圖面積353.03平方公里,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6公里。地形地貌比較單一,海拔高程線14.2米至81.8米,相對高差小,相對高差10米至30米,區域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為低丘陵崗地,西南部為平原湖區,整個地形如同一隻大海星棲臥在長江與巴河交匯的三角處,全區地貌可分為平原,低丘崗地兩種類型。
平原: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占全區版圖面積68%。呈甲魚裙狀,主要分布在東西濱河和南面濱江以及江中葉路洲,海拔在14.2米到50米之間,相對高差不超過45米,屬長江及支流巴河沖積而成的河積一湖積平原。地勢平坦湖泊密布,耕作、養殖條件優越,盛產棉花、小麥,宜種蔬菜,適宜養殖。
低丘崗地:面積約123平方公里,占全區版圖面積32%,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路口和東北部陶店、王家店。低丘與崗地相連,開闊的田壟雜間其中海拔一般低於60米,相對高差小於35米,低丘崗地起伏小,地勢平坦,呈放射狀伸入田壟,低丘崗地和壟田的土層深厚宜於種植髮展水果,盛產水稻。
境內無高山,境內多為低崗丘陵,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谷寬嶺低,崗丘形狀渾圓、斜面較緩,樹木稀疏,便於部隊通行、觀察和射擊。主要山丘有:烽火山、龍王山。
烽火山位於陳策樓、回龍山鎮(現屬團風縣)、馬曹廟鎮(現屬團風縣)三地交界處。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186米。山頂有翌明庵,周圍有石砌寨牆(現已毀),1927年11月,中共黃岡縣委在翌明庵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回龍山暴動,並在翌明庵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建國後,山周圍的大隊,在各轄區內,建立大隊林場,植杉育林,現已大部分成材。可作為高地,修築工事,山上樹木稠密,便於部隊集結隱蔽,木材可作架橋和修築工事之便。
龍王山位於黃州北側,由原來赤壁磯、玉幾山、聚寶山、龍王山組成。山體黃泥土質,山形如盤龍,故名。面積1平方公里,海拔82米,為黃州城區最高點。明洪武年間,依山築城後,成為黃州城北的屏障。山上林木青翠,山東聚寶山,有“晶瑩似玉”的大小卵石。山南玉幾山,形似玉椅,圍護城北。山西赤壁磯,顏色赭赤,山崖突出下垂,形如懸鼻,在磯上歷代建有亭台樓閣,供人遊覽,建國後,黃岡行署設“赤壁管理處”,對古建築群修繕擴建,並新建樓亭池榭,闢為“赤壁公園”。山內有防空洞,戰時可用指揮工程,山上樹木稠密,便於部隊集結隱蔽。
境內以白堊系東湖群及第四係為主。東湖群分布在陶店、路口、黃州等地,其岩性為紅色砂岩、紅色砂礫岩、粉砂岩。第四係為鬆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巴河下遊河谷和長江沿岸湖區,其岩性主要為沖積砂土,亞砂土沖積,湖積壤土、亞粘土和腐殖質淤泥。
地貌沿襲古老的長江中下游拗掐構造格局,主要幹線呈近東西走向。其特點是褶曲平緩,斷裂稀少,在地貌上主要表現為平原湖區。
遠在古生代,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地域橫跨大別山古陸和長江中下游拗陷兩個構造單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陸控制,南緣受長江中下游拗陷制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前,中北部的古陸地一直處於緩慢上升的剝蝕過程,爾後,強烈的燕山運動席捲大別山區。使黃岡縣、黃州市、黃州區境內構造復活,同時又增加了新的構造活動和岩漿侵入,南部沿江瀕湖一帶斷陷盆谷中,接受第三系東湖群內陸乾燥的碎屑沉積。
第四紀時期,區域西南部尚有小幅度的升降活動,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崗地,其間拗谷發育呈樹枝狀伸展,高差10-20米,第四系以後,縣境西南、沿長江河谷繼續下降南移,形成了舉水下游沖積平原和河溝階地。
礦產資源
據《黃岡縣誌》記載,境內已查明的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兩大類。金屬礦藏:鐵、錳、金銅、鉛、鋅、鎢、黃鐵等;非金屬礦藏: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據《黃岡縣誌》記載,境內已查明的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兩大類。金屬礦藏:鐵、錳、金銅、鉛、鋅、鎢、黃鐵等;非金屬礦藏: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黃州區成立後,全區工業礦藏赤貧,但用作建材原料的沙、石、土等礦產卻十分豐富,頗具開採價值,黃砂主要產於巴河。磚瓦、泥土分布於中南部,過去為發展磚瓦業提供了條件,為保護耕地,今後應限定開採。還有藏量不多的陶器泥土。石料藏量較少,質量也不高。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陳策樓,有少量長石,建築用片石等礦產資源無開採價值。
氣候特徵
黃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但春有低溫,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多乾旱。據1956年至1980年觀測統計,黃州年均日照時數為2082小時,一年四季的日照時數分別依次為384.3、638、644和415.4小時;年均降雨日為100.1天,降雨量為1213.4毫米,春夏秋冬的降雨量分別占年降雨量的27.4%、43.5%、18.1%、11%;年均氣溫為17℃左右,最高氣溫通常在7-8月份,為36℃以上,最低氣溫在1-2月份,在-4℃至6℃之間;年均無霜期為261天,初霜日始於11月24日至12月1日,霜期止於3月8日至16日。土地資源
黃州區版圖面積為353.03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79.7平方公里,林地面積39.89平方公里,養殖水面面積43.06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面積30.75平方公里,難利用土地面積0.34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面積69平方公里。黃州區土壤狀況分為:黃棕壤、潮土、水稻土三大類;黃棕壤、潮土、灰潮土、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7個亞類;24個土壤屬和129個土種。其中:旱地92178.3畝,有10個土屬,47個土種;水田102935.7畝,有14個土屬,62個土種;林地荒地20665畝,有20個土種。
黃棕壤是在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其成土母質為花崗岩,片麻岩,零星分布的石英砂岩和少數呈帶狀分布的第三紀紅砂岩,第四紀粘土。它的亞類黃棕壤,面積32046.8畝,占土地面積的14.85%。黃棕壤亞類,根據成土母質類型可劃分為黃土土屬(第四紀粘土)、沙泥土土屬(花崗岩、片麻岩風化物)、赤沙泥土土屬(第三紀紅砂岩風化物)、矽質沙泥土土屬(石英砂岩風化物)等。
黃土土屬:該土屬是第四紀粘土風化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階地坡腳及平緩的崗地上。自南湖農場畜牧隊起,經東湖辦的三台河片、赤壁辦的桐梓崗、龍王山村、禹王辦的汪家沖、同心、群英等村到堵城鎮的龍王、蘆沖村一帶。這類土壤、土層深厚、鹽基淋洗。粘粒下移,土質粘重,土體緊實,易乾裂,並有鐵錳結核。在增施有機肥的情況下,宜種雜糧,紅苕、小麥、油菜等作物。
沙泥土土屬:該土屬是花崗岩、片麻岩風化物發育成的。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的沖、壟邊沿地帶。如陳策樓鎮、陶店鄉的砂子崗一帶。這類土壤質地輕,耕性良好,土酥綿軟,乾不開裂,濕不粘韌,通透性好、肥勁平穩,養分較豐富,多種菜、麥、棉、油,是丘陵地區的當家旱地土壤。
赤沙泥土土屬:該土屬是第三紀紅砂岩風化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於壟崗平原。從路口鎮老公路兩側崗地起,經東湖辦三台河余家灣、紅砂咀到赤壁辦的赤壁磯一線。這類土壤耕種頻繁,有機質的礦化作用強,腐殖質積累少,故土色仍與母岩近似,呈紅色。這類土壤粘粒含量多,粘結性強,一般磷素缺乏,氮素含量低,土性偏酸,多種棉麥油菜。但產量並不高。
矽質沙泥土土屬:全區黃棕壤土類除上述母質發育的土壤外,還零星分布著石英砂岩發育的土壤。矽質沙泥土土屬就是發育於石英砂岩上面積很小、林地厚層矽質沙泥土只有200多畝。主要分布在赤壁街道辦。這類土壤耕性差,養分含量低,只宜植樹造林。
潮土土類的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多有返潮現象,故名“潮土”。由於河水在多次泛濫沉積過程中,不同的地形部位受流速的影響,使土壤具有明顯的沉積層理現象,並呈帶狀分布規律。一般離河床愈近,質地愈砂,反之,質地愈粘。潮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下水位偏高。
根據該土類土壤有無石灰性反應,又分為潮土和灰潮土兩個亞類。即無石灰反應為潮土,有石灰反應為灰潮土。
潮土亞類:該亞類系小河沖積物發育的土壤。耕地面積10000.9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12%,主要分布在巴河、三台河沿岸的陳策樓鎮部分、陶店鄉的孫鎮片、路口鎮的湖地和南湖農場等地。這類土壤除少數沙土和泥地外,絕大部分土壤土層深厚,土壤熟化程度尚高,耕性好,是丘陵地區的小平原。常年為棉、麥、油種植方式。
灰潮土亞類:該亞類屬長江沖積物發育的土壤。一般有石灰反應,含有碳酸鈣,PH值為7-8.3,占耕地總面積的35.32%,主要分布在南湖農場、東湖辦的長江片、赤壁辦的沿江片、禹王辦的新河片和湖地、堵城鎮(包括江心洲)等沿江濱湖平原上。主要種植棉、麥、蔬菜、瓜果、棉花、芝麻、甘蔗、豆類等作物。
水稻土類為黃州區主要耕地土壤。面積為102935.7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2.76%,從平原到丘陵均有分布。水稻土成土母質有第四紀粘土、紅砂岩、花崗岩、片麻岩等。這些母質在長期人為的水耕熟化過程中,形成一系列不同於旱地理化、生物特性,並有明顯的淋溶澱積過程,形成獨特的土壤形態特徵特性。根據水稻土類的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水耕熟化程度的不同,黃州區水稻土又分為淹育型、瀦育型、潛育型、沼澤型4個亞類。淹育型、瀦育型水稻土,耕作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是種植水稻的優良土壤。潛育型和沼澤型水稻土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全區各個鄉鎮場辦的地勢低洼的沖、畈,或濱湖尾子,因地下水位高,長期積水、耕作困難、水溫土溫低,雖然潛在肥力高,但有效養分不易發揮。
1、耕地土壤質量
土壤的理化性狀況
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對原黃岡縣815個測驗點取樣和11萬多個速測樣化驗分析的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為中等偏高,土壤全氮含量一般也是中等偏高,只是土壤中的磷、鉀含量普遍偏低,缺磷、缺鉀面積大:速效磷≤5mg/kg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3.98%,速效鉀≤50mg/kg的面積占耕地的18.72%。
土壤酸鹼度比較適中,全縣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占41.88%。山區丘陵由於土壤中鹽分淋溶較強,以至PH值≤5.5的酸性土壤仍占37.63%。沿江瀕湖地區土壤呈鹼性的占20.44%。(詳細記載見《黃岡縣土壤志》)
土壤有機質含量為中等,即含量在2%-3%,占耕地總面積的36.68%;含量在3%以上的占耕地總面積的11.23%;含量在2%以下的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2.09%。
土壤中全氮的含量一般為中等偏高,即含量在0.10%-0.15%的占耕地總面積的33.50%;含量在0.15%以上的占耕地總面積的23.16%;含量在0.10%以下的占耕地總面積的43.34%。
土壤中的磷鉀含量普遍偏低,缺磷缺鉀面積極大: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小於10mg/kg的占耕地總面積的81.66%;速效鉀含量小於100mg/kg的占耕地總面積的59.16%。
土壤酸鹼度比較適中,全區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占耕地總面積的37.30%,低山丘陵地區由於土壤中鹽分淋溶較強,PH值小於5.5的酸性土壤占耕地總面積的22.98%。沿江濱湖平原地區幾乎是中性或鹼性土壤,占耕地總面積的39.71%,其中,PH值大於8.4的占沿江濱湖平原地區耕地面積的2.81%。
不良土壤
黃州區水田中冷浸田0.66萬畝,爛泥田0.16萬畝,青隔田0.76萬畝,低洼田0.49萬畝,總計2.07萬畝,占黃州區水田面積的20.12%,還有缺素(前面已述)、夾砂、夾泥等障阻因素。
2、土壤條件
黃州區土地資源中的耕作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對象,是不可能再生的農業基本生產資料,土質理化性狀的優劣,直接影響土地的利用。
土地利用現狀中的土壤水分狀況土壤的水分狀況,直接影響農業耕作的空氣、熱量、養分的儲蓄和運轉,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根據土壤的地下水狀況,可將耕地土壤分為漬水型(地下水小於(30㎝),滯水型(常年地下水位變化30-60㎝);良水型(地下水位穩定在60-100㎝),地表水型(地下水位在100㎝)以上,後兩類土壤土體結構發育良好;土壤持水量適宜;水、肥、氣、熱、較為協調。
全區地下水位狀況良好的占總面積80.4%,水位狀況不良的占19.6%,主要為冷漬的湖濱和壟田,疏通灌溉渠道,降低地下水,應是改良漬水型和滯水型土壤,改善水土結構,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和重要措施.
土壤利用現狀中的土壤質地情況土壤的質地狀況是直接影響作物種植所需的水、肥、氣、熱狀況和作物根系發育生長的主要因素.全區土類分布比較集中,砂、粒比例低的土壤面積最大,占耕地面積的91.2%.兼有砂質土和粘質土的優點,土壤通氣良好,供水供肥性能良好,是較理想的耕作土壤,以濱江、濱河的潮土為代表,沙質的土壤占耕地總面積2.18%,主要分布東北部陳策樓鎮的低丘崗地及新開墾地,該種土壤保肥力強,性狀穩定,但理化性狀不良,給耕作帶來一定困難。主要分布在濱湖地帶,中部崗地滂田為質地粘里的棕黃色土.
土地利用現狀中的土壤養分狀況據土壤普查的化驗結果,全區旱地有機質及全氮含量平均為1.549%和0.164%.而土壤速效磷料含量在10PPM以下的缺磷土壤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1.2%。速效鉀在60PPM以下的缺鉀土壤占耕地面積36.3%。磷鉀養分的缺乏,導致氮磷、鉀比例失調,土壤肥力下降。
全區土壤酸鹼比例適中,微酸性和中性土壤7.99萬畝,占耕地面積58.8%;PH值小於5.5的酸性土壤,1.83萬畝,占耕地面積13.3%;沿江濱湖的微鹼和鹼性土壤3.82萬畝,占耕地面積28%。
森林資源
根據湖北省森林植被分類系統,按照本地的森林植物群落區劃組成、外貌與結構、生態地理分布、動態變化等特徵,森林類型分為常綠針葉林、落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經濟林、竹林和竹叢及灌木林等。針葉林針葉林主要樹種由馬尾松、杉木、國外松、黃山松及水池杉、柏木等組成,除黃山松22.5公頃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低山外,其它樹種遍及15個鄉鎮、場,1986年面積達20133.3公頃,約占森林面積93.7%,森林蓄積量509856立方米,占森林總蓄積量的84.1%。賈廟、杜皮、但店、溢流河、磙子河、總路咀、馬曹廟、方高坪、上巴河等鄉鎮和大崎山林場面積都在1333.3公頃以上。人工林多為杉木、馬尾松、國外松純林,天然次生林中伴有少量楓香、黃檀、栓皮櫟、青岡櫟、小葉櫟、榿木、山合歡、鹽夫木等闊葉樹種。馬尾松是我地滅荒造林綠化的先鋒樹種,由於樵採修枝過度,林地裸露,土地貧瘠,鬱閉度小,結構單一,生產量小,松毛蟲危害嚴重。而杉木、國外松是境內低山丘陵崗地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的重要樹種,表現較好,生長迅速,但要求立地條件好,經營管理水平高,投資大,國外松易發生頂枯病。水池杉耐水漬、易繁殖,生長快,廣泛栽培於"四旁"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境內西南濱湖平原造林保存面積只有80公頃左右。
闊葉林闊葉林主要樹種為楊樹、旱柳、櫟類、楓香、樟樹、楓楊,分布在東北低山丘陵的鄉鎮場和西南平原湖區,1986年面積達1343.5公頃,占森林面積6.7%,林木蓄積量為60554立方米,占活立木總蓄積量的10%。80年代初,引進楊樹,1985年後大量推廣與發展,年均造林在66.7公頃以上,栽植面積迅速擴大,重點大面積地在水網湖區、沿江洲灘、退耕還林地等區域發展及用於道路、河渠、村灣之綠化,全部是純林,夏秋兩季病蟲危害嚴重。而分布在東北低山丘陵闊葉林主要樹種有喜樹、榿木、楓香、栓皮櫟、青岡櫟、泡桐等,它們與馬尾松、杉木組成針闊混交林,生長較好,病蟲害少有發生,但面積不大。
經濟林是闊葉林的主要林種之一,境內油桐、油茶、鳥桕、核桃、板栗、甜柿、桂花等是傳統經濟林樹種;青茶、苦荊茶、梔子果、桑既是傳統樹種,又是引進與發展的經濟林樹種。果樹以柑桔、桃、梨、李為主,並以縣(市)東北低山和陳策樓鎮、上巴河鎮,板栗、柿、柑桔品質最佳,單產最高,品種達30餘個,1986年經濟林面積為1571.5公頃。杜仲、厚朴、枇杷、銀杏等特用樹種歷來有零星種植。2000年,陳策樓鎮破港銀杏基地面積166.7公頃,現保存133.3公頃。2002年後,以黃州火車站開發區單家塹為中心,發展苦荊茶麵積28公頃,年產苦荊茶1000公斤。
【竹林及灌木林】
竹林包括楠竹林、桂竹林、水竹(苦竹)林等,而桂竹分布全縣各鄉、鎮、場。楠竹林與水竹則集中分布在大崎山林場、賈廟、杜皮、但店的泉華、溢流河、磙子河等低山丘陵,竹林面積415.7公頃,黃州區以桂竹為主的竹林面積為22.7公頃,主要分布在宅旁、崗地,呈散生狀。
灌木林大部分是林下灌木層或砍伐後經過封山育林而形成的。境內從海拔100米至1040米均有不同類型的灌叢分布,重點分布在縣(市)東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地帶。主要類型有:繼木--杜鵑花群叢、映山紅--胡枝子群叢、火棘--馬桑群叢,鐵仔--海桐群叢、臘梅群叢,箭竹群叢等。全縣(市)灌叢面積39.2公頃。灌木林是森林演替中的一個階段,起著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
森林資源分布總體由東北向西南逐漸減少,北部以賈廟、杜皮、但店、溢流河、磙子河、大崎山林場的全部、總路咀與馬曹廟的部分村為重點,南部則以牡羊山、烽火山基地和李家洲林場為中心以及沿江、沿河的堵城、禹王、東湖、路口、陶店的少數村為重點。據1985年黃岡縣林業局對森林資源進行的二類調查,全縣(市)林業用地面積28294.1公頃,有林地面積23466.8公頃,其中:用材林占81.5%,防護(兼用)林占10%,特用林占0.7%,竹林占1.8,經濟林占6%,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為606117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1%。
水資源
黃州區水資源十分豐富,區域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降水年內年際分配不同,來水與用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資源儲量一般,水資源質量不容客觀,中心城區湖泊水體富營養化趨勢較嚴重,長江黃州段存在明顯的舉邊污染帶。全區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235.6㎜,折合總量4.312億m3,多年平均徑流量508.5㎜,折合1.7745億m3,年徑流模數50.85m3/㎞不同頻率(P:50%、75%、95%)降水量4.226、3.579、2.760億m3,不同頻率(P:50%、75%、95%)徑流量1.6714、1.2322、0.7500億m3。
全區多年平均降水總量4.312億m3,地表水資源量1.7745億m3,地下水資源0.9158億m3,扣除地表地下重複計算量0.4576億m3,全區水資源總量2.2327億m3,不同頻率水資源總量(P:50%、75%、95%)分別為2.1030、1.5503、0.9437億m3,產水模數64m3/㎞,產量係數0.52.
地表水
受水汽輸送條件,地理地形等影響降水和流量具有年內年際極不均勻,洪枯經流量相差懸殊的特點.根據實例測資料分析,年最低降水量789.4㎜(1996年),年最大降水量2078㎜(1954年),是最小年份的2.63倍.根據對歷年資料分析,4月至9月訊期降水量占年降水總量的71.9%,短歷時暴雨形成的洪水徑流,峰高量大,集中程度高,極易造成洪澇災害和水土流失,非汛期和乾旱年份因降水少易形成乾旱缺水。
全區降水總的趨勢是自東北向西南沿江逐步遞增,從多年平均降水量等直線圖可以看出,區內降水差異一般不明顯,在1200—1280㎜以內,以沿江南湖農場附近1280㎜為高值區,年徑流地域變化與降水趨於一致,年徑變差係數CV=0.42.深在500---700㎜之間,變化不明顯。相對而言南湖農場為全區高值區。
全區年徑流係數為0.41,平均59%的降水消耗於陸面和水面蒸發,僅41%的降水形成匯流進入江河湖庫等地表水體。
黃州區有豐富的客水資源,長江環繞西南,多年平均過境水量,7218.6億m3.因濱臨長江,黃州區形成了利用長江過境水為主,利用本地自產地表,地下水為輔的用水格局,而農業用水高峰期區正值長江主汛期水源有保障,是沿江農業和區域工業,生活穩定可靠的供水水源。
地下水
黃州區地下水以鬆散岩類孔隙為主,沿江平原區廣布孔隙潛水,中部和東北部以碎層岩裂隙水和非含水層為主.
全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0.9158億m3,補給模數為25.9萬m3/㎞沿江平原湖區補給較豐,淺層地下水位埋深較淺,一般在0.5—2.0左右。
江河湖泊水庫
1996年,黃州區成立前,黃岡縣境內有長河、巴河、舉水。五桂河等大小河流27條,有青草湖、蔡家潭、白潭湖、東湖、南湖等大小湖泊205個。屬長江水系。黃州區成立後,河流只剩長江、長河、湖泊只有蔡家潭、白潭湖、東湖、西湖等大小20個。眾多的河流、湖泊為灌溉、養殖、河運,城產工業,生質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長江]
1986~1996年區縣分設以前,長江黃岡段自舉水口入黃岡縣(黃州市)境,止於巴河口,全流程41公里。
1996年區縣分設後,長江自團風縣南下,經堵城軍嶺村入黃州區境。南至李家洲林場,折正東流,於荒五里匯巴河、長河水出境。全流程38公里。江水左經赤壁,舊有磯臨江,稱赤鼻磯。《水經注》載:“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今距江約2公里。宋蘇軾(1036~1101年)被貶黃州時,寫下前後赤壁賦。赤鼻磯因名“赤壁”。江右岸有梁子湖,水自樊口大閘入江。江中沙洲——黃州洲,近百年受沖積變小,相應北岸黃州邊灘擴大。20世紀40年代以前,上新河至黃州關,通客貨班輪。1948年大碼頭至呂家灣,河泓逼近,堤腳外灘僅15-26米。20世紀50年代,乃逐年淤漲,灘頭已達10餘公里,寬近1000米。20世紀60年代灘上有林場。新中國成立初期,黃州清源門外大碼頭可靠500噸客貨輪。現碼頭已下移2公里。自堵城鄢家水口經曾家咀、張家灣、汪家叢林抵赤壁,唐宋以前有汊江一道,隨著時間推移,汊江漸淤,現這一帶沿線仍有河港及其殘跡。
江北岸有黃州堵龍、長城、長孫三大幹堤及土司港閘、黃州閘,既可分排內湖漬水,又可引江水灌溉。長江流經黃州西南四鎮(辦),全長32公里,平均坡降0.281‰,1986~2005年最高水位為26.79米(土司港閘),黃州至九江多年平均高水水面坡降為0.255‰,中水為0.215‰,枯水為0.194‰,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約7218.6億立方米,一般年份為全區提供灌溉用水近0.2億立方米,受益耕地面積5600公頃,年平均過境流量約2.34萬立方米每秒。
[巴河]
1986~1996年黃岡縣時期,巴河是黃岡縣(黃州市)與浠水縣的界河,自但店鄉朴樹店村的新橋河口流入縣境,南至荒五里入長江,全長61.6公里,河面寬350--500米。巴河支流甚多,在縣(市)境內有新橋河、陸家涼亭河、五桂河、溢流河、牛車河、馬家河、沙河圖河等7條,全長約76.2公里。
1996年黃州區成立後,巴河是黃州區與浠水縣的界河,經團風縣上巴河鎮自陳策樓鎮滸子口村入境,流經陳策樓、陶店、路口、東湖四鎮(鄉、辦),南至荒五里入長江,流程27公里。巴河屬常年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5.07億立方米,具有灌溉、瀉洪的功能,河道內還有豐富的優質黃砂。
[長河]
1986--1996年黃州區成立前,長河橫貫黃岡縣(黃州市)西南部平原,全長50公里,具備蓄洪、排漬、灌溉功能。河寬20--30米,水深3--4米,逐段可行駛木船和養魚。其最大支流是傅家河,發源於眠龍寺,全長18公里,河寬15米。其次有烏龍庵河、瓜地灣河等。
1996年黃州區成立後,長河自黃草湖南下出羅家溝橫堤閘入境,流經堵城、陶店、路口、禹王、東湖等鄉鎮(辦),至南湖辦,折東流,經土司港閘與巴河匯合於巴河口注入長江,全長33.25公里。
[水庫]
1986~1996年,黃岡縣(含黃州市)建成中小型水庫95座,黃州區成立後,只剩下陶店幸福水庫,陳策樓烽火山水庫。
幸福水庫屬小(一)型水庫,於1959年陶店螺螄地建成,承雨面積11.5平方公里,其總庫容62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88萬立方米,大壩頂高度35.3米,壩頂長700米,壩頂寬5米,底部高程26﹒8米,三同徑0﹒9米,流量2立方米/秒;底部高程30.5米,寬度13.5米,最大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6萬畝;國家投資42.5萬元。
烽火山水庫,屬小(二)型水庫,於1959年在王家店烽火山建成。其承雨面積0.42平方公里,庫容27.84萬平方公里,庫容27.84萬方,大壩高成15米,管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640畝。
[湖泊]
黃州區多湖泊,多屬河漫灘邊緣窪地湖。500畝以上的大湖多聚在長江兩側。主要湖泊有:黃草湖,詹家湖、青草湖、何家湖、楊婆汊、余家潭,黃婆汊、雞窩湖、黑沿湖、老虎汊、道人湖、趙家潭、江八汊、鷂子湖、東湖、西湖、白潭湖、南湖、大汊湖、趙家。蔡家潭等等。
余家潭:位於路口鎮花園,邱弄兩村之間,東抵孫家灣,南界大壩嘴,水域面積989.5畝。
蔡家潭:位於新店、夾州兩村之間,在李家嘴與趙家嘴之間,5畝水域歸路口鎮養殖場經營,700畝湖汊水由周圍的村組經營。現有水域面積2900畝.
黃汊湖:位於禹王涼亭治河之間,禹王街道辦事處經營。1972年曾圍湖造田185畝,1983年退田還湖。現有水域面積926畝。
雞窩湖:位於新河與龍王山之間,在望月堤北面,水域面積540畝。1971年圍墾造田280畝,剩餘水域面積260畝。至1992年,由私人承包推土辦成精養魚池200畝。其湖區已不復存在。
黑沿湖:位於禹王街道辦事處,禹王城東,晏家山西,1972年全部圍墾造田,1983年退田還湖。現有水域面積711畝。
老虎汊:位於黑沿湖之東北,黃臘兒之西首,水域面積660畝,1971年造田260.5畝,1982年退田還湖。
道人湖:位於路口鎮望雲崗與丁甲之間,道人湖橋北,水域面積660畝,屬丁甲村經營。現有水域面積445畝。
陀泉湖:位於路口新店丁甲之間,在祠崗村北,原水域面積617畝,現有水域面積527畝。
趙家潭:位於長嶺袁家鋪之間。東抵土橋王家灣,南抵陳家嘴,西界石門堤,北抵南嘴,水域面積2275畝,屬黃州區陶店鄉,團風縣回龍鎮共同分管。
東湖:位於珠明山與長圻蓼之間,在東湖街道辦康家咀門前,原水域面積3211畝,屬黃岡市養殖場經營,曾造田1823畝,現有水域面積1418畝。
西湖:在桐子崗與涼亭之間,在康家咀西首,水域面積2805畝,屬黃岡市養殖場經營。曾造田200畝,現有水域面積2605畝。
白潭湖:該湖包括赤野湖、魚湖、灘湖、大鼓塘湖、楊家坎、全家坎、新坎等湖,位於路口祠崗、南湖之間,水域面積1580畝,屬白潭湖養殖場經營。1956年,圍墾草灘造田9752畝,屬路口鎮管理,現有水域面積6030畝。
南湖:位於長孫堤邊,水域面積26700畝。從1949年到1958年先後圍墾成陸地,其中水田8518畝,旱地5624畝,其它面積共11165畝,留湖面積1393畝,區在此建立南湖街道辦事處,1983年又將低田800畝,退田還湖,現有水域面積2193畝。
物種分布
黃州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蘿蔔、大蒜、蠶豆、黃豆、玉米、紅薯、甘蔗、芝麻、花生、蔬菜、瓜果次之。50年代之前,還有泥豆、蕎麥、秧蓀、土靛等。境內野生動物近40種,較珍稀的有水獺、魚鷹、貓頭鷹等。家禽家畜主要有雞、鴨、鵝、鵪鶉、牛、豬、羊、驢、兔等。
境內植物200餘種,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楊、柳、水杉、梧桐、苦棟、椿、槐、竹等。經濟樹種主要有桃、梨、蘋果、桔等。
黃州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60餘種,僅鯉科就達30餘種,主要魚類有青、草、鰱、鯉、魴、鱅、鯽。境內一些湖區,還生活著珍貴的野生胭脂魚。湖區水生經濟植物有蓮藕、菱、芡實、蘆葦等;水生經濟動物有龜、鱉、蝦、螺、貝類、黃鱔、泥鰍等,近年來,由於濫捕,野生鱉、龜銳減。
黃州名人
黃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人文藪澤,人文底蘊深厚。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遊歷黃州,寫有《赤壁送別歌》一詩。晚唐傑出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北宋年間,韓琦寄居黃州發憤讀書,“白晝青燈,風雨無怠”,終成大器,成為一代名臣。宋元豐三年,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留下了“兩賦一詞”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東坡赤壁因此名揚神州。東坡以來,南宋大詩人陸游、楊萬里、戴復古,大詞人辛棄疾,元代大書畫家趙孟俯,明朝大臣劉伯溫,主持修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清朝同治皇帝,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清末重臣、洋務派首領張之洞,革命烈士秋瑾,當代名人郭沫若、黃炎培、李一氓等名流學士,旅次黃州,遊歷悼古,賦詩題詞,憑弔先賢,增添了黃州的文化色彩。黃州本土文化人才輩出。明代276年中,黃州府考中進士317名,舉人1465名,清朝前65年中,黃州府考中進士86名、舉人466名,區內名士劉子壯為清朝狀元。黃州山水靈秀,人文藪澤。明清兩朝,名賢棲遞,甲於鄂東,僅方圓不過數里的雅淡州,就出過順治已醜狀元劉子壯和清末探花程明超。近現代,先有吳貢三、李西屏等優秀民主革命烈士,後有陳潭秋、劉子通、肖雲鵠、陳蔭林等著名無產階段革命家。陳潭秋是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劉子通在中國近代史上享有“南陳(獨秀)、北李(大釗)、中劉(子通)”的盛譽。當代黃州,人才輩出,據統計,擔任正處級以上職務和獲副高級技術以上職稱的黃州籍人士達1700餘名,其中有國家土地管理局原局長陳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原少將、副部長劉少卿,還有1988年漢城奧運會金牌得主邱波。
黃州古代人文資源優勢獨特,當代人文資源異彩紛呈。黃州是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烈士的故鄉,曾誕生了湖北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有陳潭秋故居、聚星學校等革命勝跡。黃州還是原國家代主席董必武求學之地。
(以上資料來自於黃岡市黃州區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