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官屯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王口鎮下轄村]

黃官屯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王口鎮下轄村]

黃官屯村是一個村莊,分布在山東省即墨市和臨清市。即墨市王村鎮黃官屯村,位於王村鎮的西北邊緣,西與金口鎮相鄰,北近北海,南望(4公里)鰲山灣,交通便利。村前有603省道柏油公路,通往全國各地,也是島里島外的咽喉要道。村轄區200公頃,其中農田150公頃,建設用地30公頃。 自1972年統一規劃後,村形貌改變了歷史上的西南—東北向的群,現成為方正的村落。至2006年全村有504戶,總人口1562人,均為漢族。有閔、黃、魯、王、閻、胡、朱、陳、隋、孫、盧、章、張、姚、劉、等姓氏。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明萬曆31年(1603年)章姓為占地產遷居溝壑西邊,閔姓為占地產相繼由豐城、雄崖所遷居溝壑東邊,後有楊姓遷居於溝西崖定居(今已絕戶)。

清初黃官屯、高旺莊由於聯姻、投親相繼定居,初步形成,西邊稱高旺莊,東邊的村落由於受黃姓明末官“百戶”黃世榮的影響,改成黃官屯。清代的行政編制,隸屬於高旺社、高旺莊,並一直延至民國。因此,南、北向溝壑也就是黃官屯、高旺莊的自然分界線。兩村的坐落形貌呈西南、東北狀,中間有一條西南-東北向的街,是當時鰲山衛下屬雄崖所小官吏進城例政,述事所走出來的路,俗稱官道,即稱官道,不可隨意更改,因此村民建房只能在斜道的南北兩邊,延至1972年統一規劃。隨著清王朝的滅亡,1912年,由地方政府撮合、兩村同意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即黃官屯村。

政區人口

該村2006年,村前小溪架設鋼混橋樑。西由南、北向直通濱海大道的剛化路面,603省道往東直通田橫、豐城兩鎮至海陽市。村北有廣袤的灘涂,村西南有2006年新建的旅遊、休閒娛樂場所(供划船、垂釣等),名曰“川軒苑”。村東偏北1.5公里有文二山廟會,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廟會集日,每逢廟會演戲3~5天,豐富了周邊民眾的文化生活,增加了集市貿易,增強了物資交流。廟宇規模是即墨地方較大的,影響深遠。人口自然增長率10‰。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前全村有150多戶,人口近900人,土地2000畝(包括近40%的鹽鹼、澇窪、貧瘠山嶺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地瓜、玉米、大豆、穀子等。糧食畝產不足120公斤(平均),總產近22萬公斤。年農業收入6.4萬元左右,畜牧收入不過5000元。

解放後,經濟初步得到發展。1953~1957年共挖水井11眼,挖掘小型水庫4座。1957年糧食畝產近240公斤以上,總產量46萬多公斤、133400元,是解放前的2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居戶近200戶、人口1140人。可耕田1900多畝,由於大搞積肥、壓沙、壓風石化,糧食大增產,而由於大煉“鋼鐵”等原因,貽誤收穫時機,主要農作物地瓜全部爛在地里,導致增產不增收。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1962年實行土地下方,號召生產自救,村民生活大有好轉。1966年農業學大寨,深翻土地、壓沙、壓風石化、重修水庫,開始重視農業科技、合理密植等因素,使糧食畝產400公斤以上。糧食總產77萬多公斤,年農業收入23萬多元,是建國前的近3.5倍。

1968年大隊購置柴油機、鋼磨、粉碎機,結束了人工推石磨的歷史。1971年村投資11萬元建第一處辦公室及其附屬設施。1973年大隊購置3台拖拉機,增加了機耕面,農業產量大大增加,村固定資產近15.5萬元。1983年實施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村里建房增多。該村有耕地1800多畝,村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二產業

1966年,村成立建築隊,年利潤6萬多元,從業人員50多人。建立小型鎖具廠,從業人員28人,利潤4萬多元。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快速發展。兩個私營小型鎖具廠安排就業人員40多人,上繳利稅3萬多元。從事建築人員300多人,年收300多萬元。從事針織、服裝、項鍊等有200多人(家庭婦女),年收入近150萬元。2003年隋振泰投資300多萬元建“振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水泥、磚)等,年產值600多萬元,從業人員23人,上繳利稅18萬元,還有雲蘭鎖具廠,年產值180多萬元,從業人員24人,上繳利稅1.4萬多元。

第三產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有小商店8個,每個年收入在1.5萬~6萬元不等。至2003年戶戶有腳踏車、縫紉機,機車擁有率為50%。拖拉機3輛,手扶拖拉機16輛,四輪貨車6輛,客貨兩用車2輛,麵包車4輛,私人轎車4輛,聯合收割機1輛。90%居戶有固定電話,35%的人有手機。

村中心每天下午有農貿市場,蔬菜、果品、肉、蛋、海鮮、食品、鞋、襪等商品擁有盡有。理髮店3家,車輛維修店2家,有30%的居戶從事服裝、項鍊、手飾等加工業,經銷服裝、鞋襪、布匹、小商品的業戶8家,年收入均1-3萬元以上。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該村重視教育,清中晚期閻姓連續6代秀才,其中一代為翰林,末代秀才為閻方緒。1847年有私塾時有學生魯鳳進等。至1931年設國小,時有學上近30人,培養人才若干,後考入國立西北大學的有閔東甡、張方昌,時任教學先生劉統欽,後繼任教學先生為魯廷恭、孫敬臣等。解放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至1967年四個班級分散在村幾所祠堂,1968年村投資建國小24間,1985年重建規範化國小,設備更完善。1986年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自1959年以來有大學生45名,其中家有4名大學生的有1戶,3名大學生的有5戶。

文化娛樂,遠自清末、民國,歷有秧歌隊。1957年冬村成立柳腔劇團,每年正月活動於鄰村。1959、1968年在王村公社文藝匯演中,兩次獲第二名。2006年,在該劇團斷代29年後,投資4.5萬元重建劇團,對周邊地區影響較大。村設有老年活動室,檯球、麻將、撲克、琴弦等應有盡有,豐富了老年人的娛樂情趣,文化大院內設有籃球場地,滿足年輕人的體育愛好。

醫療衛生

解放前設有醫生,1960年設衛生員2人。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965年社衛生室,有赤腳醫生、接生人員4人,醫療條件大為改善。2006年村建設社區醫療站,有醫生2名。嬰幼兒死亡率為零,人均壽命普遍提高。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舍茅屋草齋參差不齊,街道歪斜、狹窄,樹木稀少,雨水流向自由。

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建房屋130多幢,1972年村統一規劃圖紙,街巷縱橫拉直,調整為四縱三橫街道。同時,新建規範化國小,建重型鎖具廠。1983年,新建村辦公室(大院)及附屬設施。20047年全村通自來水。2005年,村三橫路向安裝路燈,實現了水、路、電、信息四通。2006年,四縱三橫街巷重修,砌水溝、墊風化石、路面壓沙、加高路面,雨後不濘。村前有603省道通往全國各地。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45%以農為本,少數經商布匹、紙張、雜貨等或以從事瓦匠工作,少有幾人在外包工,亦有少數人在討飯。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首先實行土地改革,1957年人均糧食310公斤,是1949年的1.4倍;1976年農業收入6.4萬元,是1957年的1.7倍;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村民生活迅速提高。該村有小鎖具廠2個,1987年又建重型鎖具廠一個。建築隊在青島、即墨等地承包大量工程項目,利潤從6萬元-200萬元不等。統一規劃房舍,舊房翻新100%,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縫紉機、固定電話、電視機普及率92%以上,手機、機車擁有率50%,8戶人家有轎車、麵包車等 。

尊敬的各位在外工作和創業的同鄉:

你們好!

捎去一縷鄉情,懷揣一份期待,值此金風和暢的美好時節,家鄉黃官屯1580名父老鄉親向您送上誠摯的問候和敬意!

也許你們離開故土在外工作很久,也許你們惜別家鄉在異地創業多年。為展宏圖大志、為圓心中理想,你們背負著鄉親的重託,承載著家人的期待,努力地開闢著前程、奮力地開拓希望,你們用睿智耕耘著多彩的人生道路、用勤奮書寫著華美的事業樂章!雖然你們遠離故土,但我們深知:你們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故土、思念著父母、祝福著家鄉!當你們收穫一串串金燦燦的果實、迎來一張張喜盈盈的笑臉時,家鄉人民由衷地為你們而喝彩,也倍感光榮!

和著時代前進的節拍,家鄉黃官屯正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家鄉建設如火如荼,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鄉風民風淳樸文明,展現在你眼帘的是一個發展、奮進、快樂的美麗新家園!家鄉人民正滿懷熱情、群策群力地投入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造福桑梓的壯舉、一個撼動人心的偉業、一項亘古未有的工程!

親愛的各位同鄉:我們黃官屯村由於集體經濟薄弱,缺少收入來源,致使很多需要辦的事情因資金制約而沒有辦成,新農村建設已經遠遠落後於周邊村莊。根據上級新農村“五化”建設的具體部署,今年是實施“五化”建設補貼政策的最後一年,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向政策要錢的機會,使村莊“五化”建設節省大筆資金,改善我們期盼已久的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親愛的各位同鄉,來根據家鄉父老的強烈要求,村“兩委”在認真調查論證和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擬實施硬化村內共1500米、6000平方米的三條主街道;清理村內街道垃圾,設立垃圾箱,安排專人進行清運;村“兩委”辦公室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實現全體村民的期盼。由於本村的特點,三項工程投資總計需要資金60萬元,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多方籌措下,現依然缺口資金30餘萬元。為此,我們特向你們致信熱切期待你們伸出關愛之手、援助之手。我們承諾:每一筆捐款都張榜公示,每一筆花銷都在村務公開欄及時公開,並設立理財監督小組專款專用。捐款200元(含200元)以上者,村委將在村莊顯要位置刻碑銘記。

推進新農村建設,父老鄉親是主體、是中堅、是推進者、實踐者、參與者,但是也同樣離不開你、我、他的支持和相攜;雖是家鄉父老的義務和責任,更需要你們奉獻和支持。我們堅信:同在一方水土成長起來的你們一定不會忘記故土的養育之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顆感恩之心一定會在你們心間涌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縱使是一滴水也能匯聚成建設家鄉的激情之海。當你們看到或者收到這一封信時,一定會為家鄉的期盼準備最好的回音!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希望這項工程的功績碑上能鐫刻你的名字、記下你的愛心!你的善舉和功德必將為子孫後代所稱頌。讓我們挽起手、並起肩,把我們家鄉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