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信江西省興國縣鼎龍鄉人。國民黨軍少將。台北興國同鄉會文獻資料、家鄉女兒提供
黃子信是興國縣鼎龍鄉水東村人,1925年9月18日出生。族派名叫黃昌昭,讀書後叫黃子祥,從軍後改名為黃子信。據說改名是因為授少將軍銜時,另一位授銜軍官也叫黃子祥,為了避免
重名,於1952年8月1日奉命改名。台灣興國同鄉會編的《興國文獻》第12期,刊登過黃子信自撰的“小檔案”云:“余原名子祥,從軍後奉令改名子信,沿用迄今。”
黃子信國中的母校是興國縣平川中學,高中則入讀了從上海遷來的名校新建中學。1947年高中畢業後,回到鼎龍鄉水東村擔任國小教員,後入興國縣政府軍事科工作,出任興國縣鄉民代表會主席,一年後擔任鼎龍鄉(當時名為自強鄉)鄉長,年僅23歲,是當時興國縣最年輕的鄉長。1949年胡信將軍在興國組建蟠龍師,他積極參與。1949年5月,蟠龍師改編為第12兵團213師,他擔任該師第637團二營副營長,隨軍轉戰於贛、桂、粵戰場,後離開大陸,去了金門,在胡璉的指揮下參加了金門之戰。
金門之戰後,黃子信考入台軍的陸軍軍官學校深造,先後就讀陸軍官校統一學籍20期、陸軍步校初級班60期、政工幹校戰地戰務班第11期、高級班第19期、政治作戰召訓班第4期、國防管理學校管理科學班第3期等軍事院校學習,畢業後先後擔任陸軍飛彈指揮部政戰處長、陸軍第10師政戰部主任、聯勤總部政戰部眷管處長、政三處處長、國防部管理學校政戰部主任、第10軍團政戰部副主任、金防部政戰部副主任等職。蔣介石曾經三次召見他,他當選過國民黨第13次全黨代表大會代表。黃子信性情開朗,善於交際,成為興國去台人員中,在台灣晉升將軍的第一人。在台灣期間,與國民黨中常委王升的關係密切,常有聯繫,無話不談。後來王升失勢,受排擠外放南美小國烏拉圭任大使。黃子信也離開軍界,改任台軍軍友總社副總幹事、新竹縣榮民服務處簡任處長等職,直至1990年8月16日退休。
黃子信在台灣對家鄉非常懷念,台灣興國同鄉出版的《興國文獻》第13輯,發表過他在兩岸隔絕時懷念家鄉的詩作:
清明感懷
節屆清明念祖先,平生怕讀蓼芪篇。
深思祖墳在鄉里,未掃墓門愧萬千。
探親感懷
世事如棋局局新,五味雜陳存內心。
每憶送別情牽日,切盼歸期總有期。
又
身在異民居,心懷故土情。
仰首望明月,分離憶歉時。
黃子信1990年從公職退休後,於次年5月第一次返鄉探親。因為他赴台前任過鄉長,又是金門島與解放軍作戰的參加者,非常顧慮返鄉探親時大陸方面會不會找他算帳。但半個多世紀的思鄉情懷,迫使他不顧一切地回來了。
黃子信第一次回來是和同鄉邱靜、胡貴山同行。回鄉後拜訪了當年一起擔任國民政府職務的蕭以介、鄒魯平、蕭炳芳等人,得知他們生活平靜安祥,沒有受到歧視或者壓制,這才放心積極地參加政府組織的參觀和座談活動。他在興國走訪了14戶親戚,發現他們其中有12戶蓋了新房,感慨地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我在台北住三間一廳,生活還沒有你們那么安定,那么舒暢。”
黃子信第一次探親得到台聯會的幫助,他給台聯會贈送了一面“服務群倫”的錦旗,並且說:“大陸政府說話是算數的,我以前的顧慮是多餘的,明年我還要把我的太太、小孩帶回來,並告訴那些仍有顧慮的同鄉如王禮俊、康世清等可以放心地回來。”
此後黃子信擔任了江西省台北市同鄉會第10至13屆常務理事、興國縣同鄉會第四屆理事長暨聘為名譽理事長,熱心為台灣的江西鄉親和興國鄉親服務。
每年黃子信都會返鄉探親。母校平川中學建校70周年校床,他特意攜夫人邱泳美從台灣趕回來參加。鼎龍圩邊的萬壽宮重修和黃氏宗祠重修、黃氏家族重修,他都負責在台灣牽頭鼓動鄉賢捐款資助。
2001年6月16日,黃子信在台灣去逝,享年77歲,一位叫沈發萍的將軍親撰對聯概括他的一生品行:
子歷勤耕,投筆從戎官拜將
信行聞慧,高風亮節世稱賢
台灣著名書法家蕭占芳先生,是1949年與黃子信同船赴台的戰友,得知他仙逝的訊息,作詩一首弔唁:
悼黃將軍子信
蕭占芳
鼎龍毓秀誕英豪,主政治軍展略韜。
大信陣中稱翹楚,將星群內亦占鰲。
總角知交六三載,征途同行萬里遙。
耋壽未酬生死別,靈前哀悼淚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