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十七年,黃坑為建陽三區(麻沙)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為黃坑聯保,民國30年復名黃坑鄉。
新中國建立時仍為黃坑鄉,1954年設立七區黃坑。
1958年,為黃坑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黃坑鄉。
1992年,撤鄉為黃坑鎮建制。下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鎮辦林場,2個國有采育場。
行政區劃
2012年,黃坑鎮轄11個行政村1個居社區。具體為九峰村、新峰村、塘頭村、三峽村(全國文明村)、苦竹坪、新曆村、鵝峰村、大坡村、桂林村、長見村、坳頭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坑鎮地處建陽市西北部,距建陽市區83公里,西與邵武市相連,東與武夷山市交界。全鎮總面積378平方公里。
氣候
黃坑鎮屬中亞熱帶氣候,受季風影響,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陰寒,細雨連綿,以偏北風為主,偏南風次之;夏季炎熱多暴雨,氣溫日夜變化較大,山地小氣候較明顯:秋季多以晴朗為主,時有雷陣雨,秋霧偏多:冬季寒冷,有霜凍,境內大部常有降雪或積雪,晴日多霧。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黃坑鎮境內主要礦藏資源有鉛、鋅、銅、鎢、鉬、鉍、鐵金屬礦和硫、白雲母、長石、石英等非金屬礦總計11種。在地表一般以規模不大的礦點、礦化點存在。目前已發現並開採的有花崗岩、鉛鋅礦等礦床點。
森林資源
黃坑鎮全境林業用地247425畝,商品林地187907畝,生態公益林面積64069畝,森林覆蓋率86.7%。林木總蓄積量113.88萬立方米,立竹2600萬根。
人口
2008年,黃坑鎮有戶數3346戶,總人口13287人。其中,男性6723人,女性6564人,人口密度為35.17人/平方公里。2012年,全鎮總人口為1.3萬人。
經濟狀況
綜述
黃坑鎮農業主導產業有竹木、菸葉、藥材、畜牧、茶葉;工業主導產業有竹木加工、水電、礦業;旅遊項目有“朱子林”、大竹嵐、雷公口水庫、太子嶺石拱橋、五福洋水庫、瞭望台等和坳頭特色鄉村旅遊。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991元。
農業
黃坑鎮境內有林地50萬畝,其中毛竹12萬畝。截止至2010年,全鎮累計建立筍竹兩用林、筍用林示範片1萬多畝。藥材面積擴大到1萬畝,成為建陽市最大的藥材基地之一。菸葉產業不斷壯大,2008年發展烤菸2004畝。收購菸葉7155擔。與此同時,糧食生產、藥材種植、食用菌產業也穩固發展。
黃坑還是個老茶區,紅茶、綠茶、烏龍茶三大類品種齊全,自唐開元元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正山小種紅茶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文化歷史,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紅茶之一,其發源地和主產區位於重巒疊嶂的武夷山脈之中。黃坑鎮茶山總面積已發展到3000多畝。
工業
2009年就新上項目21個,總投資2.32億元,其中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8家,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工業技改項目18個完成總投資1634萬元,同比增長11%,出口交貨值3935萬元,同比增長64.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9億元,同比增長107.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值2.6億元,同比增長104%。
截止至2010年,黃坑鎮擁有竹、木、紙業等企業近百家,擁有規模企業10餘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至2008年,黃坑鎮有三峽、新曆、塘頭、桂林、長見村完整國小4所國小,其中三峽為民族國小。共有國小教學班48個,人數為918人。其中鎮中心國小602人,各村國小總人數316人(三峽民族國小84人)。全鎮國小在校教師總數為91人(含幼兒教師5人),其中鎮中心國小教師51人。
醫療事業
2008年,黃坑鎮共有13個醫療衛生單位:黃坑衛生院,大竹嵐蛇傷研究所,桂林、長見、坳頭、大坡、新曆、鵝峰、塘頭、三峽、苦竹坪、桂林伐木場、焦溪伐木場等11個衛生所(室)。
基礎設施
截止至2010年,鎮、村用於改善民生的資金共3600多萬元。實施了新農村建設、農村路網、電網、自來水網改造和農村飲用水、通訊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
2006年至2010年,塘頭、三峽、桂林、苦竹坪、長見和新曆等6個村新安裝高標準路燈153盞,提升了村莊品位。截止至2010年,投資80多萬元建成塘頭、苦竹坪、長見3個村的村級自來水工程,改善了4100多人的飲水困難問題,使村民吃上了乾淨水、放心水。截止至2010年,全鎮11個村都完成了自來水工程建設,實現村村通自來水。
旅遊資源
黃坑鎮地處南平市建陽區西北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傑地靈,素有“林海竹鄉”、“自然資源寶庫”之稱,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途經黃坑時,曾深情地讚譽“這是一個好地方”。黃坑與武夷山世界級旅遊品牌相毗鄰,是福建省鄉村旅遊休閒集鎮,主要景點有:大竹嵐,譽稱為“鳥類天堂”、“蛇的王國”、“昆蟲世界”、“角怪故鄉”,是聞名世界的生物標本採集地;宋代理學家朱熹墓,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十里長澗景觀長廊,主要有明代石拱橋、茶馬古道、情景雕塑群、觀音岩、濟眾碉、九龍山莊;五福洋水庫,譽稱“武夷天池”,海撥900多米,屬高山人工湖,遊人可倍享劃舟垂釣之樂;雷公口水庫,觀賞庫水從80多米高的大壩傾瀉而下,撼人心魄;以及集鎮主要景點朱熹公園、嘉禾音樂噴泉廣場、黃坑民俗館、工筆畫藝術館、嘉禾書苑、天福庵、橫山廟、天后宮、徐源孔雀園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黃坑有酒店2家、地方特色小吃一條街、賓館6家、旅行社1個、旅遊車隊2個、旅遊觀光車2輛、單人、雙人腳踏車40輛;全鎮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慢游小鎮。
大竹嵐
位於黃坑鎮境內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大竹嵐,方圓19平方公里,有維管束植物近1800種,屬省級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23種,屬國家2-3級保護的有19種。昆蟲31目300科5000餘種,寬尾鳳蝶、金斑喙鳳蝶等罕見特有品種都衍生在這裡。這裡有鳥類234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白鷳、黃腹角雉等。還有兩棲動物32種,爬行動物73種、脊椎動物100餘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獼猴、雲豹、大靈貓、小靈貓等。大竹嵐蛇園還是全國最大的擬態蛇園。
五福洋水庫
黃坑鎮境內的五福洋水庫位於武夷山脈中部,蓄水600多立方千米,是福建省地理位置最高的兩大水庫之一。山光水色相映襯,一葉扁舟弄朝夕。魚群銜尾而戲,人物相歡無礙。來這裡遊玩、垂釣,都是十分愜意的選擇。
白塔山
位於黃坑東部的白塔山,是福建歷史最悠久的道教勝地之一。山頂部有石特立,黑白層分 ,狀如佛塔,故稱白塔山。相傳夜間有燈火在山頂熠熠發光,所以又名“天燈山”。相傳唐太宗年間,有錢郁霄、劉天志、李民三女在此修道煉丹,得道成仙。鄉人建龍濟道院,以奉“三皇元君”。山頂之下有雲岩洞,洞口有試心石,石下有仙人下棋的棋盤石。絕頂處稱燒香頂,標高1077米。白塔山道院歷來是朝聖旅遊的勝地。其最高處,還是觀日出的好去處。天未亮,留宿在道院的遊客便要起一個大早,提燈攀越小道,直至頂端,靜靜地等候日出奇觀。那壯麗的場景令人嘆為觀止。
朱熹墓
位於黃坑鎮後塘村大林谷的朱熹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放眼九峰山 下的大林谷,綠意蔥蘢,崗阜隆起,兩旁砂手宛如飄拂羅帶,四周稻田環護,環境優美,別有洞天。站在朱熹墓前遠眺,前方是虎頭山,狀如猛虎伏臥山澗,左前方是鯉魚崗,有鯉魚歸塘之說。墓後方越過田壠,九峰疊翠,山勢綿延起伏,頗有一派龍舞鳳翔、跌宕雄建的氣勢,俗稱九龍崗。朱熹乃一代理學大師,影響深遠廣博。甚至於有“曲阜出孔丘,建陽有朱熹”之說,亦即“北孔南朱”之譽。1990年,韓國朱子後裔在此捐建思源亭,以表達對宗親遠祖的懷念。
燭橋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生活在這裡的勤勞聰慧的人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豐富的閃爍著奇光異彩的民俗文化,其中堪稱一絕的便是民間獨橋燈。燭橋燈也稱“黃坑燭橋”,起源於宋朝初年,是用燭光燈連線成的一座燈虹彩橋,長240米。早先,這裡有花燈、龍燈、馬燈、船燈、獅子燈、花鼓燈等各種燈會,慶祝春節和元宵,後來,創造出了燭橋燈,它是人們心中的吉祥燈。
燭橋燈會是這裡最大的民間藝術活動,燈會有會員100多人。燭橋以“板”為單位,板長兩米,板上固定各盞燭燈。每年燭橋盛會時,每個會員都製作一板風格、工藝、尺寸相近的花籃子燈,由4節12組120板組成燭橋,加上龍頭龍尾燈,一共365盞燭燈,象徵著365天都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寄託著一年之盛事,一載之康泰,寄託著人們心中美好的希冀與期盼。
燈內燭光點點,連線成一條長虹燭橋,恰似一條特長游龍。隊伍行進時,兩面大跋鑼開道,4門禮炮齊鳴,還有數十面彩旗迎風招展,數百上千個大壽桃沿途分發給觀賞者和數百名燭橋操作表演者。如果是在大操場上表演,數條長龍穿梭表演“萬”、“壽”等字樣,更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加之鼓樂喧天、禮炮轟鳴,激動人心,頗為壯觀。
黃坑燭橋曾失傳了數十年,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黃坑民眾恢復了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中央電視台和福建電視台都曾播放了燭橋燈會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