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是建國初籌建雲南博物館時由雲南著名收藏家高蔭槐先生捐贈的。塵封二十多年,1980年徐邦達先生來雲南博物館,慧眼識寶,從一大堆已被定為“參考品”(即偽品)中甄別而出,並鑑定為元代黃公望的真跡,從此成為雲南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
圖的右上黃公望自題:“至正九年正月□王賢畫,二十五日題。大痴道人時年八十有□”,為其晚年81歲之佳作。在圖的上面畫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山的一邊村舍錯落,但村中空寂無人。下面是曲折蜿蜒的剡溪。剡溪位於現在的中國浙江省。溪中有一葉小舟,小舟中有一人攏袖禦寒,船夫正在用力划槳,看船行的方向應該是要離開村莊。畫面蕭瑟冷寂,寒氣逼人。畫中樹的枯樹杈上刻意留白,表現的正是還沒有融化的雪。山石堆疊,結構繁複,但勾筆簡約,只在石根處略施筆墨,顯得空靈灑脫。這件作品上雖然畫的著墨不多,但是刻意看到層層疊疊的山,使得畫面內容非常豐富。儘管只有船和遠處的山村,畫的比較寫實;但是後面整個的背景,空間與內容都顯得非常地豐富。這恰恰是體現黃公望繪畫的高超的一個方面。
藝術特色
畫作中所描繪的是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徽之拜訪朋友戴逵的故事。相傳一天夜裡賦閒在家的王徽之正在誦讀詩書,等他推開窗後,卻發現四周一遍白雪茫茫。看到此景,他心有所感,,想約個朋友一起飲酒賞雪。於是他帶著美酒,撐上小船,溯江而上,去往住在剡溪的戴逵家。一路上小船緩緩而行,沿途的剡溪山水絕美,月光照在河面上,水波粼粼,山巒和樹杈間被白雪覆蓋,更顯現出別樣的韻味,美不勝收。王徽之邊飲美酒邊觀賞美景,如同進入仙境一般。小船一路前行,戴逵的家近在咫尺,然而就是這時,王徽之要求船夫沿途返回。船夫詢問緣故,王徽之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原來王徽之趁著興致決定拜訪戴逵,但是沿途的美景美酒已經足以讓自己盡興,見不見戴逵已經無所謂了。或許見到戴逵後,四目相對,興味索然,才是真的辜負這般雅興。這般美景雅趣在黃公望筆下被描繪的活靈活現,畫中高嶺競立,層岩疊起,凍樹蕭瑟,端坐在舟中的王徽之雙手攏袖,似乎沉醉在山河壯麗的美景中,又似乎是酒後微醉,興奮過後,已經是睡意闌珊。畫中雖然沒有月亮,但被月光映照的景色,人物的情感變化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黃公望的繪畫作品中大約有兩種,一種是是筆勢雄渾,另一種是意境深遠。《剡溪訪戴圖軸》便是筆意簡遠的一種,畫作採用接地為雪的藝術技法,以簡單的筆墨勾勒出層疊的遠山,襯以淡墨烘染的背景,寥寥數筆便把雪後群山巍峨粉妝玉砌的景色表現的淋漓盡致。專家說,沒有《剡溪訪戴圖軸》這種化繁為簡的冷峻也就不能確定黃公望在中國繪畫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