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輝[陳靖姑信俗代表性傳承人、古田臨水宮主持]

黃光輝[陳靖姑信俗代表性傳承人、古田臨水宮主持]

黃光輝,男,漢族,1966年生,福建古田人。中國道教閭山派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陳靖姑信俗代表性傳承人 ,古田臨水宮祖廟主持,福建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寧德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寧德市政協委員,古田縣政協常委,古田縣道教協會長 。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推薦名單。

2018年5月8日,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師承經歷

陳靖姑女神像 陳靖姑女神像

黃光輝師從父親學習陳靖姑信俗科儀技藝。 1991年成立古田縣道教協會後,古田臨水宮由黃光輝道長任主持至今。

歷史價值

女神陳靖姑祭典儀式舞蹈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清。省級非遺傳承人黃光輝為古田臨水宮道長,是祭祀舞蹈的總師傅。祭祀舞蹈主要是靠家族傳承,黃光輝道長有明確傳承歷史的已經經歷7代。“文革”期間,陳靖姑祭祀儀式舞蹈被視為牛鬼蛇神,幾乎滅絕。黃光輝的父親為使家傳經典不失傳,冒險密授只有七歲的兒子。黃光輝學藝七年,終於學成父親所有絕技。

指舞 指舞

祭祀舞蹈以其單一性、排他性為主要特色,舞蹈僅用於陳靖姑祭奠,其 他神和無神像場所不跳。所有舞蹈動作從古至今不斷發展傳承,沒有模仿、參照任何的其他民間舞蹈動作。“指舞”更是人間獨有。十個手指變幻莫測,可以做出180個代表不同意義的動作。服裝、道具、音樂均具鮮明地方特色。

動靜結合,快慢結合,動作跨度大。動時騰空飛躍,如向天空取囊,或蹲俯如大海撈針。靜時站立不動,口中念念有詞。快時如將帥率領軍士衝鋒陷陣。

獨舞和集體舞。集體舞人數以領舞1名加6的倍數進行。人數多時,如蛟龍過海,甚是壯觀。

傳統曲牌:目前尚未正式定名。曲調有近三十種。以鳴角和鑼、鼓、鈸打擊樂為主,無其他樂器。

表演形式:歌曲有獨唱、合唱。邊唱邊舞,層出不窮。

傳統作品:有“踩罡”、“破關”等三十多種。

基本內容

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社火儀式和民俗文化活動,一年四季都在進行。各地信眾以社區或宗族為單位組成儀隊,在福首的引領下,隨帶道師長途跋涉至臨水祖宮祭拜陳靖姑,以求消災祈福、求嗣得子、求財得利及平安吉祥,並帶回香火回鄉舉行慶醮儀式,使吉祥遍布於鄉里。

臨水宮由於宋代朝廷賜封而成為八閩及浙贛周邊地區“臨水夫人”信仰的中心和道教閭山派的發祥地,以每年接納數以千計的請香接火儀隊,特別於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陳靖姑神誕之前後,不僅香客雲集,而儀隊也從四面八方匯攏而來。臨水宮在其社區中有以民間社會組織——夫人會形式,對本宮廟的請香接火儀式從糧食、資金、住宿等方面給予周到的安排,使得本宮請香接火活動有條不紊進行,並沿續了數百近千年,使臨水宮成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仰文化活動的中心。

請香接火 請香接火

農曆正月十五,既是傳統的元宵節,又是傳說中的“臨水夫人”神誕日, 各地信眾多將歡慶元宵與慶祝神誕相結合,組織隆重的慶醮社火活動。古田臨水宮作為祖宮,不僅竭力做好慶誕祭典以昭示祖宮風采,同時還要為數百個來自各地的儀隊相應的安置作一些必要的準備。負責每年例行祭典及請香接火儀隊安置事務的機構為臨水夫人會,此會由臨水宮附近的中村、宅里、橫洋、梅坪、高洋、芝山、安章、丘地、澄洋、隆德洋、沂洋、芝蘢、潘厝等十三個村聯合組成。夫人會的會首為輪值制,由各村族長或有影響人物任福首,每村之福首輪流分管臨水宮請香接火活動及全年宮廟事務一年,周而復始,故上述各村均以臨水稱之。自明代以來,夫人會由社會捐贈及宮廟樂捐盈餘而置辦廟地和田產,故擁有“夫人田”和“夫人山”,以其收租用於請香接火儀式及全年開銷。常住宮廟的有廟祝,負責宮廟香火供奉及賓客接待。夫人會輪值福首於請香接火前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如打草清路、潔淨宮殿、搭蓋雨棚、設定茶水、築灶安鍋、維持秩序等,使遠近香客得到方便和安全。如此年復一年,臨水宮各村民眾與各地香客結下深厚情誼,使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穿過厚重的歷史風塵保留至今。

請香接火 請香接火

各地每年赴臨水宮請香接火的儀隊,由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的臨水宮、 大奶廟的宗族或社區信眾組成,其成員為宗族或社區中的精英及代表性人物構成。每一儀隊都由輪值福首領隊,儀隊成員主要為“臨水夫人”之香客、義子和鼓樂隊的吹鼓手,並有當地道師隨行。儀隊的組成時間因地區的遠近不同而異,如浙江溫州,閩東壽寧、福鼎等地儀隊則於年前就已組建,古田、屏南之近鄰村落則於農曆正月十二、十三出發前一日選定即可。每支儀隊所備請香接火的器具均有開路旗、鑼鼓、涼傘、香亭及供品,而大型儀隊則有神輿、神像、鑾駕執事和高大的香亭、香爐等器物。以往儀隊多徒步,遠離臨水宮的地區,往返步行多達五、六天,多在農曆正月初三出行,其香火必須趕在農曆正月十三回村,以舉行社區大型祈福慶誕醮儀。福安、壽寧的儀隊則於除夕夜到達臨水宮,以爭初一日凌晨第一爐香火。由於信眾視臨水宮祖宮的香火為聖火,相信新的香火會給人們在新的一年帶來新的氣象,會帶來美好的生活,給人以萬象更新,因此,香客們都爬山涉水、不避艱難,年復一年到祖宮請香接火,並樂此不疲,其民間信仰的影響力十分深遠。

各地請香接火儀隊陸續到達臨水宮後,先到廟方報到村落名稱、領隊福首及道師、信眾人數,然後按序安排於宮中神案前的科儀桌上安奉本宮香火位。一般於農曆正月十二之後,由於儀隊劇增,大村的大宮廟香火位安於殿中,小村的儀隊安置偏旁,以適應香客及儀仗的排列。每個儀隊在宮內的請香接火儀式程式由“下馬安奉”、“請神獻供”、“起馬迴鑾”三部分科儀組成。以往閩東、閩北及古田本地的儀隊,還帶戲班到宮中戲台演戲酬神。清·道光、鹹豐年間所演劇種以北路戲和平講戲為多,至民國以來閩劇興行,各班在臨水宮所獻演劇目均可見於臨水宮戲房的壁題中。戲台上的酬神演戲,也是請香接火儀俗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師在廟中的科儀表演,是閩浙台道教閭山派科儀在臨水宮最集中的展示。三個科儀中,“下馬安奉”與“請神獻供”都較簡單,即是將儀隊帶來的象徵其社區臨水夫人宮的神位(香爐)安頓下來,同時也給祖宮的夫人神行祭拜和獻禮。而最主要的科儀是離開祖宮前於正殿中舉行的“起馬供”。該科儀的時間為一個多小時,所有儀隊成員將列隊於正殿中,參與此科祭拜儀式。其科儀包涵十個內容:

1、角時:鳴角諱壇、藏身、開壇。

2、灑淨:灑淨壇場,請神降臨。

3、勸酒:敬各方尊神五巡酒。

4、獻供:敬獻香、花、燈、塗、茶、果、食、財、珠、衣等十種供品(一般為五供)。

5、開閭山門:諱邏緯邏網、請法神、五方結界。

6、度橋:以科法起度金橋,迎神鎮境,保境安民。

7、發兵:發動閭山仙兵護駕。

8、取火:於祖宮香爐中取神火(炭火)入本宮香爐。

9、討聖筶:以筶杯“三聖一陽”驗筶以證聖火是否取到,神是否願意迴鑾。

10、出殿:辭神,眾以旗鑼涼傘開道,繞祖宮神三匝,道師駕閭山門引眾出宮,並護聖火起程。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推薦名單。

2018年5月8日,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