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人物簡介黃兆紀,1911年 (辛亥) 生。廣東江門人。這位世紀老人親身經歷了祖國近代的歷史風雲,目睹了祖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深刻變革。他的藝術也隨著歲月的滄桑而成熟起來,他的作品富於時代特色。黃老先生長期從事教育工作,60 年代在市民眾藝術館當幹部、負責藝術創作和輔導,當選為江門市第三、四屆文聯副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書法家協會理事,曾任江門市書法家協會會長,現為江門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書畫函大江門分校名譽校長,澳門中國畫院榮譽院長。傳略輯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藝術成就黃老先生的書法藝術享譽中外,在嶺南書法家中獨具特色,他的藝術活動影響了江門五邑的好幾輩人。因此,認真地研究黃兆紀的書法藝術成就,對於推動江門五邑地區的書藝發展將有極為深刻的意義。
一、以史治學,全面繼承民族傳統《黃兆紀書法作品集》選入篆書 1 件,隸書 3 件,楷書 5 件,章草 3 件,行書3件,基本代表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各種主要書體。筆者 30 多年前在江門一中聽 黃老 先生授課。先生在一中教學大樓的長廊上掛了幾十件臨摹歷代富於代表性的書法名作:從遠古的甲骨文、金文 ( 大篆 ) 、散氏盤、秦代小篆、漢代的隸書、章草、晉唐的楷體、宋明的行、草書。洋洋大觀,讓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深為祖國燦爛的文化所激動。 黃老 先生對歷代名帖心摹手追,掌握了靈活多變的書寫技巧,幾十年來在臨池上下的功夫實在令人驚嘆 ! 集中所收“浮舟滄海,立馬崑崙”,字型源出石鼓文,結字象形生趣,如“馬”字、“舟”字,結體疏密有致,線條粗細輕重、墨色的燥潤濃淡都十分恰當,“浮、滄、海、馬、侖”等字,因筆畫多而線條較細,布白要密;“立、昆”兩字因筆畫少而線條粗,用筆重方能鎮住。由於篆法純用中鋒,行筆要慢、微有顫動,且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聚點成線、力透紙背,真正做到“如錐畫沙,如屋漏痕。”正文大字凝重端莊,而提款小字行書,流麗、甜潤、彼此動靜對比,相得益彰。對這件作品檻賞分析,可看到 黃老 先生對中國古文字研究的嚴謹態度。他立足點之高,猶如高屋建瓴,雄視中國書法的歷史長河,全面繼承了中國書法的優秀傳統,取得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極大自由。只有成為歷史的集大成者,才能成為大膽革新的創造者。
二、精研楷法,根深葉茂,昭示後人 黃兆紀 先生幼承庭訓, 8 歲拜黃漪如、鍾德祥太史學書。從選入的 5 件楷書作品,我們可窺見 黃老 先生是從唐楷入手,“宇宙萬年無此事,春秋一例仿諸公”是取法歐陽詢,結體緊密,取勢險勁,硬朗爽健,加上茅龍筆的書寫而產生的飛白效果,顯得尤其蒼勁雄強,正氣凜然。“哲理紹程朱,紫水黃雲興邑里;真如傳孔孟,光風霽月耀江門”是取法北魏楷書《鄭文公》,端正大方,質樸厚重,剛健有力,峻逸奇偉,同時溶入清人趙之謙的用筆用墨、顯得溫潤靈巧、豪邁奔放。當代著名書法 家啟功 先生有詩曰“題字龍門字勢雄,就中尤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北魏楷書大多是摩崖石刻,沒有墨跡本,啟功先生提倡學習魏碑不能生吞活剝,追求所謂“金石味”,要講究毛筆書寫的生動氣韻。 黃老 先生正是冶碑帖於一爐,真正達到遺貌取神的再創造。 黃兆 紀 先生學習和創作楷書除了用心於結構、筆法技巧之外,特別著眼對藝術風格的追求。他除了臨遍唐代歐、諸、顏、柳各體,精熟蘇東坡、趙孟順,還取法《泰山金剛經》《爨寶子》《靈飛經》乃至鄭板橋《六分半書》。由於他真正下了一番苦工夫,無論大楷小楷,都根據不同需要、創作出不同風格、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其實學習楷書重點掌握結字特徵、筆法特徵。現代書法家沙孟海,把中國漢字分成兩大結構類型:一類斜畫緊結,如歐體;一類平劃寬結,如顏體。斜畫緊結的結構內緊外松,險勁、緊密。平畫寬結的結構內松外緊、瀟灑、寬綽。兩種不同的結構類型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表現筆法:一般斜畫緊結用內懨法,筆道向中宮內彎、節奏緊湊嚴謹;而平畫寬法用外拓法,筆道向外圍弧形擴張,氣勢開張而活潑。學楷書開始要選準一體深入揣摸,到了掌握規律後又要旁涉多體,並通過比較,把握不同風格帶來不同的審美趣味。只有把楷書的學習和創作提高到藝術風格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擺脫楷書學習帶來的單調、評枯燥,尋求到意趣和境界。在這方面 黃兆紀 先生是我們後學的楷模。先生在行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令人矚目。作品集甲《癸卯仲春遊崖門三首》是碑刻拓本,反陰文,由於是書丹時便於雕刻而不至走樣, 黃 先生十分著意字型結構,正欹、疏密、大小、長扁、非常講究。線條的筆勢明確,正側、藏露、朝揖、避讓、牽引、變化多端,沉著而遒勁,整件作品以獨體字為主,但字與字之間上下呼應,跌宕有致、一氣呵成,是初學行書者之極佳範本。其它兩件分別是《淮海戰役勝利對聯》、《詠落花》詩都是墨跡。通過線條的頓挫、方圓、強弱、體現了作者駕馭毛筆 ( 尤其是雞毛筆 ) 的能力,產生了軟而生奇的效果,再加上對墨汁水分的控制、使墨色的乾澀、潤澤變化體味到一種“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韻味,特別是《詠落花》字的大小變化很大,頗具衝擊視覺效果。這種“狼藉縱橫”的章法,體現了悲奮、激越的情緒。這是行書藝術“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最高境界。《蘭亭序》、《祭姬稿》、《寒食帖》也不外如此。 黃兆紀 先生的行書以俊朗、閒雅、飄逸、媚趣、機巧為主要的審美特徵,是典型的二王書風。二王生活在晉代,晉代書法從漢代隸書分別衍化為楷書、草書。王羲之集楷書與草書之大成,在結構和筆畫上都加以簡化,吸收草、楷的優點而捨棄其不足,達到“草之詳,真之捷”,務從簡易,相間流行、起筆如楷,運筆如草,點畫應接,筆斷氣連,創非草非真的“新體”。行書的體例、法式一直沿襲至今,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趙孟順謂之“千古不易”。因此,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被捧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光輝典範。歷代凡學行書者,都從王羲之的法中隊手。 ( 包括其子王獻之,父子並稱二王 ) 學習“二王”的人很多,但真正學到家的卻很少。原因就是需要紮實的楷書基礎和純熟的草書筆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書是一種最成熟、最理想的書體。它超邁脫俗,瀟散率意,生動活潑,真正把書法提高到抒發感情的最高的藝術審美層次。黃兆紀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把詩情畫意溶匯到筆墨中,賦予行書藝術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