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十八怪

麻陽十八怪

盤瓠族人被稱之為“蠻夷”。傳說盤瓠後人成年後,其母帶領他們到王宮去見“嘎婆”(外婆)、“嘎公”(外公),他們“衣服褊褳,言語侏縭,飲食蹲踞,好山惡都。”(28)“言語侏縭”,是因為他們講的是土語,也就是自己的民族語言。儘管麻陽地處“苗疆前哨”,歷為官兵爭奪之地,並經過數千年漢文化復蓋,語言基本漢化,但麻陽盤瓠後裔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蠻夷”土語,特別是在日常稱呼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基本內容

麻陽十八怪麻陽十八怪

盤瓠族人被稱之為“蠻夷”。傳說盤瓠後人成年後,其母帶領他們到王宮去見“嘎婆”(外婆)、“嘎公”(外公),他們“衣服褊褳,言語侏縭,飲食蹲踞,好山惡都。”(28)“言語侏縭”,是因為他們講的是土語,也就是自己的民族語言。儘管麻陽地處“苗疆前哨”,歷為官兵爭奪之地,並經過數千年漢文化復蓋,語言基本漢化,但麻陽盤瓠後裔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蠻夷”土語,特別是在日常稱呼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喊媽叫奶奶”,就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體現,至今麻陽上山區苗民還是如此。另外如上面提到的“嘎婆”、“嘎公”,還有“滿滿”(祖母)、“嬢娘”(嬸娘、姑姑)、“亞亞”(伯母)、曼曼(叔叔)、“大大”(哥哥)等,都一定程度體現了麻陽“蠻夷”土語的語言習慣。

⑴“短褲穿在長褲外”。反映的是麻陽苗民秉承古代苗族先民遺風的服飾習慣。麻陽“熟苗”自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官府強令“服飾宜分男女”,於是男子“下穿超襠褲,褲簡短而大,腿上布綁腿”,女子下著長褲,並喜“配上一個別致的抹裙(圍腰),裙上繡有花鳥圖案”,以精緻花帶繫於腰間。

⑵“麵條像褲帶”。麻陽“麵條”以無糯性粳米(麻陽叫“鋼米”)浸泡磨漿,置約50cm×40cm矩形鐵(鋁)皮“鍍盤”中敷勻呈膜狀,放鍋中蒸熟後,取出捲成圓柱狀,名曰“露兜面”。粳米剛脆易碎,故食用時切成約50cm×3cm的粗長條,長、寬均較普通麵條要超出好幾倍。

⑶“竹竿穿著衣褲曬” 。苗家山寨,過去,苗家婦女習慣把洗好的衣服,用竹子穿起來曬,為什麼?因為當時幾乎沒有衣架賣,現在,還有誰不用衣架來曬衣服呢?

⑷“辣子當主菜”。“酸菜罈壇一排排”,這揭示了麻陽苗族食菜以酸辣為主的傳統。但是“苗人的喜食酸味,當非生性好酸辣,或因苗疆處於腹地,距海太遠,附近又無鹽井,得鹽頗不易”,所以“在無鹽時代,只有多食酸辣以促進食慾,累世相傳,至今雖已有鹽,但仍保存好食酸辣的特性”。麻陽民間尚有“三日不呷酸,行(走)路打趔趄”,“一日不呷辣,行路滾下喇(坡)”的說法。

⑸“三個蚊子一盤菜”。麻陽習慣把蜂窠內已經長翅成型但尚未能展翅飛舞的幼蜂與蜂蛹一起煎炒,猛一看,長翅幼蜂似碩大無比的“蚊子”靜臥碗中。

⑹ “雞蛋串起賣”。“三月三,楂泡裸乾”,每逢農曆三月,漫山遍野的油楂樹上,掛滿脫皮後乳白色不規則球形的“楂泡”,質脆味甘,鄉民多爭相採集,以草根、藤蔓串之,一串串“楂泡”,遠觀活像串起來的“雞蛋”。

⑺“花生煮起賣”。人們對“乾吃”花生見慣不驚,對帶著泥土香味還沒有褪盡的“水煮”花生卻不禁稱奇。

⑻“茅廁樹在大門外”。麻陽房屋多為建於平地的平房,結構當為“吊腳樓”變異,分兩層,樓上堆雜物、或做客房;樓下住人,房間多鋪“地樓板”;吊腳樓底層的廁所、畜圈、柴房移建屋旁,與住房分開。

⑼“門檻過膝蓋”。麻陽氣候濕熱,山中多蛇蟲,人為蛇蟲所害,人與蛇蟲同眠,時有發生。故住房串聯屋柱的“地腳枋”寬盈尺,離地約半尺(常鑲以“地線岩”封閉),裝木壁時,門檻常另鑲約3寸高木枋,合計約60cm高。

⑽“斗笠當鍋蓋”。麻陽每逢節日又多喜蒸米做粑,如“過社”的社飯,端午的粽粑、桐葉粑,重陽的糍粑、桐葉粑,保冬節、過年的糍粑、“印盒粑”等,所以苗家多置有圓筒狀甑桶。甑桶普遍巨大,直徑常達兩尺有餘。有竹質甑蓋,呈圓球蓋狀,似遮雨工具斗笠。

⑾“馬路當大街”。麻陽建縣至明清時代,由於經濟處於自給半自給的農業經濟,加之兵燹頻仍,因此商業發展遲緩,市場交易時間短,時至1982年,麻陽的圩場設施,仍很簡陋,甚至“以路為市”。

⑿“背著孩子談戀愛”。“背”,乃麻陽土語,意即“懷”。反映的是古代苗族“坐家”婚俗。

⒀“喊媽叫奶奶”。麻陽盤瓠後裔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蠻夷”土語,特別是在日常稱呼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嘎婆”(外婆)、“嘎公”(外公)、“滿滿”(祖母)、“嬢娘”(嬸娘、姑姑)、“亞亞”(伯母)、曼曼(叔叔)、“大大”(哥哥)等。

⒁“婆婆爬樹比猴快”。歷史上,麻陽苗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不回到狩獵、採集的人類初期生產狀態,以獲取生存的必要食物。由此,麻陽苗族女性,不僅能勝任重體力農活,尤其擅長的是活躍于山林,發揮其特有的身體靈巧的特長。

⒂“小豬扛起賣”(“小雞扛起賣”)。麻陽苗民發明了一種實用多山環境的專門用於肩扛的工具“肩架”,即以兩根分杈樹幹或兩根圓木條上端扎“杈”,兩“杈”等肩寬,上固定木板或厚樹皮做成的不規則“圓槽”,“槽”中放需搬運物品。苗區習慣買賣“架子豬”(三十斤左右),常用“肩架”扛至市集(也常常在“槽”中綁一圓柱狀大竹籠,裡面放多隻雞、鴨、鵝之類家禽,以方便搬運)。

⒃“豬比狗跑得快”。養豬是麻陽農家的主要家庭副業之一。昔日麻陽民間有“一條婆娘一條崽,一棟房子一條豬”的說法。麻陽山區居民習慣於“放養”禽畜,牛、豬、雞、鴨、鵝等,大多放野外自由覓食。“牧豬”,是麻陽特有的風景。長時間在野外奔跑,麻陽農家豬,肉精而筋緊、腿壯而有力,可謂“身輕如燕”。

⒄“三腳架架搖不得”。緣於祖先崇拜。麻陽苗家多在堂屋、灶前的火爐塘設有三角架,用於架鐵鍋、鼎罐以煮飯、炒菜、燒水。相傳,三腳架乃三位祖先變化而來,如果未經禱告搖動或踩踏,則是對祖先的極度不敬,會給主人帶來無妄災禍。

⒅“門檻坐不得”。緣於原始“血忌”傳統。原始社會人們認為“血”中存在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靈魂、一個左右人類生死的“魔力元素”,由此人類形成了一個關於“血氣”的生命觀念。“視血為忌,見血為避”,特別是對女性處女膜出血的恐怖。經歷過幾千年血與火的刀劍恐怖和大量族人倒在血泊里的事實後,麻陽苗民和其他地區的苗民一樣,對“血氣”無疑會產生極端的恐怖和極度的忌諱。在象徵安全和依靠的家中,對於有“防護”意義的“門檻”就表現出嚴格的“血忌”傳統觀念——“門檻坐不得”——他們認為婦女坐了門檻,就會辱沒家神,會使主人家破財絕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