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又稱麻池古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西南9公里處,在包頭火車站西南附近,總面積90餘萬平方米 。 麻池城址以硬土築成,分南北2座城相連 ,是秦九原郡的治所,且是穿越陰山南北稒陽道上的重要城鎮,也是秦直道遺址北面起點 。1954年,在麻池城址召灣16號公墓,挖掘出金、銀質的虎、豹、駱駝形鏤空飾片,出土了有狩獵圖案的簡形器等,出土了漢代鑄的“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的瓦當 。麻池城址為存在過匈奴生活的歷史提供了資料,也是印證光祿塞屬性的重要部分 。 2006年5月25日,麻池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將趙九原設為九原郡,“郡治九原縣”(麻池城址) 。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於九原(麻池城址),南至秦都鹹陽西北的雲陽,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 。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漠南之戰大勝後,漢武帝下令設立朔方郡,並改秦九原郡為五原郡,郡治仍為九原縣(麻池城址),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直達漠北的稒陽道與著名的秦直道使九原縣成為聯結內地和塞外的重要交通樞紐與防禦重地,漢武帝派遣10萬軍隊駐紮防守 。

遺址特點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以硬土築成,高達6米,底寬10餘米,上寬3-4米,分南北2座城相連,總面積90餘萬平方米 。北城北牆中段和南城西牆、南牆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北城東西800米,南北550米,殘牆高2米,寬約3米,夯層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3個大的夯土台基,台基呈品字形分布 ,北面兩個東西相對,相距72米,位置與北城城門大體相對,夯土台基約呈覆斗狀,夯基層厚0.09-0.12米,上均發現有筒瓦、板瓦殘片;南城東西660米,南北675米,城牆寬約4米,殘牆高2-4米,最高7-8米,夯層厚0.1-0.15米,南城南牆外側,露出築牆時固定夾板的槓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1個,孔徑10-12厘米 。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麻池城址內地表散見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殘片,有“五銖”錢、鐵田片、鐵鏟和銅鏃等出土。20世紀50年代,發現印有“萬石”字樣的磚。1954年,麻池城址出土金、銀虎、豹、駱駝形等鏤空花飾片,及大量狩獵圖案,召灣漢墓中發現的大量西漢瓦當“單于天降”,“單于和親”等燒制文字 。

研究價值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

麻池城址是秦九原郡的治所,且是穿越陰山南北稒陽道上的重要城鎮,是秦直道遺址北面起點 。麻池城址均為匈奴的文化特色,為存在過匈奴生活的歷史提供了資料,這也是印證光祿塞屬性的重要部分 。麻池城址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1988年,麻池城址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 。

2006年5月25日,麻池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7年11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保護範圍:沿麻池城址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為文物保護區。

2017年,九原區政府開展對麻池城址南城牆裂縫的保護修繕修繕工作 ,投資400萬元啟動麻池城址保護項目 。

歷史文化

昭君出塞的“塞”,被認為是麻池城址。南北朝時期詩人庚信在《昭君詞應詔》里寫到:“斂眉光祿塞,回望夫人城” ;唐朝詩人楊凌在《明妃曲》里寫到:“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馱弦管向陰山”。1954年,麻池城址召灣漢墓中發現的大量西漢瓦當“單于天降”,“單于和親”等燒制文字,說明麻池城址同胡漢和親有著直接關聯。麻池城址在西漢時叫光祿塞,是因為修建光祿塞的西漢大臣徐自的官銜是“光祿勛”,光祿勛就是漢武帝以前的“郎中令”。“塞”建成後,就用徐自的官銜來稱呼,所以叫“光祿塞” 。

麻池古城是秦直道的起點。《史記·六國年表》記曰“道九原,抵雲陽”,《秦始皇本紀》記載“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匈奴列傳》記載“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蒙恬列傳》記作“道九原,直抵雲陽”。可見秦直道起點是九原(麻池城址),終點是雲陽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麻池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西南9公里處,在包頭火車站西南附近 。

開放時間

麻池城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麻池城址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