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魚丹]

麥氏[魚丹]

麥姓廣布嶺南及海外,麥姓人口集中分布在廣東番禺、東莞、深圳、清遠、河源、中山、珠海、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會,肇慶鼎湖、端州、高要、德慶,鶴山、新會、開平、台山、雲浮、新興、羅定、陽春、陽西、陽東、化州、高州、信宜、電白、吳川、廉江、遂溪、海康(雷州)、徐聞、饒平以及澳門、香港、海南、台灣、廣西,此外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等省也有零星分布。 麥姓是一個典型的嶺南姓氏,大部分講粵語(白話),少部分講鶴佬話(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 麥氏是一個古老姓氏,麥氏是嶺南望族,麥姓人口到底有多少,歷來為麥氏宗親所關注。 現今全國使用的姓氏1436個,王、李、張居前三位,麥氏居141位,在魯、季、覃、畢姓之後,耿、舒、尚、聶、莊姓之前,占全國人口0.09629%。1996年全國12.24億人折算,麥氏總人口為118萬(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起源

隋武烈公(麥鐵杖)是我們麥氏家族的始祖(另有祖譜記載:有一弟饒瑞)。南雄府,諱饒豐,字良韜,號鐵杖,幼時小字壽生,以號行。始興郡南雄市百順鄉人。皇考(對已逝父親的敬稱)贈公諱曾唯,皇妣(對已逝母親的敬稱)梁氏太君。夫婦樂善好施,晚年得子,麴饒豐(麥氏源流初探: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hào (本名姬己摯,黃帝長子)—蟜jiǎo極—帝嚳kù(名姬夋)—契(約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幸—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約前1720年在位)—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太丁、外丙、仲壬→姬昇(春秋戰國時期燕易王的長子,棄姬改鞠,為鞠姓的太始祖)→麴允(西晉愍帝大都督官至右僕射)→麴曾唯→麥鐵杖。 另據周代帝王世系記載: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姬棄—姬台璽—姬叔均—姬不窋—姬鞠。麥氏源於帝嚳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釀酒官名,屬以官職稱謂為氏。麴,本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俗稱的酒粬。在西周時期,“麴”成為掌管釀酒業的官名,世襲此職的人便以麴為姓氏,稱麴氏,世代相傳。我族之始祖,相傳係為帝嚳後裔出成湯姓子氏。另至東漢末期,有大臣鞠譚的兒子因避難改姓為麴,他的後世子孫亦稱麴氏。

據文獻《麥氏族譜》記載:“餘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至西晉朝時期,有大臣麴允,浙江處州府松陽人(今浙江省麗水市陽縣),官居右僕射(副丞相),與游氏世代為豪門大族。後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遷往南越始興郡百順里居住(今廣東省南雄市百順鎮),至隋朝有鐵杖公,仕隋。智勇過人屢立戰功,隋帝賜姓,本姓麴去菊為麥,授封宿國公,光祿太夫。受封賜姓,原麴姓去“菊”為“麥”,故賜麥姓。

我族之始祖,相傳系出成湯姓子氏。西晉末年麴允丞相之後(新會宋代麥氏族譜記載),系浙江翁州府松陽縣人。承揚子孫,俱擢任顯官、而為公卿大夫、又為刺史守令等官職。繩繩相繼、家興赫奕。及逢南北變遷,五胡云擾,收拾兒孫二十四戶往南越(現廣東)保昌縣(隋屬始興郡)立桑梓。至隋朝鐵杖公,仕隋。智勇過人屢立戰功,帝賜姓,本姓麴,去匊為麥,授封宿國公,光祿太夫。至遼東戰役,為國捐軀。諭葬於南雄縣百順大水逕鳳形山中。其婚配馮、伊氏(均一品夫人)、許氏、甘氏;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十三世祖志遠公從百順麥府遷往南雄珠璣古巷,妣竺氏,生二子:文富(遷居貴州);文貴落居南雄珠璣,葬於雄州水南麥屋嶺(現雄州公園內),妣趙、陳氏(都一品夫人);生三子:昆璧、昆泰、三璧。長子生三兒:原魯、原清、原道;次子生二兒:順吉、原吉;三子生五子:必榮、必秀、必達、必端、必雄。麥必榮、麥必達兄弟陵墓位於廣東省番禺市(今南沙區)黃閣鎮,五子必雄有一脈居南雄城區,葬於南雄珠璣三駁橋鞏埂蛇形。如今已有五十多世,約一百二十萬人。所幸子孫繁衍昌盛,永發其祥。--參考《中山、三水、南雄、清遠古城麥氏族譜》。

洗夫人以愛女馮氏許鐵杖公為妻。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為洗夫人第六代孫,其母麥鐵杖曾孫女。

得姓始祖

西晉時期,有大臣麴允,浙江處州府松陽人,官居右僕射(丞相),與游氏世代為豪門大族。後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今廣東南雄百順鎮),至隋朝有鐵杖,受封麴去匊為麥,麥鐵杖是麥姓始祖。

梁朝鼻祖

曾唯
生齊梁間居始興百順里夫妻好善晚年得子,墓葬大水逕龍形。妣梁氏。墓葬象形
生二子:饒豐(鐵杖),饒瑞(字良謨,葬大水逕牛形上穴。妣曾氏 ,子未詳 )

隋朝始祖

鐵杖,諱饒豐,字良韜,號鐵杖,小字壽生
以號行,生梁大同四年戊午正月初七午時,終於隋大業八年三月十七午時壽七十五歲。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廣東省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賜葬百順里沖天鳳形庚向,事詳本傳夫人馮氏、伊氏與公合葬。
一作許氏江西布政之女,當時無布政官大誤。又作甘氏、區氏葬海螺形。
一作公生於梁中大通及陳大建間者與傳不合。曲江縣譜載公墓韶石,黃文通載公墓在百順里仁山下,府邑志無仁山名非以舊譜為正。

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

二世麥孟才:字智棱,妣朱氏。葬大水逕仙人現掌形。生一子:麥秀明。

麥仲才:字智秩,隋正議大夫,葬大水逕海螺形上穴。妣黃氏,葬下穴。生二子:麥民業、,麥世平。

麥季才:字智和,隋正議大夫,葬大水逕山牛山右虎形。妣劉氏,葬百順里尖岡咀。嗣子待考。

三世麥秀明:字翼亭,妣馮氏。生二子:麥永安、麥吉護。

麥民業:字耕良,妣馮氏,一作梁氏。

麥世平:出嗣麥季才,字禹勛,妣何氏。生二子:麥保全、麥永懷。

四世麥永安:字兆蘭,妣李氏。生二子:麥聖卿、麥聖書。

麥吉護:字兆麟,妣唐氏。嗣子待考。

麥保全:生一子:麥佐政。

麥永懷:字兆松,妣萬氏(傳裔江南)。

五世麥聖卿:字天爵,郡庠生,當時未有此稱,妣吳氏。生一子:麥萬金。

麥聖書:字天祿,妣王氏。生三子:麥敬敷、麥達高、麥兼善。

麥佐政:生二子:麥性發、麥含芳。

六世麥萬金:待考。

麥敬敷:字寬五,一作五教,妣王氏。生一子:麥契蘭。

麥達高:字循理,妣李氏(失考)。

麥兼善:字澤嘉,妣張氏。生一子:麥報君。

麥性發:臠分居高明板橋順德馬寧等處。

麥含芳:臠分居高明板橋順德馬寧等處。

七世麥契蘭:妣待考,生二子:麥廣度、麥恢宇。

麥報君:字惟忠,妣張氏。生一子:麥鑒照。

八世麥廣度:字宏器,妣陶氏(待考)。

麥恢宇:字宏業,妣劉氏。生一子:麥鳳嗚。

麥鑒照:字宏熾,妣賴氏。生二子:麥積山、麥久福。

九世麥鳳嗚:字棲桐,妣鄭氏。生一子:麥豐裕。

麥積山:字稼同,妣鄭氏。生二子:麥敦厚、麥朴端。

麥久福:字攸同,妣黃氏。生一子:麥榮發。

十世麥豐裕:字書年,妣汪氏。生一子:麥源和。

麥敦厚:字禮崇,妣鄭氏(失考)。

麥朴端:字簡崇,妣邱氏(失考)。

麥榮發:妣待考。生二子:麥廉、麥潔。

十一世麥源和:字調元,妣郭氏,一作謝氏,葬百順里獅子銅鑼印。生一子:麥熾。

麥 廉:字清操,妣何氏,葬大水逕象形。生一子:麥燕。

麥 潔:字高節,妣葉氏,葬大水逕三郎廟盆形。生一子:麥秀。

十二世麥 熾:字億昌,妣葉氏(遷福建開基)。

麥 燕:字詒謀,妣張氏,葬大水逕飯籮石仙鵝形乾山巽形。生一子:麥登饒。

麥 秀:字實析,妣馬氏,一作馮氏(遷省城南海另譜)。

十三世麥登饒:字大有,一作致遠,遷珠璣巷柯下大井頭。妣竺氏,合葬大水逕膳竹嶺蛇形巽向。按:知縣,宋稱縣令;通判,稱判官;只有教授助教諭訓導之稱始於元、明,非宋職,此數世謬誤甚多,似於附會無真本可考,姑以傳疑。生二子:麥文富、麥文貴。

十四世麥文富:字少武,號靜軒,宋授南康縣教諭,轉升貴州臨縣知縣,後待考,因為貴州沒有臨縣。妣范氏。生二子:麥昆友、麥昆玉(皆在貴州開基)。

麥文貴:字卓武,一作少式,號雪軒,元集賢學士與修宋史,配趙氏,一作陳氏。合葬南黃坑杉木塘,仙人大生形,丙山壬向。元泰定貳年乙丑敕建錦衣坊,於南雄城北關外世顯。坊一作隆興進士,歷官筵英殿大學士,修宋、金、遼三史。生三子:麥昆璧、麥昆泰、麥三璧。

十五世麥昆友:在貴州開基。

麥昆玉:在貴州開基。

麥昆璧:字美璠,宋授濟和知縣,轉福建監察御史,至仕歸移居南雄城內,配唐氏,一作許氏,合葬文貴公墓左壬向。

生三子:麥原魯、麥原清(失考)、麥原道(失考)。

麥昆泰:字美瑜,居有順里舊址,配馬氏,合葬大水逕牛形。生二子:麥原吉、麥順吉。

麥三璧:字美琰,宋授平隴教諭。考無平隴地名。配吳氏,居珠璣巷,墓未詳。生五子:麥必榮(生二子)、麥必秀(生二子)、麥必達(生四子)、麥必端(生一子)、麥必雄(生三子)。

十六世麥必榮:字尚仁,登宋崇寧癸未貢選,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遷東莞。

麥必秀:字尚義,登宋政和丙申鄉貢,宣和二年,授江西南康縣知縣招討尉,由南雄始遷南海麥村。生二子:麥挺芳、另一待考,淳熙戊戌進士,官兵部郎中。

麥必達:字尚道,自南雄保昌縣遷香山(今中山)之黃旗角(現番禺黃閣鎮)。至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間,又遷小欖。據譜稱:於黃旗角“隸香捐錢十萬,立石基以防水患。”

麥必端:字尚智,由南雄始遷番禺。

麥必雄:字尚信,弱冠從諸兄遷徙,一旦復歸南雄,後再至廣州,居新會,宋末帝趙昺時,曾出谷賑濟。

十七世麥挺芳:待考。

十八世麥雄發:遷廣東三水渦邊村(蘭村),建成安堂,為蘭村麥氏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