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麥地與詩人創作時間:1987年
作者:海子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麥地與詩人詢問
在青麥地上跑著
雪和太陽的光芒
詩人,你無力償還
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一種願望
一種善良
你無力償還
你無力償還
一顆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頭頂寂寞燃燒
答覆
麥地
別人看見你
覺得你溫暖,美麗
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
被你灼傷
我站在太陽 痛苦的芒上
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麥地啊,人類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詩歌和光芒!
作品賞析
《麥地與詩人》分《詢問》和《答覆》兩部分。詩人在詩中以麥地與詩人一問一答的形式,質問人類存在的意義,但是更主要的,是叩問詩人存在的意義。神布置萬物宇宙,在詩人看來,是出於一種美好的願望,“一種善良”,而神賜予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太陽和土地。太陽,正如海子在另一首詩《日光》中所描述的,是“一種萬物生長的鞭子和血”,給予了人類無限的能量和生機。而土地,祖祖輩輩以來,承載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即:使人類得以果腹,解除人類因飢餓而消耗死去的困境。在詩人看來,神的這種安排,正是出於一種美好的意願,否則萬物就不會循環往復。而這種善良和願望,是落在地球萬物中最具靈性的物種――人類身上的。作為人類中最敏感的群體――詩人,他最先理解到這種善良和願望的期待。詩人環顧人類自身表現,感到有些惶恐。但詩人作為人類優秀的代表,認為自己負有使命,能回應神的期望。由於詩人對於人類是絕望的,他只能從自身方面給予回答,不管神滿意與否。所以,詩人回答說:“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詩人接著的回答是全詩的精華所在:“麥地啊,人類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詩歌和光芒。”海子以大膽的邏輯顛倒將詩歌揉合成真實與瘋顛的載體。人類的痛苦雖是詩歌的原動力和原材料,但到了海子眼中,又成了一種可征服與可超越的事物,它成了詩人“放射的詩歌和光芒”。而且,它在經過詩人加工成“詩歌和光芒”後,可以作為對神祇的回饋。詩人在無法超越的巨大真實面前,只能通過自己的才華加工,將人類的痛苦“放射”為詩歌和光芒予以呈現,以回應麥地的“善良”。於是,詩歌成了一種瘋顛,一種野蠻,一種詩人強力的人為,將醜的轉換為美的,將惡的變幻為善的。
詩人的這首詩,本身就是一種大無奈與大超脫的糾結。例如“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被你灼傷”,又如“我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而詩人的其他詩作中,如“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萬里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村莊》),“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日記》)……也是將痛苦與悲傷幻化為美——視覺的美和聲音的美。痛苦與悲傷,是人類永恆的故事,也是詩歌永恆的主題。詩人是將不能儲藏的淚水,一一結晶在詩行當中,完成了苦難的升華。
該詩亦反映了詩人深刻的孤獨與自我。詩人無法掌握人類的命運,甚至有時候詩人們往往連與人類有效的溝通都做不到。在這種現實情境下,詩人往往只能選擇單獨與神進行對話了。海子曾說:“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日記》)實際上,詩人從來沒有停止過“關心人類”,只是人類一直拒絕詩人的“關心”罷了。詩人無法改造人類,無法回應麥地的“善良”,則只能將自身所有的藝術加以奉獻了。但是,詩人呈現的藝術,則必須關聯整個人類,因為神是將“雪和太陽的光芒”、將“麥地”交給了整個人類。而在詩人眼中,人類只有痛苦可以呈現。因為人類最擅長於製造苦難,不管是給別人還是自己,不管是給自然界還是人類自身。詩人以一種天啟式的語言衝動,將人類的痛苦打磨雕琢成一件件珍奇的藝術作品,它們足以媲美“雪和太陽的光芒”,從而償還“麥地與光芒的情義”。詩人是在一種不能改變的苦楚中、不被理解的孤獨中、不能回應(麥地的“善良”)的憂鬱中,才將人類的痛苦和自身的痛苦融為一體,從而“放射”成詩歌的。
在這首詩中,作者為詩人群體辟出了一條不是出路的出路。人類只有在言說痛苦中才能稍減痛苦,而詩人們只有在藝術加工中,在供給神的凝結成霜的痛苦之音中,才能減輕自身因深刻體會卻又不能絲毫減輕人類痛苦而增加了的痛苦。但是,即使採用這種“迂迴術”,詩人最終還是不能令人相信這就是詩人存在的意義:人類的痛苦無方可解,只能放任自流,只有那些懂得審美的人能夠稍稍減輕,而詩人仍可以孤獨地與神對話。最後,海子連自己也無法說服(他選擇了棄世遊走)。面對麥地對詩人存在意義的拷問,海子的回答仍然是以失敗告終。
只是,通過這種直面的問答形式,該詩讓讀者理解了詩人對太陽、麥地等的歌頌的深層含義,讓讀者不只是從詩歌的字面上,而且從根本上,了解到了一個事實:海子其實一直是在以悲傷的情調歌頌,歌頌那些人們永遠不敢回應、更不能報答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