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 18.5 平方公里,海拔 2100 米,年平均氣溫 13.2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80.8 畝,人均耕地 1 畝,林地23375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39.2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6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80.8畝(其中:旱地1980.8 畝),人均耕地 1 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 23375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7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桃子、梨、核桃、香椿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7 畝,其中養殖面積25 畝;荒山荒地105畝,其他面積 2258 畝。有石灰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88戶通自來水,有 55 戶飲用井水,有588戶存在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588戶通電,有5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45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0.1%和92.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1戶(分別占總數的56.3%和100%)。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其他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砂石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38輛,拖拉機89輛,機車6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444畝,有效灌溉率為22.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9 畝。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07戶。全村有 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39.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90.9萬元,占總收入的47.2%;畜牧業收入 159.04萬元,占總收入的15.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20頭,肉牛77頭,肉羊441頭);林業收入9.4 萬元,占總收入的0.9 %;第二、三產業收入216.7萬元,占總收入的20.85%;工資性收入136.2萬元,占總收入的13.11%。農民人均純收入2967元,農民收入以 農業種植蔬菜、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2.2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3人(占勞動力的7.92 %),在省內務工141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無公害農業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外。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00 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87人,距離鄉中學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4人,其中小學生201人,中學生103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308.6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96萬元,有固定資產154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14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交通和水利設施不完善,民眾生產生活用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綠色種養殖農業生產,建設有特色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