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霍光

張安世
張安世,(?~前62)字子儒。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張湯之子。性謹慎,以父蔭任為郎。漢武帝時,因其記憶力強,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漢昭帝即位,拜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他為官廉潔,曾舉薦一人,其人來謝,他以為舉賢達能,乃是公事,豈能私謝,於是與之絕交。他生活簡樸,雖食邑萬戶,仍身穿布衣,夫人親自紡織。元康四年(前62)春,因病上書告老還鄉,漢宣帝不捨。他勉強視事至秋而卒。掖庭令張賀是車騎將軍張安世的哥哥,有一次在張安世面前稱讚皇曾孫(後來的漢宣帝)的才幹,並談到與皇曾孫有關的一些奇異徵兆。張安世總是禁止他說這些,認為上有年輕的皇上,不應稱道皇曾孫。到漢宣帝即位時,張賀已去世,漢宣帝對張安世說:“掖庭令當初無端的稱讚我,將軍制止他是對的。”漢宣帝追念張賀對自己的恩惠,打算封他為恩德候,為他設定二百人家守墓。張賀的兒子去世很早,收張安世的小兒子張彭祖為養子。張彭祖幼年時又與漢宣帝一起讀書,所以漢宣帝打算封張彭祖為候,先賜他為關內侯。張安世對張賀封侯之事堅決辭謝,又請求減少為張賀守墓的戶數,逐漸減至三十戶。漢宣帝說:“我本是為掖庭令,並不是為將軍你!”張安世這才罷休,不敢再說。漢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漢宣帝下詔說:朕在平民時,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將史曾、史玄,長樂衛尉許舜,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都對朕有舊恩,還有已故掖庭令張賀對朕輔導教育,使朕研習儒術,恩惠卓著,功勞最大。《詩經》上說:‘沒有不應報答的恩情。’今特封張賀的養子侍中、中郎將張彭祖為陽都侯,追賜張賀縊號為陽都哀侯,丙吉為博陽侯,史曾為將陵侯、史玄為平台侯,許舜為博望侯,許延壽為樂成侯。”張賀有一孤孫張霸,年僅七歲,被任命為散騎、中郎將,賜爵為關內侯。張安世自認為父子都被封侯,權位太盛,便向漢宣帝請求辭去俸祿。漢宣帝命大司農所屬都內衙門單獨為張安世收藏這筆無名錢,達到數百萬。張安世謹慎周密,每次與皇帝商議大事,決定後,他總是稱病退出。等聽到皇帝頒布詔令後,再假裝大吃一驚,派人到丞相府去詢問。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無人知道他曾參與此事的決策。張安世曾向朝廷舉薦過一個人,此人前來道謝,張安世非常生氣,認為:“為國家舉薦賢能,難道可以私相酬謝嗎!”從此與此人絕交。有一位郎官功勞很大,卻沒有調升,自己去求張安世為他說話。張安世對他說道:“你的功勞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么能自說長短處!”堅決不答應他。不久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張安世見自己父子地位尊顯,內心深感不安,便為兒子張延壽請求出任地方官。漢宣帝任命張延壽為北地太守。一年多後,漢宣帝憐恤張安世年老,又將張延壽調回朝廷,擔任左曹、太僕。張安世一門三侯,張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為史家稱奇,認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傳國八世,經歷篡亂,二百年間未嘗譴黜,封者莫與為此”。韓增
漢武帝寵臣韓說之子,少為郎官,襲父爵為龍額侯,昭帝宣帝間官至前將軍,本始二年,與田廣明等四將軍及校尉常惠擊匈奴,將三萬騎出雲中,唯斬首百餘級而還。張安世死後,繼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趙充國
(前137—前52年),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西漢著名將領。漢武帝時,趙充國因戰功拜為中郎(皇帝的侍衛官),後升為車騎將軍長史(軍隊幕僚的長官)。昭帝劉弗陵繼位後,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後將軍(漢代有前、後、左、右將軍,位同上卿)。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趙充國因參與大將軍霍光擁立劉詢為宣帝有功,被封為營平侯。趙充國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個皇帝,到了古稀之年已經功成名就譽滿朝野了,本可以回家養老了,但是他卻主動承擔了平定羌族叛軍的任務。原來,宣帝期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漢朝的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宣帝知道了這事,問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指出,羌人為患,一是羌族原來各部落互相攻擊,易於控制,但近幾年來他們“解仇契約”,共同反漢;二是羌族與匈奴早就打算聯合;三是羌族還可能“結聯他種”,即與其他種族聯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過了一個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擊鄯善、敦煌,以切斷漢朝與西域的通道。趙充國估計事情不那么簡單,需要深謀遠慮。他向朝廷提出建議:一是加強軍事上的邊防;二是離間羌族各部落而偵探其預謀。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漢中央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四月,漢宣帝正式遣後將軍趙充國率騎兵萬餘人前往鎮壓。趙充國兵抵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後,西渡黃河,率軍乘夜推進至落都(今青海樂都),見羌人未守險,遂西至都尉府(治臨羌縣,今青海湟源東南),修築壘壁,安營紮寨。羌軍多次挑戰,漢軍堅守不出。趙充國採用恩威並舉方略,招降罕、開羌及其他被先零脅迫的羌人種落,瓦解羌軍。七月,率軍推進至先零地區。羌人屯兵已久,戒備鬆懈。忽見漢軍大兵來臨,慌忙拋棄車馬輜重,渡湟水撤退。由於道路狹窄,趙充國恐逼迫太急,迫羌軍走投無路,回頭死戰,命所部緩慢追擊。羌軍掉入河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被漢軍斬殺500餘人,損失牲畜10萬餘頭,車4000餘輛。漢軍追至罕羌駐地,趙充國嚴禁士卒焚燒房屋與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萬餘人。趙充國雖然打敗了先零羌,但是並沒有徹底征服。為了確保邊防的安全,他三次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即撤退騎兵,留一萬步兵在邊郡屯駐,並且從事農墾,以農養戰,以戰護農,兵農一體,安邊自給。他的奏章送到朝廷後,皇帝每次都要召集群臣討論。表示贊同的人第一次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達一半,第三次則有十分之八。就連原先持反對意見的丞相魏相也說:“我等愚昧不懂兵事,後將軍規劃有方,我認為他的策略必定行之有效。”於是漢宣帝終於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後來趙充國告老請退,皇帝賜予安車駟馬,免官歸第。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諡號壯侯。魏相
(?-前59) 字弱翁,濟陰(今定陶縣東王店鄉魏胡同)人,西漢著名大臣。他先後任茂陵令、揚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霍光死後,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在任茂陵令時,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親戚坑騙鄉里,魚肉百姓。魏相辨明真偽,不畏權貴,將其收捕治罪,並殺於街市示眾,從此,茂陵大治。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頓吏治,考核實效,禁止奸邪,當時豪強無不畏服。因政績突出,後被征為諫議大夫。魏相匡扶正義,扼制外戚勢力,為西漢的強盛做出了貢獻。宣帝即位後,征魏相為大司農,後升為御史大夫。他積極向皇帝建議,下詔罷免了企圖篡權的霍禹、霍雲、霍山3人的侯位(均系霍光之後)。魏相被任命丞相後,他整頓吏治,抑治豪強,選賢任能,平昭冤獄。並要求各地官吏省諸用,寬賦稅,獎勵百姓開荒種田,積糧解困。從此,漢朝的實力大大增強。魏相熟諳兵法,有雄韜大略,為確立西漢在西域的統治地位立下了功勞。公元前65-前61年(元康年間),匈奴不斷派兵擾亂邊關,由於魏相的建議,皇帝未動用武力而使匈奴歸服。魏相為人嚴毅,剛正不阿,與丙吉同心輔政,君臣交泰,人民安樂,視事九年,於公元前59年(漢神爵三年)卒,謚憲侯。邴吉
邴吉字少卿,魯國北海人,曾官廷尉監,光武省右監。昭帝時曾任大將軍長史。地節三年(前67),立皇太子,丙吉充任太子太傅。幾個月後,升任御史大夫。五年後,代替魏相當丞相。邴吉為人深沉忠厚,不誇耀自己的長處,自己救過宣帝的事情更是沒有透露半點出去。救駕奇功 原來,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當時的廢太子劉據和他的兒子史皇孫劉進均因此被殺,其孫劉進的兒子劉病已(即後來的漢宣帝劉詢)剛剛出生不久,就被投入大牢。案發後,廷尉監邴吉被調到京城負責處理廢太子劉據案,邴吉知道太子是被誣陷的,憐憫這個劉病已無辜的嬰兒,便讓忠厚謹慎的女囚胡組、郭征卿住在寬敞乾淨的房間哺育皇重孫。後來武帝病了,望氣者說長安監獄有天子氣,便派遣使者,命令將監獄中人一律處死。使者夜晚到來,邴吉緊閉大門,說道:“皇重孫在此。普通人都不能無辜被殺,何況皇上的親曾孫呢?”到了天亮,使者無奈回去回復,武帝此時也清醒了,說:“天使之也。”於是大赦天下。而邴吉則自己拿錢來供養皇曾孫,後來聽說皇曾孫的外婆和伯父還在,才將皇曾孫交給他們撫養。後來昌邑王賀淫亂被廢,邴吉跟霍光提出皇曾孫劉病已資質過人、性格平和。於是劉詢便登上了皇位。可皇帝一直不知道,小時候被邴吉救過性命,並且還受其撫養數年。(《漢書》載: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治律令,為魯獄史。積功勞,稍遷至廷尉右監。坐法失官,歸為州從事。武帝末,巫蠱事起,吉以故廷尉監征,詔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系,吉見而憐之。又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曾孫無辜,吉擇謹厚女徒,令保養曾孫,置閒燥處。吉治巫蠱事,連歲不決。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於是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殺之。內謁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獄,吉閉門拒使者不納,曰:“皇曾孫在。他人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還以聞,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獄系者獨賴吉得生,恩及四海矣。曾孫病,幾不全者數焉,吉數敕保養乳母加致醫藥,視遇甚有恩惠,以私財物給其衣食。)後來有位宮婢上書說撫育過皇帝,說丙吉全都知情。丙吉對她說,“你因為撫育皇曾孫不盡心,還被我處罰過呢,你有什麼功勞。”皇帝這才知道丙吉有舊恩卻從沒說出來,認為他非常賢德。獨特作風丙吉原本自獄法小吏被起用,後來學《詩》、《禮》,能通大義。最後官居相位,(他處理政務)崇尚寬大,講求禮讓。掾史有罪贓,不稱職,就給他長期休假,讓他離職,最終沒有查辦他。有人對丙吉說:“君侯你當漢朝丞相,奸詐的官吏貪贓枉法,卻沒有受到懲處。”丙吉說:“用三公之府查處下屬官員的名聲,我認為不好。”後人代替丙吉之職,於是以此為前例,三公之府不直接查處下屬官員,從丙吉開始而形成慣例。對於官屬掾史,務求掩蓋他們的過錯,傳揚他們的好處。丙吉的車夫嗜好飲酒。曾跟著丙吉出行,醉酒嘔吐在丞相車上。西曹的負責官員告訴丙吉想要趕走車夫,丙吉說:“因酒醉的失誤而趕走士,讓這人將在何處容身?西曹只管容忍他,這只不過是玷污了丞相車上的墊褥罷了。”就沒有趕走車夫。這個車夫是邊郡上的人,熟知邊塞發生緊急軍務的事,曾有一次外出,恰巧遇見邊郡傳送緊急公文急馳來到。車夫乘機跟隨(驛騎)到公車探候求取訊息,得知敵人入侵雲中、代郡,急速回相府見丙吉報告這情況,還沒完,(皇上)下詔召見丞相、御史,把敵人入侵郡吏的情況拿來問他們,丙吉一一答對。御史大夫倉促間不能知道詳情,因而受到責備;而丙吉被認為能為邊務與職守憂慮,是車夫的功勞。丙吉於是感嘆說:“士沒有不能容的,才能各有所長。假使丞相不先聽車夫說知此事,還有什麼功勞能受到褒獎呢?”掾史因此更認為丙吉賢能。丙吉又曾外出,遇到清道的人發生群斗的事,死傷的人橫陳路上,丙吉經過這裡卻不聞不問,掾史特別覺得奇怪。丙吉往前走,遇到有人追趕牛,牛氣喘急,吐出舌頭。丙吉停下車子,讓隨員騎馬過去問:“追牛走了幾里了?”掾史更覺得丞相不問群斗而問追牛的事,太不恰當了,有的因此譏刺丙吉,丙吉說:“老百姓爭鬥,相互殺傷,這是長安令、京兆尹職責應當禁止、防備和追捕的事,(我的職責是)年終奏請實行賞罰罷了。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應當在路上過問(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正當春天還不應當很熱,害怕牛行走不遠卻因暑熱而喘息,這意味著氣候不合節令,擔心將會傷害全國百姓,因此而問這事。”(聽了這番話),掾史才心悅誠服,認為丙吉注重的是大事。五鳳三年(前55)春天,丙吉病重。死後封為定侯。杜延年
(?~52年)字幼公,南陽杜衍人。昭帝初補軍司空,拜諫大夫,封建平侯,擢為太僕右曹給事中。宣帝時坐霍禹免官,後召拜北地太守,徙西河太守。五鳳中拜御史大夫,卒謚曰敬侯。杜延年,武帝時御史大夫杜周少子,杜周為武帝時著名酷吏,長子次子分為河南河內太守,也以苛酷聞名,杜延年為杜周第三子,也從國小習法令,唯行法尚寬大,不與父兄相同。昭帝時,霍光執政,以杜延年明習法令辟其為僚屬。其時桑弘羊上官桀與霍光爭權,有稻田使者燕蒼告桑弘羊等謀反,先告訴大司農楊敞,楊敞怕事,託病不出。再告訴杜延年,杜延年遂告變。最終桑弘羊上官桀等下獄處死,家族也被誅滅,而杜延年由此為霍光賞識,以“首發大奸”受封為建平侯,不久遷官太僕加右曹,給事中。當時制度,吏民上書言事,霍光以領尚書先看(實際上霍光是先行披閱),遇有不好的,可壓下不報。皇帝讀後再由尚書交由丞相御史大夫二府斟酌處理,治罪則交廷尉。而霍光每處理奏章,每有疑惑,則諮詢於杜延年,杜延年評其否,則壓下不報。奏章由尚書下發除交丞相御史大夫外,並交杜延年的官署太僕寺,每有異議,則由杜延年與丞相御史大夫共議處理。終霍光一世,杜延年入侍皇帝,出參朝議,尊貴無比。霍光尚嚴,而杜延年以寬為補,多所匡救,丞相田千秋也曾賴其說項才免於得罪。後霍光死,霍氏盡誅,杜延年也以霍氏舊人為宣帝尋事黜退。後來重新起用為西河太守,滯位於此很久不得升遷。丞相丙吉死的時候,薦杜延年才任丞相。丙吉為漢世名相,且有恩於宣帝,素為宣帝敬重,宣帝遂依言召杜延年為御史大夫(當時慣例以御史大夫為丞相,終西漢一代只有曹參例外,所以御史大夫實際上就是未來丞相)。最終杜延年死於御史大夫任上,謚為敬侯。劉德
劉德字路叔,修黃、老術,有智略。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武帝謂之"千里駒"。昭帝初,為宗正丞,雜治劉澤詔獄。父為宗正,徙大鴻臚丞,遷太中大夫,後復為宗正,雜案上官氏、蓋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計。妻死,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滿也。蓋長公主孫譚遮德自信,德數責以公主起居無狀。侍御史以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誹謗詔獄,免為庶人,屏居山田。光聞而恨之,復白召德守青州刺史。歲余,復為宗正,與立宣帝,以定策賜爵關內侯。地節中,以親親行謹厚封為陽城侯。子安民為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衛者二十餘人。德寬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產過百萬,則以振昆弟賓客食飲,曰:"富,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子向坐鑄偽黃金,當伏法,德上書訟罪。會薨,大鴻臚奏德訟子罪,失大臣體,不宜賜謚、置嗣。制曰:"賜謚繆侯,為置嗣。"傳至孫慶忌,復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為諸曹中郎將,列校尉,至太常。薨,傳子,至王莽敗,乃絕。梁丘賀
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字長翁,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從京房受《易》,很能領會這本深奧的書,深得老師誇獎。又與施雔、孟喜同學《易》于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後來朝廷讓京房先生推薦一名學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薦了梁丘賀。官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宣帝時,立為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其子梁丘臨,繼承家學,後也成為西漢著名的經學家.漢昭帝時官至黃門侍郎,亦精《易》學。蕭望之
(?—前47)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屬山東蒼山)人,徙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父輩以種田為業。好學,漸為官。初因不趨附大將軍霍光,僅官至小苑東門侯。後為御史大夫魏相屬吏,薦為大行治禮丞。霍光死後,歷任謁者、諫大夫、丞相司直,復為左馮翊以展治政才能,3年後遷大鴻臚。前60年,勸止宣帝欲與烏孫國聯姻。次年,代丙吉為御史大夫。前57-前54年,匈奴內亂,帝及眾臣欲誅伐,又以和議諫止。後因故左遷太子太傅。及宣帝病危,被選為前將軍光祿勛,領尚書事,為輔政大臣之一。元帝即位後,更被尊重,賜爵關內侯,食邑600戶,只每月朔望上朝。後因舊怨被遭宦官弘恭、石顯等所誣入獄,不從,飲鴆而死,終年60餘歲。蕭望之主治《齊詩》,兼學諸經,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蘭陵蕭氏是山東大族,歷數百年而不衰。蘇武

歷史背景
昌邑王
漢昭帝無嗣,他死後,由誰來繼承帝位,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臨的困難問題。當時,漢武帝的兒子,還有封廣陵王的劉胥,但他行事不檢點,有失皇家道統,漢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歡他,他們便選擇了漢武帝之孫、襲封昌邑王的劉賀,讓他來繼承帝位。但這個劉賀本是紈絝子弟,荒淫無度。漢武帝死時,他竟於服喪期間四處遊獵,雖有屬下苦諫不止,他仍放縱自若。昭帝死後,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義派車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勝。在進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間女子、財產,並讓其屬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進爵,任其胡作非為。看到這種情況,霍光等眾大臣都感到事態嚴重,如果不及早處置,將會使漢家天下斷送到劉賀的手裡。於是在劉賀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將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宮,舉行會議,當眾宣布了要廢掉劉賀,另選賢明的意圖。與會大臣、博士等人一聽這個訊息,都感到意外,因為廢立之事,關係重大,誰也不敢發言。田延年看到這種情況,立刻站起來發言,假意斥責霍光,說漢武帝把漢家天下寄託給霍光,就因為霍光忠誠於漢室,能使漢朝長治久安。如果繼續維持劉賀的帝位,那漢家天下就會斷送,你霍光將來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見漢武帝呢!他手握劍柄,嚴詞厲色,聲稱如有人敢反對廢除劉賀他就將其就地斬殺。與會者見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廢除劉賀,另選賢明之主。於是,霍光聯合杜延年、楊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寫了一封奏章,列舉了劉賀的種種劣跡,上奏當時主持漢室的十五歲的上官太后,並將劉賀召至未央宮承明殿,宣讀了這封奏章,即日將劉賀廢掉,並將其所屬官吏統統收捕,隨後又將劉賀傳送回昌邑。而後,又將長期生活於民間的漢武帝與衛子夫的曾孫、戾太子之孫,十八歲的劉病已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
確立新主是當時安定全國的需要,然而要確立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則又是關係到漢朝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霍光既考慮到前者,更考慮後者。所以他寧願擔負所謂擅自廢立的惡名,也不願使漢家王朝傾覆。這表明他對漢室的忠誠,也是對國家的高度負責。事實證明,霍光選擇了漢宣帝,才使得漢朝保持了興旺的局面。漢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輔佐朝政,直到病死。
漢宣帝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本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9月10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在位)。他是漢武帝劉徹嫡曾孫、戾太子劉據孫子、史皇孫劉進之子。因漢昭帝無子,昌邑王劉賀又被廢,所以在公元前74年9月10日(農曆元平元年七月庚申日),18歲的劉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為陽武侯,一個時辰後即被立為皇帝。公元前64年6月(農曆元康二年五月),改名劉詢,漢宣帝改名“詢”的理由是“病”、“已”兩字太過常用,臣民避諱不易。當年戾太子劉據有個妾叫史良娣,生下了皇孫劉進。劉據共有3個兒子,為了加以區別,就以其外祖母家姓稱劉進為史皇孫。史皇孫長大成人後,娶妻王翁須,生下了兒子劉病已。數月後,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戾太子、史良娣、史皇孫、王夫人和這一家族的其他人先後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嬰兒劉病已保留了一條活命,被送進了監獄。
因為有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命令處死所有犯人,典獄官邴吉據理力爭,保住了劉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銷了這道命令。由於他還是個嬰兒,邴吉在獄中挑選兩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劉據一案平反後,在劉病已5歲這年,邴吉再一次把他抱上了自己的車座,送到了魯國他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寄居。史良娣的母親貞君對這個可憐的孩子非常疼愛,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照料他的生活。邴吉還及時將劉病已已被赦免的訊息上報給了掖庭宮廷官署。從此,劉病已的名字被記在了宗室的族譜上,他的生活費用也全由朝廷提供。這時的掖庭令張賀,原來曾當過戾太子劉據的家吏,顧念主人的舊恩,對這位皇曾孫關懷備至。他用自家的私錢為劉病已延師受學。
眼看劉病已一天天長大,掖庭令張賀開始為這個落魄皇孫的終身大事著急,為劉病已聘下了掖庭監獄的典獄長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為妻。於是,17歲的落難皇孫劉病已娶了許平君,一年後就有了兒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沒過幾個月,劉病已變成了劉詢,成了以前做夢也不敢想的皇帝。漢宣帝起自民間,根基薄弱,易於操縱,這是霍光選立他的原因之一。
漢宣帝即位後採取了和他前任昌邑王劉賀迥然不同的措施,那就是戒急用忍。
之後,漢宣帝把朝政都委託給了霍光,唯有一件事情堅持自己作主,那就是冊立皇后。大臣們都知道霍光有個小女兒叫霍成君,論輩分還是上官太后的小姨。眾臣不謀而合,都把皇后的位置心許給霍光的女兒了。漢宣帝卻難忘相濡以沫的患難妻子許平君(剛入宮時以立為婕妤),有意立她為皇后,但他不向大臣們明說,卻下詔尋找一把自己在貧寒時使用過的寶劍。這道尋故劍的旨意情真意切。大臣們心裡明白,只得上奏,請立許婕妤為皇后。對此,霍光也只好認同。
公元前74年12月31日(農曆元平元年十一月壬子日),許平君成為大漢皇后,依照慣例,皇后的父親應該加封為列侯。但霍光以許廣漢為“刑餘之人”作託辭,竟不許封,最後只封個“昌成君”。
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宣帝自知勢孤,沒有霍光的勢力作靠山是不行的遂謙讓,使霍光繼續任原職而秉國政。漢宣帝論定策功,褒賞以霍光為首的功臣,封邑封侯。
這樣,漢宣帝不僅穩定了朝臣、將軍之心,而且使霍光集團忠心輔佐,皇位得以穩固。
霍光的小女兒成君未能入宮,霍光的妻子霍顯氣得火冒三丈。做了兩年皇后的許平君再次懷孕,到快分娩時,有病召女醫淳于衍入宮。霍顯指使淳于衍謀害許皇后。本始三年(前71年)許皇后生產後,淳于衍趁機把事先帶入宮中的附子粉末摻入丸中。生附子有毒,泡製過的附子也辛、甘、大熱,孕產婦絕對禁用。許皇后服藥後,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不久,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終於成為宣帝新的皇后。
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霍光執掌國政20年,大權獨攬,雖無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實。但是,霍光正確地執行了漢武帝臨終遺詔的基本精神,終於使西漢王朝由社會動盪不安進入到“漢宣中興”,為西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這一點來看,霍光專政,對西漢王朝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復興、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歷史的貢獻。
24歲的漢宣帝熟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是一位富有社會經驗的青年。他掙脫了輔政大臣的羈絆,開始親問政事,獨攬朝綱,渴望以自己的意志施政,勵精圖治。霍光在世時,宣帝對其既有一種畏懼感,又背上了一種感恩的包袱。霍光雖然病逝了,但霍氏家族仍然緊緊地控制著中朝的軍政大權。宣帝不是魯莽的政治家,表面上繼續封賞霍光的子孫,讓其享受榮華富貴,自我暴露,再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另一方面卻加強外朝的權力,下詔給御史大夫魏相,暗查霍氏隱匿不報的上書,以防壅敝,進而戳穿其陰謀,逼迫其就範、讓權,最後達到清除的目的。
可是,顢頇的霍氏集團對皇帝的新動向毫無察覺,反而依仗皇太后、皇后的特殊關係,變本加厲地專橫跋扈、奢靡越制。霍光的寡妻霍顯及其兒子霍禹不經朝廷許可,私自越制改修霍光的陵墓。規模如同帝王陵墓一樣;霍光孫霍雲常稱病不上朝,卻私自外出,派自己的家奴代為上朝謁請;霍顯與幾位女兒又置宮禁制度於不顧,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進出太后所居的殿中。
霍顯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危險之的漩渦之中,仍然頤指氣使。宣帝立劉奭為太子的決定,深深地觸怒了霍光的孀妻霍顯。她氣得不進茶飯,大口大口地吐血,遂教唆女兒霍成君毒死太子劉奭。然而,霍皇后實在找不到下毒的機會,但在態度上卻常常對太子橫眉冷對了。霍成君的一言一行,都被宣帝看在眼裡,他表面上不動聲色,只是暗地裡加快了從霍氏家族手中奪回皇權的步伐。
漢宣帝掌握霍氏罪行後,鎮定自若,復封霍山為樂平侯,領尚書事。接著宣帝詔令吏民奏事,可以不通過尚書,直奏皇帝,大臣亦可直接參見皇帝,從而把尚書架空,使霍氏掌握的中朝的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之後,漢宣帝又陸續將中朝的霍氏成員調離,並收兵權。網已經布好了,只等收網的那一天了。地節四年(前66年)夏,失去了權勢的霍家人深為怨恨,開始密謀發動政變。霍禹、霍山等陰謀設計,殺丞相,廢宣帝,立霍禹為皇帝。結果計畫泄露,宣帝派兵逮捕霍禹,腰斬於市,霍顯、霍雲、霍山等自殺,霍皇后被廢,居昭台冷宮。霍氏集團被一網打盡。
漢宣帝儘管將霍光全家殺光,但並沒有因此抹殺霍光的功績。宣帝晚年在設定畫像,霍光仍然被列為第一功臣。
一代明君漢宣帝誅滅了霍氏集團,卻繼承並發展了霍光的治國路線。
注釋
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唐·李白《塞下曲》:“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唐·長孫無忌取笑歐陽詢的詩句,全文為“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唐·高適《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沖。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資治通鑑·【漢紀十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甘露三年》:“上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