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城

鹽水城是昔日位在台灣府嘉義縣鹽水港保鹽水港街(今台灣台南市鹽水區)的民修城池,大約修建於清乾隆年間,開有四座城門[1][2]。 昔日的鹽水港街憑藉著倒風內海與急水溪河運,雍正、乾隆年間發展為台灣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區一帶)到嘉義縣城(今嘉義市)之間最大的市街,原本在佳里興的佳里興巡檢也因而在雍正九年(1731年)移駐於此[3]。 而隨著城垣已失去防衛功能,再加上鹽水港街的沒落,鹽水城也逐漸傾圮消失,僅留下南門段城牆的一部分[3]。

鹽水城是昔日位在台灣府嘉義縣鹽水港保鹽水港街(今台灣台南市鹽水區)的民修城池,大約修建於清乾隆年間,開有四座城門[1][2]。日治時期城池長期年久失修,民國時期僅留下一小段的南門段城牆遺蹟[1][2]。昔日的鹽水港街憑藉著倒風內海與急水溪河運,雍正、乾隆年間發展為台灣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區一帶)到嘉義縣城(今嘉義市)之間最大的市街,原本在佳里興的佳里興巡檢也因而在雍正九年(1731年)移駐於此[3]。而也由於此地商業發達,且為重要港口,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居民為了自保,遂開始築城[3][1]。
而歷來影響到鹽水港街的戰亂包括有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道光年間的張丙事件與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等等,其中以張丙事件對鹽水港街影響最大[3]。張丙事件發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張丙在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舉事起事後,第一天就進攻鹽水城,城破後掠奪佳里興巡檢署,嘉義知縣邵用之率兵前來救援卻反被殺害分屍,台灣府知府呂志恆及南投縣丞朱懋欲前往營救,但後來也遭殺害,民間因而有“一日破三關,二日殺府縣”的俗諺,事後為了紀念當初守城的烈士,在當地立有忠義祠祭祀[3]。
而約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後,鹽水港街因有惡霸盤據,商業活動受創;鹹豐五年(1855年)又長期發生瘟疫橫行,令人口大量減少;光緒元年(1875年)左右,急水溪暴漲使得港道淤積;以上種種因素,使得鹽水港街開始逐漸沒落[3]。然而在台灣日治時期初期,鹽水港街在當地仍為要地,附近地區劃為鹽水港廳,但後來因鐵路行經該廳底下太子宮堡的新營莊,使得新營的地位逐漸取代沒落中的鹽水,大正九年(1920年)鹽水港街改制成“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後,等於正式宣告鹽水昔日的區域中心地位已被新營給取代[3]。而隨著城垣已失去防衛功能,再加上鹽水港街的沒落,鹽水城也逐漸傾圮消失,僅留下南門段城牆的一部分[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