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歷史

麋鹿俗稱“四不象”,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是我國的特產。麋鹿原是蘇北沿海的野生動物,歷朝皆列為獻給皇帝的貢品。殷末周初,是其繁盛時代秦漢時期,由於氣候條件的變化和人類濫捕,數量急劇減少,到了元朝,麋鹿僅生存於皇家獵苑之中。迨至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獵苑僅存200多頭麋鹿,這是當時世界僅有的麋鹿群,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麋鹿被搶劫一空。1901年,英國的貝福特公爵用重金從法、德、荷、比四國收買了世界上僅有的18頭麋鹿,以半野生的方式集中地放養在烏邦寺莊園內,麋鹿這才免於絕滅。
新中國成立後的措施

鹽城麋鹿保護區的現狀

麋鹿自然保護區,占地約4萬畝,鐵絲網圍欄的核心放養圈5300多畝。1986年8月13日,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裝箱起飛,國家林業部自然保護司動物保護處處長王夢、江蘇省農業廳林業局局長盧實以及大豐縣多管局負責人去上海接運到大豐。把它們放入麋鹿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區的建立,使麋鹿結束了近一個世紀的海外漂泊生涯,開始它的回歸故鄉,重返大自然的新生活。多年來,經過科技人員精心觀察和飼養,逐步掌握了麋鹿的發情、交配、產仔、脫角、生茸、換毛、覓食等生理行為和活動規律,以及鹿體的麻醉保全技術和各種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使闊別祖國近百年的“海外赤子”,每年以22.7%的速度迅猛遞增,如今麋鹿的總數已由39頭增殖到355頭,其繁殖速度和成活率均居世界前列,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群。在保護區內除了麋鹿之外,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還有丹頂鶴、白鶴、震丹雅雀和二級保護動物豹貓、赤腹鷹,牙獐等20多種,其中震丹雅雀被列入世界瀕臨絕滅動物紅皮書。保護區內還有其它留鳥、候鳥180多種,木本植物90多種和草本植物175種。1997年,國務院批准其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7bf62010009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