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鳳凰台是市區內惟一保存較完好的高台古建築群,同時又是革命舊址,被譽為“鹹陽古城明珠”,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台上東、西殿各為三間,中間兩座殿前後縱排,前殿略高,台墩兩側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體建築形似鳳凰。台前有石碑坊及32級磴道,磴道兩旁有石欄桿、石墁道,以磴道中間兩側有鐵鑄八棱六屋塔,俗稱鳳眼。台上中殿前原有洞宇,後殿內供無量佛像,東殿供三太白像,西殿供三大菩薩像,牆壁上布滿了佛教故事彩塑立神,山牆外鑲有琉璃彩塑神化故事浮雕。特別是東殿山牆處鑲有一幅完整的琉璃浮雕圖案,弄玉乘鳳,肖史騎馬,秦穆公乘龍的傳說故事,浮雕藝術精巧,栩栩如生。台上有一鍾、一石一柏,鐘聲宏亮,可傳數10里。乾隆時邑人張大森有詩云:“台起凌虛空,丹鳳棲雲表,磴道掛三峰,首尾俱繚繞。立神擎洞宇,天鳳響柏杪,開戶能明月,捲簾驚宿鳥……”鳳凰檯曆經滄桑,部分富麗堂皇的裝飾和原貌曾遭受火災損失及人為破壞,現存的四座大殿,建築藝術精湛,仍可見當年宏偉景觀。
1921年薛篤弼任鹹陽縣知事時,每晨派人鳴鐘報曉,促人黎明即起,台前西南有戲樓,每年有“二月二游百病”“重陽節登高”風俗,因此“鳳凰高台城中建”又被列為鹹陽八景之一。
文物保護
為切實保護好鳳凰台,對它進一步開發利用,鹹陽市渭城區文物旅遊局在1998年對鳳凰台東台墩和東殿進行搶救性維修之後,近兩年又積極爭取、落實省級古建維修專款,對鳳凰台北台墩、中殿和南台墩等進行加固維修。經過精心雕鑿、修葺的鳳凰台古建築群已成為鹹陽市新的景觀和旅遊點。
簫史弄玉傳說
鳳凰台相傳由簫史與弄玉吹簫引鳳的典故而來,最早見於漢劉向《列仙傳》曰:“簫史教弄玉吹簫作鳳凰聲,鳳凰來,止其屋。秦穆公作鳳台,一旦,皆隨鳳飛去。”
據傳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愛上了當時正在學仙的人簫史,簫史吹得一手好簫,簫聲動聽如鳳鳴,弄玉聽得如痴如醉。弄玉非常愛簫史,秦穆公便把女兒嫁給他,並在秦國的都城雍的附近建一高台,讓弄玉簫史夫婦居住。弄玉在簫史的指導下,天天學吹簫,最後吹出的簫聲如鳳鳴,引得鳳凰落於台上來聽簫。終有一天,優美的簫聲引來一龍一鳳,簫史乘龍,弄玉乘鳳,雙雙飛入雲霄,騰空成仙而去……雖然這是神話傳說,可鳳凰台卻千真萬確地屹立在鹹陽。而且是鹹陽城區保存比較完好的高台建築群。
這一傳說故事,展現了鳳凰能“喻情”的神性,流傳至今,後人為紀念這個歷史的神話愛情故事,用建築一種物體形式來表現,兼有實用、審美雙重功能的空間造型藝術。鳳凰台這座建築,即是具有鳳凰造型,表現鳳凰文化,蘊含鳳凰精神,並以鳳凰為名稱的建築。
“紅色記憶”
1921年鳳凰台設有專人鳴鐘報曉;1928年在台上設立了圖書館,後又設民眾教育館;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董瑞生、王士驥在台的右邊廣場召開民眾會,趕走了清政府的鹹陽知事;抗戰時期,鳳凰台上設防空監視哨;鳳凰台同時也是共產黨領導的地下工作人員活動的場所;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鹹陽後,成立鹹陽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駐鳳凰台;後設文化館、圖書館。鳳凰台是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批准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市著名文博學者張鴻傑老人說,當時他已經記事。“在1943年至1945年這段時間,鹹陽為了防備日軍轟炸,一個是拉警報,一個是在縣城敲鐘。當時有一部電話,日軍飛機一過潼關,馬上就有電話打來,縣城的警報和大鐘就都響了,同時在鳳凰台上升紅旗,縣城裡的人開始往城牆洞裡跑,有的廠里的人往防空洞裡跑。等日軍飛機飛到了臨潼、西安後,大鐘又緊急敲響,鳳凰台上又改升黑旗,還在家裡的人趕緊往外跑,鑽洞以後不敢出來。等日軍飛機飛過或炸彈已投後,警報解除,鳳凰台上又改升白旗。”他說:“當時,我家的一個親戚就是在鳳凰台上負責拉警報和升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