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鹹水祠堂(吳氏宗祠),位於浙江省象山縣東陳鄉岳頭村319號,清中期建築 。祠堂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由正殿、兩廂、穿堂、戲台及山門組成。正殿五開間,明間側縫四架抬梁用三柱,置前後單步廊,次間用四柱,梢間穿斗式結構,用七柱。正殿檐廊兩側建有小門。廂房三開間,現已改建為水泥平房。屋頂硬山造,小青瓦蓋頂。地面均為水泥澆築,僅正殿檐廊地面石板鋪設。戲台與穿堂相連,五架抬梁用二柱。戲台前柱中間立兩根方形小石柱,頂部雕成石獅狀。
象山特有的漁文化
穿堂北間脊檁下與之平行安置鯨魚骨一條。鯨魚骨扁弧形,呈灰白色,長3米,中寬端窄,最寬處約0.3米,凹面向下,楷書題記:“大清乾隆貳拾年乙亥正月朔自入本港門海鰍頰骨”。
山門七開間,明間側縫七架用五柱,穿斗、抬梁相結合,靠南檐牆所用為方形石柱。次間、梢間及盡間均落地用二柱。
鹹水祠堂中的魚骨棟樑
象山東陳鄉岳頭村的“鹹水祠堂”內,有根3米多長的鯊魚下巴骨代替木頭作為棟樑,給古祠平添一道奇特别致的風景。
從丹城乘6路公車往南直達終點站,便是大目塗海濱的岳頭村。由村人帶路進入名為“鹹水祠堂”的古祠內,見祠堂戲台前的正屋上方,果真橫著一根色呈灰白、年代久遠的大魚骨。魚骨上刻有“大清乾隆二拾年乙亥正月朔自入本港門海鰍頭骨”一行繁體大字,其中“大清”二字添金色,其餘為黑墨書寫。雖經歲月流逝,字跡有些斑駁,但仍清晰可認。
祠堂魚骨棟樑的由來
岳頭村本名“鶴頭村“,由村前海邊一座鶴頭山得名。傳說海龍王常把大魚推上海灘擱淺,以供奉白鶴。這條祠堂棟樑的鯊魚下巴骨便是在清乾隆年間,一條大鯊魚擱淺在海塗上,人們取骨作棟樑。傳說歸傳說,但早年大鯊魚擱淺海灘的事卻常有發生,在座的88歲的泮祖清老人告訴筆者,他兒時就親歷過大鯊魚海灘擱淺遭人斬割的事。
泮祖清16歲那年,一條大鯊魚在退潮後陷在了村前叫蛤蜊塘下的海塗上,動彈不得。當時,有人曾用柴油桶塞進鯊魚嘴,但即刻就被咬碎了。事後,村人成群結隊用刀斧把魚肉砍回家食用。
無獨有偶,在10里外九頃三岔路涼亭也曾是用一根大鯊魚骨作棟樑的。如今亭塌骨碎,已經成了老人們的記憶。老人們還補充說,岳頭村“鹹水祠堂”的三根棟樑原本都是鯊魚骨,不幸在1956年遇上特大台災,海潮淹沒祠堂,倒塌了二間,毀掉了二根鯊魚骨棟樑,如今保留的惟一一根鯊魚骨棟樑是經受住了12級颱風的考驗才得以傳承的。
歷史資料
岳頭村村民多數姓關,據說他們的祖先有兩個兒子,一個務農,一個捕魚。兩個兒子的後代分別造了二座祠堂,農民子孫的叫“淡水祠堂”,漁民後代的則稱“鹹水祠堂”,後“淡水祠堂”被拆建成了學校,“鹹水祠堂”台災後修建成了商場,祠內修了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