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白縣馬踏鎮

人傑地靈

古老的連江郡城遺址,留下了悠悠的歷史痕跡。 神秘的鹹水湖,印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峻拔的六石仙嶺,記載著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深深的馬蹄印,給人們多少的遐思,多少的憶念…… 馬踏,傍山臨海,有著肥美的良田沃土,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秀 麗的河山,眾多的名勝古蹟。 馬踏,人傑地靈,鍾靈敏秀,英才輩出。從古時的文人俊彥,到 現在的革命志士、政壇精英、商旅巨賈、教壇新秀,或給馬踏留下 了斑讕的人文風物,或開創了馬踏的新紀元,或創造了豐厚的物質 文明和精神財富,帶來了燦爛的現代文明。

地理位置

馬踏鎮位於電白縣東南部,東經111°15′—111°27′、北緯21°35′—21°42′之間。東部與陽西縣儒洞鎮隔河相望;東南部與嶺門鎮、南部與電城鎮、西南部與樹仔鎮接壤;西部與觀珠鎮、北部與望夫鎮毗鄰。東西寬12.4公里,南北長11公里,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注)。距縣城水東鎮56公里。南部的上村距雞打港5公里。土地面積全縣第3。

人口

解放前夕,全鎮4120戶,15876人。1982年第三次人品普查時,增加到7297戶,45291人,其中男24346人,女20945人;1990年第四次人品普查時總人口5365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4人;1997年,總人口60141人,自然增長率4.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2人。
2001年,總人口64960人。各村人口如下(以村委會為單位):
馬踏4029人 長山2876人 下山2633人
祿岳5129人 上村2485人 石笏3801人
鳳門2506人 天星3615人 石古灣5642人
珊瑚2415人 聯群3563人 黃羌3849人
華田3706人 秀田2481人 龍灣3992人
下河2924人 蓮河1163人 下垌嶺2311人
松塘2617人 其他3183人

民族

本鎮有漢、黎、壯等民族。其中黎族8人,壯族5人(1990年)。近年,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有少量少數民族婦女流入本鎮結婚生育,其中有布依族、傣族等。

姓氏

本鎮有許、蔡、黃、楊四大姓氏,此外有王、李、陳、林、梁、伍、鍾、邱、潘、卓、汪、黎、簡、吳、張、謝、葉、魏、曾、羅、藍、關、溫等姓。
馬踏幾大姓氏之源流:
許氏:於電白縣排第十三位,為馬踏鎮第一大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2%。發祥地源於江西省蓮花塘。十一世兄弟五人先後遷來廣東省。許萬一遷揭陽縣;許萬二遷電白縣祿岳下村;許萬三遷陽江縣;許萬四遷電化縣海頭村;許萬五遷瓊州文昌縣。許萬二為祿岳許氏始祖,迄今已歷廿七世,700多年。通海話。
祿岳許氏,後分支大榜鄉。
許氏後裔任到處級(或相當副處級、副教授)以上者有:
許澤清,大學文化,歷任廣州軍區某部上校處長、工程師等職務。
許達生,大學文化,歷任汪東興秘書、廣州造紙廠廠長等職務。
許植,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電白一中校長。
許有漢,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馬踏中學校長。
許玉堤,深圳市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許寶光、許同、許惠黎、許達傳、許我能為革命老幹部(離休幹部)
以上諸人,皆祿岳山下村人。
蔡氏:為電白縣第九大姓、馬踏鎮第二大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0%。《電白縣誌》載:蔡氏之先祖出於周文王,其始祖蔡叔度,是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被封於今河南省蔡縣(上蔡),號“蔡叔”。後周公復封其子胡於蔡國,子孫後裔遂以蔡為姓。
宋景炎年間(1276-1278),福建省莆田人,瓊州太守蔡秋俸滿回里,,卜居莊垌穎,後分居大登坡、石頭袋、鹹水、馬踏各處。蔡秋澗是為電白蔡氏始祖(葬白花嶺),迄今已蕃衍至廿八代,歷700多年,後裔遍布省內以及廣西省北流、博白等縣市。縣內則以林頭人數量最眾。
清雍正年間,蔡氏十三世廩生蔡海光從莊垌遷馬踏鄉鹹水村;蔡連生遷新屋塘,分居海鋪、塘尾各村;蔡世簪遷彎塘、竹因歌、各村。通海活。
相傳鹹水村蔡氏巨富,建有寨牆、寨河,門樓,仿皇城建築。其後裔與李氏爭訟,李氏以“私造皇城、毀拆皇橋、私包尼姑、、毆辱師長”訴至省按察司。蔡氏雖然事先得到密報連夜拆毀“皇城”,卻因此而敗落。鹹水村蔡守樸父子皆中舉人,下山村旁有“父子連科墓”遺址。馬踏圩內建有祠堂(馬踏國小舊地址)。
蔡氏現代名人(副處級或相當副處級以上)有:
蔡兆明,長山村人,歷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系中國某協會理事,正處級。
蔡潤民,長山村人,歷任廣州軍區某部處長,電白縣技術監督局長等職務,正處級。
蔡潤民,長山村人,中學高級教師。
蔡炳超,長山村人,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深圳市福田區人大代表,任職山姆公司(美國)。
蔡成雄,坡田村人,廣州市一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老乾(離休幹部)有蔡德明、蔡景清、蔡景雲、蔡景文、蔡良田諸人;革命烈士有蔡勝昆、蔡景祥兄弟。
黃氏:為電白縣第四大姓、馬踏鎮第三大姓。《電白縣誌》載引述《姓篡》所載:顓頊帝六代孫陸終之子於周武王時受封於黃國。後黃國為楚滅,子孫四散,遂以黃為姓。
宋鹹淳年間(1265—1274),福建省閩縣人、高州巡檢黃十九卸任後家於電白縣莊垌鄉。後分居山兜、珊塘、祥垌各村,迄今為止已歷730多年。
黃氏族譜記載:忠烈候黃十九,祖籍福建莆田,為閩縣巡撫司徒十三使之後,宋景宗年間任都巡寨主。自黃十九卜居莊垌村,後裔已繁衍二十七世,歷700多年。通海活。
按:十九於莊垌截擊元兵,為救逃亡中之宋君臣而殉難,宋昌帝追封其為忠烈候,葬莊山北麓,立廟祭祀,是為電白黃氏始祖。黃十九墓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黃氏九世壽遷馬踏鄉祥垌村;十五世詩讚遷石笛村,後大發坡各村。
九世黃鑒家居馬踏鄉橋頭坑村,明歲貢,任湖廣德安府雲夢縣知縣。
十四世黃鳳騰,居橋頭坑村,明天啟恩貢,甲午科副榜,歷任浙江省平湖縣丞、南京留守司經歷等職務。
廿二世黃運光,又名太初,家居龍灣村,由附貢訓導,欽賜光緒癸卯舉人,民國初元,任電白縣長。
現代黃氏名人黃德明、龍灣人,全國人大代表,漢山鎖業集團總經理,電白縣二輕局副局長。
楊氏:為電白縣第三大姓、馬踏鎮第四大姓。《電白縣誌》引述《姓篡》所載:楊姓源自姬姓,為周文王子孫。周武王的孫子姬燮文為晉侯,其子伯僑封於楊,子孫遂以楊為姓。唐末中原大亂,楊氏南渡福建,定居漳州。
《電白縣鄉土志》載:宋紹興年間,楊仁壽自閩遷粵,定居潮潮州。紹紹熙年間(1190—1194),仁壽子楊昌爵自潮洲遷電白縣爵山村,後分居蛋埠、河垌、石笏各村。
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始祖楊仁壽於南宋紹興年間由閩入粵,居潮洲。仁壽子楊昌爵於南宋光宗年間由潮洲遷電白縣爵山村,迄今已歷800多年。
十二世紀楊元俊由爵山牌坡遷馬踏石笏村,迄今已蕃衍至二十八世。
十八世楊元俊由爵山遷馬踏鄉長山村,迄今已繁衍至三十二世。
馬踏鎮之楊氏先後分居右笏、馬踏圩、土地水、彭村、蟹地、茸草上姚村、鳳門、下河、伍捻根、蛟潭、田心、郭中國、高車、雙花坡、坡仔、耽囚、祿岳、黃坡仔、白土、圓坡仔、合水坡、面前坡、後巷各村,通海話。
廿二世楊瑞芬,長山村人,歷任新中國電白縣第一任縣長,湛江專區水產局長等職務。
楊日輝,馬踏圩人,歷任茂石化技術處長、工程師等職。
楊應增,珊瑚村人,先後於外交部、經貿部任職。
楊榮光,第八屆廣東省人大代表。
楊保隆,長山村人,縣政協委員、縣建總公司項目經理。
楊 禮,長山村人,某建築工程公司經理。
此外,離退休老幹部有楊瑞珍、楊德、楊壯伍等人。
梁氏:分別為電白縣、馬踏鎮第五大姓。《電白縣誌》載:梁姓為黃帝嬴姓之後。周平王時,秦仲子康被封於夏陽梁山,伯爵。春秋時為秦所滅,其子孫遂以梁為姓。
梁氏遷居電白縣的有三支。二支於宋時先後遷電白縣墨院村和烏石村;一支於明朝遷電白縣小良村。
王氏:於電白縣排第十一位,為馬踏鎮第六大姓。《電白縣誌》載:王姓的溯源複雜,以“周文王”之後較為正宗。福建閩縣人王昊如於宋鹹淳國中進士之後四年(1268年)出任電白知縣,後卜居保寧鄉雙村仔村至五世王萬選攜家自電城遷居霞洞。
主要姓氏分布(1990年)
姓 氏
人 數
分 布 地 區

7996
祿岳 上村 石笏 樟公園 彭村 長山 下山 木棉山

6214
馬踏圩 長山 九巷塘 內村 下山 鹹琅 鹹水 彭村 竹園 塘尾 獅子坡 鳳門子

5701
馬踏圩 黃屋 龍灣 祥垌 彎嶺 松塘 大發坡 羊角山 荔枝山 下底坡

4206
馬踏圩 鳳門 長山 下河 姚村 坡子 聯群 石笏 珊瑚

3608
馬踏圩 田心 車頭崗 下垌嶺 蛟潭 根竹

2441
黨村 散坡 坡尾 剌門 土地水 店子坡 關屋山

1574
松塘 蓮河 球嶺 田頭 南塘 馬踏圩

1500
石橋 吉菜 石橋子

1236
林屋 坡田 石榴山 園山

1100
石古灣

1500
石古灣 聯群 珊瑚

1200
下山 長山 下垌嶺

1200
坡田

1011
福平 新村 塘尾 茅坡 後坑

1000
東屋園 石古灣 馬踏圩

830
大石 竹頭園 茅坡

724
長山 下山 秀田 馬踏圩

700
大發坡 馬踏圩

577
天星 坡尾

482
坡田 祿岳 上村 底坡 彭村

黃羌
溫 珊瑚

語言

本鎮語言十分複雜,有海話,客家話、粵語、江語、閩語、舊時正等。90%以上人口通行海話。
海話(城話):流行於馬踏圩、長山、下山、祿岳、上村、石笏、鳳門、下河、龍灣、蓮河、松塘、白土等地。通用海話的50000多人。
客家話(涯[原字為左單人右為涯字的右半邊]話):流行於聯群、河角、石橋、吉菜、黃羌等地,通用的約6000人。
粵語(白語):又叫鹹水白。流行於石古灣、天星、黃羌等地,使用的約3000人。近年70%以上的人口通用粵語(廣州話)。
江語(陽江話):屬粵語系,流行於土地、龍灣、店子坡、邱屋村等地,使用的約3000人。
閩語(又叫福建話):僅流行於坡田村。
舊時正:秀田的石橋子村、西河村、石古灣的鴨塘湖村、青麻園等村通用。
註:《電白縣誌》載:馬踏講海話的33149人;客家話的12420人粵語的1725人;江語的2967人;舊時正的1725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