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鎮[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馬踏鎮]

馬踏鎮[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馬踏鎮]
馬踏鎮[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馬踏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踏鎮位於茂名市電白區東部,交通四通八達,鎮內基礎設施較好;同時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人文景觀,尤其是名勝古蹟眾多。該鎮文化活動有聲有色,推動了該鎮文藝的發展。

基本信息

鎮情一覽

鄉鎮概況

馬踏鎮 位於茂名市電白區東部,是革命老區鎮、山區鎮和農業大鎮,是古連江縣遺址,從置縣到撤銷共歷443年,歷史積澱沉厚,民風淳樸。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里,轄區19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30條自然村,戶籍人口82447人。

馬踏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資源豐沛,素有“電白糧倉”美稱。農業形成了水稻、花生、香芋、甜玉米、荔枝、生豬、“三鳥”等支柱產業,農機、果蔬、花木等專業合作社方興未艾,為馬踏農業邁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工業主要以制鎖業為龍頭,商貿業逐漸加強。礦產資源豐富,有花崗岩、金礦、黃臘石等,其中花崗岩儲量達10億立方米。馬踏交通便利,鄉道全部實現了硬底化,縣道範望線和觀馬線縱橫交匯,廣湛高速公路設有馬踏出入口,此出入口連線博賀新港區的茂名港大道已通車。馬踏名勝古蹟多,語言複雜。

馬踏,古稱赤冷,傳說古時有一仙人策馬此地,仙馬在今馬踏古石村一巨石上留下腳印而得名。

人傑地靈

馬踏鎮街道 馬踏鎮街道

古老的連江郡城遺址,留下了悠悠的歷史痕跡。神秘的鹹水湖,印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峻拔的六石仙嶺,記載著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深深的馬蹄印,給人們多少的遐思,多少的憶念。馬踏,傍山臨海,有著肥美的良田沃土,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秀 麗的河山,眾多的名勝古蹟。馬踏,人傑地靈,鍾靈敏秀,英才輩出。從古時的文人俊彥,到 現在的革命志士、政壇精英、商旅巨賈、教壇新秀,或給馬踏留下了斑讕的人文風物,或開創了馬踏的新紀元,或創造了豐厚的物質 文明和精神財富,帶來了燦爛的現代文明。

交通狀況

該鎮交通四通八達,廣湛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范(325國道範坑段)望(望夫鎮)公路與(觀珠鎮)馬(馬踏鎮)公路出入口至茂名港北山港區6車道公路大大縮短了馬踏出海路程(只有10多公里)。2018年深茂快鐵6月份正式開通。

深茂高鐵馬踏站 深茂高鐵馬踏站

鄉鎮產業

馬踏全貌 馬踏全貌

該鎮物產豐富,盛產毛竹、藥材、礦石等,其中花崗岩儲量達10億立方米。水資源充沛,中小型水庫陂壩星羅棋布,電白第二大河龍灣河流經全境。農業主要有優質谷、優質水果(其中優質谷基地4.5萬畝),優質荔枝、龍眼4萬畝)、花生、甘薯和北運菜等,是電白農業重鎮,素有“電白糧倉”之稱;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制鎖業遠近聞名,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制鎖基地,產品遠銷全國和東南亞部分地區,“漢山”牌商標的無形資產達4000萬元;第三產業全面發展。該鎮是電白東北部糧食、山料及藥材等農產品的集散地及物流中心。

基礎設施

鎮內基礎設施較好,街道水泥硬底化,街燈遍布。人民公園及文化廣場設施日益配套,亮麗可人。

人文景觀

基本信息

馬踏人民公園建設 馬踏人民公園建設

該鎮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人文景觀,尤其是名勝古蹟眾多,其中有三太廟、禿羅嶺神洞、鹹水情魚、赤嶺風雲、河角水庫,還有電白舊八景之一的馬踏生風等。

這裡重點介紹馬踏九景。

赤嶺秋風

赤嶺位於馬踏圩南,高100餘米。嶺上有劉三太廟,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劉三太神誕。是日,四方村民抬著神台,在龍獅隊的伴送下,鑼鼓喧天,結隊往劉三太廟“送炮”。廟前搭建大戲台,一連幾晚演出大戲。十五晚,在廟前燃放火箭、煙花,往往持續幾個小時。五彩繽紛的煙花騰空而起,火樹銀花,絢麗無比,方圓幾十里都能瞻此奇觀。時逢中秋,浩月當空,秋風送爽,吸引得四方男女老少,絡繹不絕地攀上赤嶺觀看焰火和大戲。

馬踏人民公園俯瞰 馬踏人民公園俯瞰

馬踏生風

為電白舊八景之一(新舊縣誌皆有記載),位於馬踏圩邊的馬踏石村。景觀為一塊大青石,露出地面部分長寬各丈余。正中有一個石窩,形似馬蹄印。風生窩內,涼氣襲人。以米糠置石窩內,未幾,米糠全部移到石窩上面均勻地圍成一圈。清末一秀才因之留下一名聯曰:風生馬踏留仙跡,水出龍圖注聖經。

傳說有仙人云游赤嶺,登高縱目四望,為境內的青山綠水所陶醉,欣然縱馬馳騁,於青石上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蹄痕。馬踏圩因之而得名。

詩曰:

仙留巨石馬行蹤,因此命名萬古同。

縣誌刊登居八景,於今蹄跡尚生風。

馬踏公園人民紀念碑 馬踏公園人民紀念碑

題字嶺

又名六石嶺,也叫虎嶺,位於圩西1公里,原是尖嶺余脈,高100餘米。山勢形如猛虎,從南向北賓士而來,至鳳門堡作俯伏狀,調頭向東窺視,與長山境內的另一座虎嶺遙相呼應。嶺上有六塊巨石,高10餘米,中間三石形如棋盤。相傳兩仙常於此對弈,一仙觀棋,分別圍坐於周圍的三個石墩上。後仙人於石上題了“仙留古蹟”四字,飄然而去。如今中間的巨石上隱隱有字跡。棋盤石上面有一塊不相連的“棋子石”。五、六十年代,作為航空標識,政府嚴禁開採六石,因此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馬踏的得名也與題字嶺有關。

金牛嶺與孟姜河

金牛嶺位於馬踏圩西2公里的孟姜河西岸,嶺上有斷崖深數丈,長100丈許。相傳為金牛出山震塌崗巒而成的深坑。據考,此為採掘金礦的礦坑塌陷而形成的斷崖。金牛嶺蘊藏著豐富的金礦。由於亂采濫挖,金礦資源枯竭礦坑倒塌。相傳孟姜女在孟姜河擺渡,一天,她突然高聲呼叫:“金牛出來了!金牛出來了!快追呀!”工人聞聲剛擁出礦洞,忽然,“轟隆”一聲巨響,半邊嶺塌陷了下去,把那些來不及跑出的兇殘的監工和貪贓的欽差埋葬在礦洞裡。

現還有個體戶的上10台採掘機在金牛嶺採金,1台機每天產金30——50克,運氣好的每天可採到數百克。全盛時的九十年代初,投入運作的採金機近100台。

鹹水晴魚

位於馬踏圩北3公里的鹹水村附近的龍灣河邊,湖面近10畝,深丈許。湖四周皆淡水,惟此湖水鹹。湖中的魚、蝦、貝、藻皆海洋生物,頗有科研價值。距鹹水湖數丈,有一眼溫泉,水溫達70℃,村民常於此宰殺雞鴨或漚薯葉等豬食。

“鹹水晴魚”為電白舊八景之一,新舊縣誌皆有記載。惜乎近年村民墾荒,部分已淤塞,而魚蝦和貝類還可見,藻類長得茂盛。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3月份是處經台灣專家考察認定,本鹹水湖乃是世界罕有的“鹹水溫泉”

開發價值不可估量。本項目即將立項招商!!!

甘冽沁芳

在赤嶺公園的石丘下有一口八角井,鑿於清同治年間。泉水清冽甘醇,以之泡茶,芬香撲鼻。民國年間,電白某縣長派人從電城遠道來挑水烹茶,每天兩擔。井泉旺盛,舊時供應馬踏圩1000多人食用。即使乾旱之年,泉水少而不涸。井旁立有石碑,刻有“甘冽沁芬”四字和捐款鑿井的商戶名錄(石碑已毀於文革時期)。井旁的石丘,青石嶙峋,老榕盤根錯節,蔭籠數畝,涼風習習。夏秋之際,稍憩榕蔭,暑氣頓消,誠乃一天然勝景。

神洞潮音

潮烏神洞位於馬踏圩東北3公里的潮烏嶺上。洞口狹窄,須匍匐而行方能進入內洞。內洞深邃、曲折、有流水。據說民國後期有人進洞,斗折蛇行,歷兩個時辰,隱約聽聞洞頂有汽車喇叭聲、市塵聲和潮聲,估摸已到儒洞圩附近,連忙往回走。待到出洞,帶備的電池和蠟燭已用盡。

傳說洞中出了兄弟三個神將,分別於黨村、馬踏圩、長山一帶安民護境。後人立廟奉祀,是為大王廟、二王廟、三王廟。

潮烏神洞舊時為電白一景,《電白縣誌》有記載。

尼庵夕照

在馬踏圩東南的綠嶺和東河嶺交接處的西麓,古時有一座水月庵,環境清幽,風光秀麗。庵前有通往儒洞圩的古道,故香火旺盛。庵門向西,每逢黃昏落日,夕陽西照。尼庵便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此乃黑庵。庵內尼姑遇到俊男便誘入地下室,灌以春藥,晝夜淫樂,被誘俊男都精力枯竭而死。後有一人僥倖逃出報案。是時為清代中葉。官府聞報即率差吏前往搜查,發現諸多罪證,便將庵里尼姑悉數拘捕,丟進附近的沼澤溺死,尼庵亦被付之一炬。自此,水月庵不復存在,古道亦荒廢,“尼庵夕照”就變得越發神秘可怖了。

馬踏人民公園

馬踏人民公園位於赤嶺,也即馬踏圩南,嶺上有劉三太廟,遠觀可以看到馬踏很多村落,例如:石笏大村、下村、大園等,目前還在建設中,未完全完工。人民公園有著延綿數公里的踏游風景線,雖然步級、路燈、綠化還是只具雉形,但到這裡登高,散步,建身的市民,已經絡繹不絕。

繁榮興旺的馬踏鎮 繁榮興旺的馬踏鎮

姓氏文化

概述

本鎮有許、蔡、黃、楊四大姓氏,此外有王、李、陳、林、梁、伍、鍾、邱、潘、卓、汪、黎、簡、吳、張、謝、葉、魏、曾、羅、藍、關、溫等姓。

源流

馬踏幾大姓氏之源流:

許氏

於電白區排第十三位,為馬踏鎮第一大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2%。發祥地源於江西省蓮花塘。十一世兄弟五人先後遷來廣東省。許萬一遷揭陽縣;許萬二遷電白縣祿岳下村;許萬三遷陽江縣;許萬四遷電化縣海頭村;許萬五遷瓊州文昌縣。許萬二為祿岳許氏始祖,迄今已歷廿七世,700多年。通海話。

祿岳許氏,後分支大榜鄉。

許氏後裔任到處級(或相當副處級、副教授)以上者有:

許澤清,大學文化,歷任廣州軍區某部上校處長、工程師等職務。

許達生,大學文化,歷任汪東興秘書、廣州造紙廠廠長等職務。

許植,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電白一中校長。

許有漢,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馬踏中學校長。

許玉堤,深圳市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許寶光、許同、許惠黎、許達傳、許我能為革命老幹部(離休幹部)

以上諸人,皆祿岳山下村人。

蔡氏

為電白區第九大姓、馬踏鎮第二大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0%。《電白縣誌》載:蔡氏之先祖出於周文王,其始祖蔡叔度,是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被封於今河南省蔡縣(上蔡),號“蔡叔”。後周公復封其子胡於蔡國,子孫後裔遂以蔡為姓。

宋景炎年間(1276-1278),福建省莆田人,瓊州太守蔡秋俸滿回里,,卜居莊垌穎,後分居大登坡、石頭袋、鹹水、馬踏各處。蔡秋澗是為電白蔡氏始祖(葬白花嶺),迄今已蕃衍至廿八代,歷700多年,後裔遍布省內以及廣西省北流、博白等縣市。縣內則以林頭人數量最眾。

清雍正年間,蔡氏十三世廩生蔡海光從莊垌遷馬踏鄉鹹水村;蔡連生遷新屋塘,分居海鋪、塘尾各村;蔡世簪遷彎塘、竹因歌、各村。通海活。

相傳鹹水村蔡氏巨富,建有寨牆、寨河,門樓,仿皇城建築。其後裔與李氏爭訟,李氏以“私造皇城、毀拆皇橋、私包尼姑、、毆辱師長”訴至省按察司。蔡氏雖然事先得到密報連夜拆毀“皇城”,卻因此而敗落。鹹水村蔡守樸父子皆中舉人,下山村旁有“父子連科墓”遺址。馬踏圩內建有祠堂(馬踏國小舊地址)。

蔡氏現代名人(副處級或相當副處級以上)有:

蔡兆明,長山村人,歷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系中國某協會理事,正處級。

蔡潤民,長山村人,歷任廣州軍區某部處長,電白縣技術監督局長等職務,正處級。

蔡潤民,長山村人,中學高級教師。

蔡炳超,長山村人,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深圳市福田區人大代表,任職山姆公司(美國)。

蔡成雄,坡田村人,廣州市一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老乾(離休幹部)有蔡德明、蔡景清、蔡景雲、蔡景文、蔡良田諸人;革命烈士有蔡勝昆、蔡景祥兄弟。

黃氏

為電白區第四大姓、馬踏鎮第三大姓。《電白縣誌》載引述《姓篡》所載:顓頊帝六代孫陸終之子於周武王時受封於黃國。後黃國為楚滅,子孫四散,遂以黃為姓。

宋鹹淳年間(1265—1274),福建省閩縣人、高州巡檢黃十九卸任後家於電白縣莊垌鄉。後分居山兜、珊塘、祥垌各村,迄今為止已歷730多年。

黃氏族譜記載:忠烈候黃十九,祖籍福建莆田,為閩縣巡撫司徒十三使之後,宋景宗年間任都巡寨主。自黃十九卜居莊垌村,後裔遷至馬踏鎮各村,其最大村坐落在大發坡村,經二十三世祖父黃景琳之努力,續寫了《黃氏族譜》至今。。。迄今后羿已繁衍二十七、八世,至今歷700多年,通海活。

按:十九於莊垌截擊元兵,為救逃亡中之宋君臣而殉難,宋昌帝追封其為忠烈候,葬莊山北麓,立廟祭祀,是為電白黃氏始祖。黃十九墓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黃氏九世壽遷馬踏鄉祥垌村;十五世詩讚遷石笛村,後大發坡各村。

九世黃鑒家居馬踏鄉橋頭坑村,明歲貢,任湖廣德安府雲夢縣知縣。

十四世黃鳳騰,居橋頭坑村,明天啟恩貢,甲午科副榜,歷任浙江省平湖縣丞、南京留守司經歷等職務。

廿二世黃運光,又名太初,家居龍灣村,由附貢訓導,欽賜光緒癸卯舉人,民國初元,任電白縣長。

現代黃氏名人黃德明、龍灣人,全國人大代表,漢山鎖業集團總經理,電白縣二輕局副局長。

楊氏

為電白區第三大姓、馬踏鎮第四大姓。《電白縣誌》引述《姓篡》所載:楊姓源自姬姓,為周文王子孫。周武王的孫子姬燮文為晉侯,其子伯僑封於楊,子孫遂以楊為姓。唐末中原大亂,楊氏南渡福建,定居漳州。

《電白區鄉土志》載:宋紹興年間,楊仁壽自閩遷粵,定居潮潮州。紹紹熙年間(1190—1194),仁壽子楊昌爵自潮洲遷電白縣爵山村,後分居蛋埠、河垌、石笏各村。

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始祖楊仁壽於南宋紹興年間由閩入粵,居潮洲。仁壽子楊昌爵於南宋光宗年間由潮洲遷電白縣爵山村,迄今已歷800多年。

十二世紀楊元俊由爵山牌坡遷馬踏石笏村,迄今已蕃衍至二十八世。

十八世楊元俊由爵山遷馬踏鄉長山村,迄今已繁衍至三十二世。

馬踏鎮之楊氏先後分居右笏、馬踏圩、土地水、彭村、蟹地、茸草、上姚村、鳳門、下河、伍捻根、蛟潭、田心、郭中國、高車、雙花坡、坡仔、耽囚、祿岳、黃坡仔、白土、圓坡仔、合水坡、面前坡、後巷各村,通海話。

廿二世楊瑞芬,長山村人,歷任新中國電白縣第一任縣長,湛江專區水產局長等職務。

楊日輝,馬踏圩人,歷任茂石化技術處長、工程師等職。

楊應增,珊瑚村人,先後於外交部、經貿部任職。

楊榮光,第八屆廣東省人大代表。

楊保隆,長山村人,區政協委員、區建總公司項目經理。

楊 禮,長山村人,某建築工程公司經理。

此外,離退休老幹部有楊瑞珍、楊德、楊壯伍等人。

梁氏

分別為電白區、馬踏鎮第五大姓。《電白縣誌》載:梁姓為黃帝嬴姓之後。周平王時,秦仲子康被封於夏陽梁山,伯爵。春秋時為秦所滅,其子孫遂以梁為姓。

梁氏遷居電白區的有三支。二支於宋時先後遷電白縣墨院村和烏石村;一支於明朝遷電白縣小良村。

王氏

於電白區排第十一位,為馬踏鎮第六大姓。《電白縣誌》載:王姓的溯源複雜,以“周文王”之後較為正宗。福建閩縣人王昊如於宋鹹淳國中進士之後四年(1268年)出任電白知縣,後卜居保寧鄉雙村仔村至五世王萬選攜家自電城遷居霞洞。

分布

主要姓氏分布(1990年)

姓 氏 人 數 分布地區
7996 祿岳 上村 石笏 樟公園 彭村 長山 下山 木棉山
6214 馬踏圩 長山 九巷塘 內村 下山 鹹琅 鹹水 彭村 竹園 塘尾 獅子坡 鳳門子
5701 馬踏圩 黃屋 龍灣 祥垌 彎嶺 松塘 大發坡 羊角山 荔枝山 下底坡
4206 馬踏圩 鳳門 長山 下河 姚村 坡子 聯群 石笏 珊瑚 高車頭 東邊屋
3608 馬踏圩 田心 車頭崗 下垌嶺 蛟潭 根竹
2441 黨村 散坡 坡尾 剌門 土地水 店子坡 關屋山
1574 松塘 蓮河 球嶺 田頭 南塘 馬踏圩
1500 石橋 吉菜 石橋子 伍稔根
1236 林屋 坡田 石榴山 園山
1100 石古灣 車田
1500 石古灣 聯群 珊瑚
1200 下山 長山 下垌嶺
1200 坡田
1011 福平 新村 塘尾 茅坡 後坑
1000 東屋園 石古灣 馬踏圩
830 大石 竹頭園 茅坡
724 長山 下山 秀田 馬踏圩
700 大發坡 馬踏圩
577 天星 坡尾
482 坡田 祿岳 上村 底坡 彭村
(缺) 黃羌
(缺) 珊瑚

文化教育

綜述

全鎮大力發展教育 全鎮大力發展教育

本鎮歷史上經濟文化落後,明清時期只有私塾,教授四書五經。民國初年,有私塾50間左右,新辦了馬踏、祿岳兩所國小堂。解放後,各邊遠山區相繼辦了國小,還創辦了中學3所。1995年,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2000年,全鎮有幼稚園3所。全日制國小24所,255班,在校學生7189人;中學3所44班,學生2878人。有國小教師379人;中學教師126人,其中高級教師4人,一級教師10人。

九十年代,全鎮實行了教育體制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全盛時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被評為市、區的“教育視窗鎮”。

2000年,國小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7.6%,殘疾人入學率100%。

全鎮青壯年總人口21463人,其中非文盲人數21398人,非文盲率99.7%。

全鎮文盲、半文盲人數64人,占青壯年人數的0.3%。

基層單位掃盲驗收合格1882人,合格率97.4%;自然村驗收253個,合格率100%。

相關歷史

自清代中葉到清末,全鎮有舉人4名,副榜2名,秀才11名。其中有鳳門楊姓舉人1名;龍灣黃姓舉人1名;下山蔡姓舉人2名。祿岳許汝岸、許汝甫兄弟為光緒年間副榜。

龍灣舉人黃太初,光緒年間中舉。

下山舉人蔡氏,乃父子連科,皆為光緒年間中舉。

民國年間,全鎮僅有8名大學生。黃履端(現名黃東)為黃太初之孫,系本鎮第一個大學生。

馬踏中學

馬踏中學 馬踏中學

本校位於赤嶺東麓,距馬踏圩半公里,創辦於1958年秋季。是年9月,經省文教廳備案批准,電白縣文教局統一招收初一新生160人,附設於馬踏中心國小內。翌年,搬遷至現止,按全縣序列名為“電白縣第九中學”,後更名為“電白縣馬踏中學”。1967——1981年設高中,為完全中學。學制四年,初、高中各兩年。此後,停辦高中。恢復六年制(國中三年)。2000年,全校有國中24班,在校學生1407年,教職工73人。

歷任校長為 鍾麗娟(負責人)、賴朝蕃、黃雄才、張繼賢、楊成美、許有漢等。

馬踏中學從創辦到1995年,已培養初、高中畢業生9000多人。

龍灣中學

龍灣中學校內圖 龍灣中學校內圖

本校位於龍灣村委會,創辦於1981年,為鎮辦中學。2000年有國中10班,學生503人,教職工22人。歷任校長為鍾伯衡、楊建棧、黃廣鶴、姚景標。

金山中學

本校位於石古灣的金牛嶺麓,創辦於1981年,為鎮辦中學。現有國中6班,學生351人,教職工17人。校長為鍾世就。

馬踏鎮中心國小

本校創辦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原址位於馬踏圩的車田村里。七十年代初搬遷到鎮北郊的現址。2000年有27班,學生1638人,教職工51人,首任校長楊德甫,解放後第一任校長黃崇乾,其後歷任校長邵永農、蔡崇魁、梁本培、鄭英仁、黃寶球、許惠黎、傅天培、鍾世就、黃天寶、楊華泰等,現任校長為陳教。

石笏國小

本校創辦於1965年,地址電白縣馬踏鎮石笏村委會隔壁,石笏國小如同一顆散發著誘人芬芳的蓓蕾,在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馬踏鎮石笏村委會徐徐綻放。本校師資隊伍強大,學課建設合理,學校文化濃厚, 學校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辦學實踐,打造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的理念.熱忱歡迎社會各界光臨指導,同電白縣馬踏鎮石笏國小一起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才而努力,歷任校長楊富瑜,楊國志等,歷任老師有蔡朝,楊燕玉,楊小燕,許有林,許國志,許國彭等。

語言文化

簡介

本鎮語言十分複雜,有海話(屬閩南語系),涯話(屬客家話,即客語系)、白話(屬粵語系)、江語(即陽江話,屬粵語系)、福建話(閩語系)、舊時正話等。90%以上人口通行海話。

分布地點

海話(城話):流行於馬踏圩、長山、下山、祿岳、上村、石笏、鳳門、下河、龍灣、蓮河、松塘、白土等地。通用海話的50000多人。

涯話(涯,原字為 亻厓,意思為吾、我,第一人稱;涯話,即客家話):流行於聯群、河角、石橋、吉菜、黃羌等地,通用的約6000人。

白語(屬於粵語):又叫鹹水白。流行於石古灣、天星、黃羌等地,使用的約3000人。近年70%以上的人口能用或改用廣州話(屬粵語)。

江語(陽江話):屬粵語系,流行於土地、龍灣、店子坡、邱屋村等地,使用的約3000人。

閩語(又叫福建話):僅流行於坡田村。

舊時正話:秀田的石橋子村、西河村、石古灣的鴨塘湖村、青麻園等村通用。

註:《電白縣誌》載:馬踏講海話的33149人;涯話的12420人;粵語的1725人;江語的2967人;舊時正話的1725人

文學藝術

概況

本鎮歷史文化落後。舊時,逢年過節或廟會,雖亦有文人聚會,興辦過詩社,寫了不少名聯佳句,但幾乎全部佚散,流傳於民間的僅一鱗半爪,很難窺測全豹。

本鎮文化藝術真正出現生機的時間是“三中全會”之後。由於十年文革的饑渴,當時馬踏圩的民眾於春節期間自發組織了多項文體活動,徵集對聯、書畫、詩詞。後來這一活動擴展到全鎮。每逢重大節日,由鎮府主持,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1982年,曾徵集到楹聯、書法、詩詞、美術作品近千件(比),投稿人遍及縣內外。水東、電城、樹仔、博賀、霞洞、林頭、羊角、觀珠、沙瑯以及陽西縣的儒洞等地均有來稿。僅博賀的李崇華一人即來稿160多件(比)。這些活動,繼承和弘揚了傳統的與現代的文化藝術,極大地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

1986年,以吳苦楚為首的幾個社會青年,組織了一個文學小團“龍潭文學社”,創辦社刊《龍潭》(油印),發表了青年業餘作者的一些短小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龍潭》出版了20餘期而停刊。

流傳於鎮內外的海話歌謠,有濃烈的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對研究電白縣沿海地區的民情風俗頗有價值。

相關作品

《電白海方歌謠一瞥》

民間文學作品集,王安仁編。1927年,由電城金昌印書局承印出版。該書輯進電白縣電城、馬踏、樹仔、爵山等海話地區民間流傳的歌謠。原版本散失殆盡。1987年,由電白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於馬踏、樹仔和茶山蒐集到三本殘本,校勘後重版。重印本186頁,分為八大類,收進歌謠近1000首。這些歌謠具有濃烈的地方氣息,古樸、諧趣。如:

紅雲飛過白雲端,無水做田春過春;

無牛來駛受人氣,無女織麻單穿裙。

又如:

光棍仔唱光棍歌,蟛蜞馱鴨過田塍。

老鼠馱貓過屋脊,蛤仔跳跳來吞蛇。

放火燒坡捉黃鱔,竹尾裝籠捉水蛇。

然而,作品中的許多方言字都是自造,實屬牽強附會,雖詳加注釋,仍甚為費解。

編者 王安仁(1894—1955年),茂名市電白區馬踏鎮人(後遷居茂名市電白區城區)。1924年畢業於廣西陸地測量學校;1925至1926年在電城國小任教;1927年至1942年任廣東測量局科員;1944年至1945年在電白實踐中學莘陂分校任教; 1946至1947任電城測量所所長;1948至1949年於馬踏鎮中心國小任教。解放後,先後於縣府生產建設科、農業建設科、水利科任科員、技術員,1955年病逝,終年61歲。

《村言集》、《村言續集》

2003年付梓,作者蔡兆榮。該書由中國城市經濟雜誌廣東省記者工作站站長楊俊榮先生策劃和出資印刷出版。全書輯進傳統格律詩、詞、曲136首,散文28篇。詩詞以詠史之作較有廣度和深度;謳歌善政與針砭時弊之作,激濁揚清,愛憎分明,語言尖銳深刻。也有不失諧趣之作品。散文有通訊、隨筆、遊記、民間傳說等,有一定的可讀性。

作者 蔡兆榮(1941— ),茂名市電白區馬踏鎮長山村人,筆名“村言”“邨夫”,中學高級教師,現於馬踏鎮教育辦公室工作。系嶺南詩社社員、電白詩社理事兼副秘書長、茂名市教育作家協會理事。1997年,策劃和編輯出版教學論文集《求索》;2000年,執筆創作《愛我電白》一書。該書以四字歌的形式,描述了電白的歷史文化與改革開放後的成就,是一部較好的愛國愛鄉的讀物。該書由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馬踏風采》

2002年付梓,由馬踏鎮政府、電白文聯編,楊俊榮策劃編輯,蔡兆榮主筆撰寫,眾鄉賢捐資出版。該書集地理歷史、人文風采、民情風俗、文學藝術、地方掌故、民間傳說和歷代詩人選一體,是一部地方風物誌,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識性與可讀性。

人口數據

人口發展

解放前夕,全鎮4120戶,15876人。1982年第三次人品普查時,增加到7297戶,45291人,其中男24346人,女20945人;1990年第四次人品普查時總人口5365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4人;1997年,總人口60141人,自然增長率4.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2人。

全鎮人口密集 全鎮人口密集

各村人口

2001年,總人口64960人。各村人口如下(以村委會為單位):

村委會 人數
馬踏 4029人
長山 2876人
下山 2633人
祿岳 5129人
上村 2485人
石笏 3801人
鳳門 2506人
天星 3615人
石古灣 5642人
珊瑚 2415人
聯群 3563人
黃羌 3849人
華田 3706人
秀田 2481人
龍灣 3992人
下河 2924人
蓮河 1163人
下垌嶺 2311人
松塘 2617人
其他 3183人

人口結構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為例 :

總人口 57595
30904
26691
家庭戶戶數 11599
家庭戶總人口(總) 57408
家庭戶男 30765
家庭戶女 26643
0-14歲(總) 20862
0-14歲男 11514
0-14歲女 9348
15-64歲(總) 33245
15-64歲男 17552
15-64歲女 15693
65歲及以上(總) 3488
65歲及以上男 1838
65歲及以上女 165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926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