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漢語成語]

鷸蚌相爭[漢語成語]

鷸蚌相爭(又稱:蚌鷸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語出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成語解釋

鷸蚌相爭[漢語成語] 鷸蚌相爭[漢語成語]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成語】: 鷸蚌相爭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釋義

方——剛剛。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曝——曬。

支——支持,即相持、對峙。

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嘴,專指鳥獸的嘴。

雨——這裡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說。

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

並——一起,一齊,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將要。

弊——弊病;害處,這裡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擔心。

為——替,給。

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成語典故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出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詞語辨析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么,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