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基本信息
【漢字書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漢語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感情色彩】貶義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結構】主謂式組合的複句式。
【成語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 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螳螂撲蟬、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押韻詞】弊帷不棄、稱心快意、薰蕕異器、觸禁犯忌、同心共濟、街譚巷議、無立錐地、三徵七辟、梭天摸地、時談物議......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成語辨析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辨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 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成語示例
⒈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⒉“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成語典故
原文
趙①且伐燕②,蘇代③為燕謂惠王④曰:“今者臣來,過易水⑤,蚌方出曝⑥,而鷸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 喙⑧。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⑨之為 漁父⑩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譯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詞語注釋
解釋字詞意思
①趙:國名,都城在河北省邯鄲市。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②燕:國名,都城在北京市。音yān,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③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⑤易水:在河北省境內。
⑥曝:pù,曬太陽。
⑦鷸(yù):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⑧喙:huì,嘴,專門指鳥的嘴。
⑨秦:國名,都城在陝西省鹹陽市。
⑩漁父:漁夫。
11即:就.
通假字
①禽:同“擒”,捉
②敝:同“弊”,弊害
古今異義
熟:今常用義:成熟;熟練。文中古義:仔細,周詳;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支:今常用義:支撐;支持。文中古義:對峙;如“燕趙久相支.。”
大眾:今常用義:民眾,民眾。文中古義:軍隊;如“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恐:今常用義:害怕。文中古義:擔心;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願:今常用義:願望;願意。文中古義:希望;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一詞多義
且
⑴副詞,將要,快要;如“趙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⑵連詞,姑且,暫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⑶連詞,況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⑴動詞,攻打,討伐;如“趙且伐燕”“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⑵動詞,砍伐;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
即
⑴副詞,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⑵副詞,立即,馬上;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為
⑴介詞,為了;如“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⑵動詞,成為;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⑶動詞,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計
⑴動詞,謀劃,考慮;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⑵動詞,計算;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⑶名詞,計謀,策略;如“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強
⑴qiáng,形容詞,強大;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⑵qiáng,形容詞,僵硬;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幼時記趣》)
⑶qiǎng,動詞,勉力,努力做;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舍
⑴shě,動詞,丟棄,放下;如“兩者不肯相舍”。“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⑵shè,名詞,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詞類活用
1. 名詞用如一般動詞
“今日不雨”之中,名詞“雨”用如動詞,即“下雨”;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下雨”。
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燕、趙久相攻,以弊大眾”之中的“弊”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疲憊”,或“使……睏乏”;這兩個分句可譯為“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
⒊動詞的使動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動詞“出”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出來”;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讓你出來”或“今天不放開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省略主語
⑴“過易水”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過易水”;該分句可譯為“(我)經過易水”。
⑵“故願王熟計之也”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故願王熟計之也”;該分句可譯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
⒉省略賓語
⑴“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之中,謂語動詞“得”的後面省略賓語“之”,即“漁者得(之)而並禽(擒)之”;該分句可譯為“打魚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
⑵“乃止”之後省略賓語“之”,代“伐燕”這件事,即“乃止(之)”;該分句可譯為“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成語啟示
分析評論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揭示道理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