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博山寺作

《鷓鴣天·博山寺作》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開篇總述詞旨,以下層層遞進,表明歸隱之由、歸隱之樂。先從養生處世的哲理之道點明緣由;再由寧可保持獨立品操、豈可依附權貴,說明走向歸耕的必然;末以欣喜松竹花鳥,體現歸耕林泉的激情雅趣。全詞語言通俗,運用側面烘托,表現仕途人情之可畏。

作品原文

鷓鴣天·博山寺作

不向長安路上行 。卻教山寺厭逢迎 。味無味處求吾樂 ,材不材間過此生 。

寧作我 ,豈其卿 。人間走遍卻歸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鳥山花好弟兄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博山寺:《廣豐縣誌》:“博山寺在邑西南崇善鄉,本名能仁寺,五代時天台韶國師開山,有繡佛羅漢留傳寺中。宋紹興間悟本禪師奉詔開堂,辛稼軒為記。”

⑵長安路:喻指仕途。長安,借指南宋京城臨安。

⑶厭逢迎:往來山寺次數太多,令山寺為之討厭。此為調侃之語。

⑷味無味:語出《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⑸材不材間:語出《莊子·山木》:“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⑹寧作我:語出《世說新語·品藻》:“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⑺豈其卿:語出揚雄《法言·問神》卷五:或曰:“君子病沒世而無名,盍勢諸名卿,可幾也。”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趙、楚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乎成名?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

⑻“人間”句:語出蘇軾《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⑼“一松”句:語出元結《丐論》:“古人鄉無君子,則與雲山為友;里無君子,則與松竹為友;座無君子,則與琴酒為友。”

⑽“山鳥”句:語出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共友於。”

白話譯文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卻多次往來於山寺以致讓山寺討厭。在有味與無味之間追求生活樂趣,在材與不材之間度過一生。

我寧可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也不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走遍人間,過了大半生還是走上了歸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鳥是我的好弟兄。

創作背景

辛棄疾長居帶湖期間,常往來於博山。其詞作中與博山有關的有很多首。博山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所以才會屢有題記,反覆吟詠。嘉靖《永豐縣誌》卷四《人物》云:“辛幼安名棄疾,其先歷城人,後家鉛山,往來於永豐博山寺,舊有辛稼軒讀書堂。”這首《鷓鴣天·博山寺作》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之後辛棄疾閒居帶湖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宣洩厭棄官場、決意歸隱的詞章。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之心最盛,最能奮發作為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這兩句應題,大意是說,他已經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於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於逢迎我了。辛棄疾顯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會真的已經忘情于山水遊樂,把北復中原的大志拋諸腦後。下邊“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兩句,典出《莊子》,貌似超脫,要安於歸隱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做不材之材以終其年。事實上,上片四句是怨辭反說,辛棄疾並非真正能安於閒適平淡的生活,置國家天下於不顧,只是當權者對他始終若即若離,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幾乎二十年的時間裡被閒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強調的是才。詞人文武全才,不論在抗金戰場,還是在文苑詞壇,都如虎挪獅拏,龍騰象踏,但這樣一位高才,卻長期被廢置閒居,報國無門。在這首詞中,他字面上超然閒逸之詞,實則包含著對當權者的激憤與積怨,只是不易察覺罷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會改變本性去遷就別人,表現寧學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過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聲名。下一句說人生歷盡世事,到頭來還是要歸於田園,躬耕田畝。詞人南歸以來,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轉徙不停,一個“卻”字,實又流露出對當政者的不滿。最後兩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意托於松竹花鳥,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許也包含著對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鳥好弟兄,只有他們不會讓辛棄疾傷心失望。篇末承轉,說明人世無君子可處,只好與松竹花鳥為友,無奈兼以自我開脫。

名家點評

清代詞評家沈雄《古今詞話》:稼軒詞亦有不堪者,“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現代詞學家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此詞厭朝市之紛紛,耽山林之活計也。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