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集鎮

鶴壁集鎮

鶴山區鶴壁集鎮地處北緯35°.17ˊ~36°,東經114°0ˊ~114°09ˊ之間,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南省鶴壁市西北部。鶴壁集鎮西北、北部與河南省安陽縣交界,東北、東部與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鄉為鄰。境域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73.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6萬畝。2008年底,全鎮總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6萬人。鎮政府所在地鶴壁集為千年古鎮,南距鶴壁市區35公里,東距湯陰縣城23公里,西距林州市55公里,北距安陽市區27公里,距省會鄭州230公里。鄉政府駐鶴壁集鶴山路南側與電信局隔路相望,距鶴山區政府駐地2公里。鶴壁集鎮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該鎮轄44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分別為:韓林澗(轄小韓林澗)、賈家、東馬駒河、中馬駒河、西馬駒河(轄小南溝)、井坡、鶴壁集東街、趙家荒(轄孫家荒、後大門荒、上趙家荒、蔡家荒、下趙家荒、姚家荒、戶家荒)、梨林頭(轄小李家莊)、良峪、石碑頭(轄紅凡廠)、曹家(轄陳家、龍家、鄧家、李家莊)、寺灣、鶴壁集西街、古樓河、楊家莊(轄康家)、南楊邑、北楊邑、東楊邑、西楊邑、中楊邑、郭家崗、東頭、龍臥、教場、孫聖溝、前蜀村、後蜀村、龍宮、竇馬莊(轄秦馬莊、吳馬莊)、王馬莊、大呂寨(轄邢呂寨)、楊呂寨、王呂寨、畢呂寨、張家荒(轄寨前荒、寨後荒)、王家荒(轄杜家荒、小李家荒)、郝家荒(尹家荒、竇家荒)、賈呂寨、郭呂寨、焦家溝、李家荒(轄小李荒)、鶴壁集北街、鶴壁集南街。

歷史沿革

鶴壁集鎮 鶴壁集鎮

鶴壁地名最早見於唐開元年間,當時稱鶴壁村。金代鶴壁為相州彰德府“五鎮”之一。清代屬湯陰縣,設鶴壁社。民國設區,先後隸屬河南省河北道和河南省第三督察專員公署湯陰縣。1945年屬中共領導的安湯縣。1946年安湯分治後屬湯陰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為中共湯陰縣黨政領導機關駐地。1947年2月改稱湯陰縣第一區。1950年又改為第二區。1953年改為鶴壁集鄉。1956年從湯陰縣劃出,鶴壁礦區辦事處鶴壁鎮,隸屬安陽專員公署。自1957年建市至1958年,為市領導機關駐地。1958年建陳家莊人民公社。1960年陳家莊人民公社與呂寨人民公社合併為鶴山煤礦人民公社。其下屬行政村稱生產大隊。1961年政社分治,鶴山人民公社劃出城市轄區成立鶴山區,農村部分組成陳家莊人民公社。1966年易名紅衛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為鶴壁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鶴壁集鄉,其下屬行政村由大隊改名為村委會。1998年5月1日,由市郊區劃入鶴山區管轄。2010年1月撤鄉建鎮。

地形氣候

鶴壁集鎮轄區為丘陵地帶,海拔120米——528米。境內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河流。在地勢上起伏較大,呈現西南高、東北低,西半部為山區,東半部為丘陵,山區最高點海拔576米,最低點為後蜀村東南金線河出鶴山境處,海拔12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30°左右,丘陵坡度在25°以下。地層為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域處在新華夏系構造第二沉積帶的華北坳陷與第三隆起帶的太行山交接處,形成隆起、地塹、斷裂等比較複雜的地質構造。

鶴壁集鎮境處於太行山東部,為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由於受山脈走向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季風作用較為明顯,春季多風少雨,夏季多雨較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較冷少雪。年均降水量680毫米,夏季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6%;年平均氣溫24°,最高氣溫41.3°,最低氣溫-12.5°,溫差53.8°。

鶴壁集鎮地形複雜,光熱水等資源差異明顯。歷年年均日照時數為2437.4小時,可照時數為4432小時,年均日照率55%,其中5月份日照時數最長,達265小時;2月份日照時數最短,僅162小時 。0℃以上積溫年均5156.5℃,10℃以上積溫年均4680.5℃;年均無霜期222天,最長257天,最短188天,80%保證率為205天。;年均相對濕度67%,6月份高溫低濕,月均相對濕度58%,7、8月份雨量多,濕度大,月均相對濕度分別為77%、80%。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已開發勘明有原煤、鐵礦石、鋁釩土、矽土、陶土、石灰岩、白雲岩、鋶鐵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原煤、石灰岩儲量豐富,極易採掘,適宜建大型煤礦及建材廠。

河流與水資源

鶴壁集鎮河流屬於海河流域衛河水系,北部有金線河東流至安陽縣水冶鎮土樓村入安陽河,西部有羑河東流至湯陰縣青冢入湯河,南部有湯河東流至內黃縣西元村入衛河。在河流上游建有楊邑、龍宮、韓林澗、賈呂寨四座小型水庫,總庫容為368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232萬立方米。鶴壁集鄉地表逕流深為190毫米,降雨地表水資源為2616萬立方米,可利用量為392萬立方米。其中,湯河水資源量575萬立方米,可利用量86立方米;羑河水資源量707萬立方米,可利用量106萬立方米,金線河水資源量635萬立方米,可利用量95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00.1萬立方米的。

植被

全鎮目前原始植被甚少,除耕作地帶,多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叢和疏散喬木,或為人工栽植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及少量天然薪炭林。森林覆蓋率20%左右。

土地資源

全鎮土地總面積110147.1畝。其中已利用土地94677畝,利用率85%,未利用土地15470畝,占土地總面積15%。在已利用的土地中,農業用地39872.4,非農業用地54804.6畝,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之比為1:7.2。2005年底,全鎮耕地為26600畝,人均0.55畝/人。

旅遊資源

三官古廟 三官古廟

鶴壁集鎮政府所在地為千年古鎮,歷史悠久,古蹟薈萃,相傳“古有雙鶴棲於南山之峭壁”,故取名為鶴壁。轄區有訪子山、鳳凰山、阿斗寨三大旅遊景區。訪子山風景區原有舍利寶塔一座,各種廟宇殿堂20座,這裡曾建有鶴壁市第一處烈士陵園,是鶴壁市進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阿斗寨風景區曾是三國時期蜀國後主阿斗(劉禪)亡國被俘封為“安樂侯”後被司馬昭父子秘密羈押之地,由萬柏山阿斗寨、山下金線河及前、後蜀村、龍宮花卉園區組成。文物古蹟有古瓷窯遺址、宋代採煤遺址、竹林寺、寶豐寺、三官廟等。鶴壁集古瓷窯遺址為國內考古迄今發現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瓷窯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鶴壁集宋代採煤遺址是國內乃至世界上迄今發現開採最早的古代採煤遺址。竹林寺、寶豐寺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聖地,建築風格獨特,堪稱古建築一絕。

交通狀況

交通便利,大白線、蜀大線、軍鶴線、姬施線4條省縣級道路穿境而過,境內有礦用鐵路專用線5條、湯鶴鐵路支線20公里,有全市唯一一個辦理煤炭轉運、客貨營運的二等區段站——鶴壁火車北站;有通往省外主要城市和省內各市、縣的長途客運站;市公交公司公交線路1路、2路、3路途經轄區主要路段,鶴壁集、二礦、九礦分別為公交線路的終點站或始發站;新開通了鶴壁集至王馬莊、寺望台、湯陰等城鄉客運線路;全鎮44個村實現了村村通,並全部實現了水泥硬化,形成了以鶴壁集為中心,通達各村、各地市、各省的交通便利網路。

經濟建設

經濟總量逐年增長。1990年社會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1995年成為全省百強鄉鎮,2008年底,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7億元,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27.5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5億元,財政收入14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初步形成了煤炭及深加工、建材、畜牧養殖、花卉種植、交通運輸五大支柱產業,成為全市重要的原煤、建材等能源生產基地之一。

南街村石榴園區 南街村石榴園區

鶴壁集鎮是煤炭生產大鎮, 80年代末以後地方小煤礦快速發展,至1995年曾多達130餘對,由於國家關井壓產政策及實施煤炭資源整合,2009年,全鎮共保留11對礦井,其中:資源整合礦井6對,獨立塊段礦井5對。90年代,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鄉鎮企業的形勢下,該鎮加快發展鄉村企業的步伐,鄉辦、村辦、個體辦企業迅速興起,從1988年的549個發展到2005年的1166個,形成了以煤炭、碳素、藥用玻璃、畜牧、建材、交通運輸六大支柱產業。近年來,鶴壁集鄉實施了“工業富鄉”、“工業強鄉”戰略,以加強新產品開發和技改項目建設為重點,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大力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工業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底,共引進市外資金4.74億元,新建項目37個,技改、擴建項目61個,超億元項目3個,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3家。全鎮工業企業達到71家,限額以上企業23家,已形成了煤炭及深加工、建材、碳棒、畜牧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在全鎮形成了“以曹家為中心的碳棒生產基地”、“以蜀村、梨林頭為中心的建材基地”、“以蜀村、龍宮為中心的花卉養殖基地”,構建了年產百萬噸原煤的煤炭工業基地。特別是該鎮英國大盛進口公司與區新美集團、郝荒煤礦、郝荒村合作投資1億元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項目,實現了高科技領域招商的重大突破,不僅為鶴壁市增添了一個高科技企業,同時也填補了河南省在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方面的空白。同時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和資金優勢,加快地下資源開採向地面企業的轉移,新上了蜀龍建材集團、榮鑫新型裝飾材料、聖一鑄造等一批地面企業,新組建的新美味業公司完成了“QS”認證工作,開發 “孫聖”牌醬油、醋等20餘個系列品種,年生產能力達到1萬噸,年銷售收入1800萬元。

2009年,該鎮進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投資5000萬元在轄區東部規劃建設了韓林澗煤炭物流園區,成為全省最大的煤炭產業集聚區,目前,園區已落戶煤炭及深加工物流企業3家。其中:引進資金8000萬元新建了金龍煤炭物流公司,年洗精煤120萬噸。投資500萬元新上了金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生產太陽能熱水器10萬台。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大力發展了以蛋雞、生豬、山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花卉、香椿、石榴、小雜果種植為主的高效農業,建有四個精品林業基地和石榴、香椿、花卉三個農業示範園區;規劃了六個現代化蛋雞養殖基地和三個生豬餵養示範區。 2008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經濟作物產值達到6000萬元。

社會發展

建鄉以來,鶴壁集鄉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旋律,全面推進了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建成了以鶴壁集為中心的通達全鎮各村的鎮、村道路網路。全鎮44 個村道路全部實現了村村通, 95% 以上的村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 5 萬餘人生活用水得到有效解決,近 1 萬人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2萬多畝耕地得到有效灌溉,植樹造林、道路綠化等工作成效顯著。完成荒山造林11000畝,在荒山、道路兩側栽種各類林木120萬餘棵,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7%。

鶴壁集大道 鶴壁集大道

城鎮建設初具規模。2007年科學規劃編制了鶴壁集城鎮整體發展規劃,並先後投入巨資用於城區基礎設施建設,街區面貌煥然一新。依託大白線道路改建,對鶴壁集中心街區進行了改造,新建了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的鶴壁集商貿街,入駐商戶1000餘家,從業人員6000人。建成了綜合商貿樓、服裝城、綜合性農貿市場、勞動力市場。先後對集鎮內的新華街、鶴山街、鶴壁集大道、軍鶴街4條主街道進行了拓寬改造,集鎮面積由2002年的1.5平方公里擴建到現在的3.7平方公里,共安裝路燈100盞,改造人行道3公里,修建排水管網1.2公里,新增綠化帶3公里,栽植各類綠化苗木1萬餘株。改造了集鎮周邊的軍鶴線、姬施線、蜀大線等主要道路,新建了長途客運站,開通了鶴壁集至湯陰、大胡、梨林頭、九礦的公交線路。2009年,全面實施“村改居”工程,對北街、曹家等12個村,總計4486戶、16801人進行“城中村”改造,鶴壁集鎮城鎮人口將進一步增多,城鎮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城市化率將進一步提高。

社會事業健康發展。通訊網路全面覆蓋,全鎮電話入戶率達到80%以上,部分村接通了有線電視信號。建成220千伏大型變電站一處,保證了轄區內企業的正常用電。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先後新建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15座,配備教學儀器6000餘套,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和畢業率均達到100%。民眾醫療衛生條件全面改善。建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44個,構建了覆蓋全鎮的較為便利的醫療服務網路。文化設施較為完善。新建了鶴壁集市民休閒文化活動廣場,各行政村開通了遠程教育系統,其中7個村新建了信息文化中心,10個村新建了新農村書屋,20個村新建了示範性文化大院,15個村配備了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施,6個村修建了室外健身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