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蛔蟲病

鴿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它是由鴿蛔蟲引起的。鴿蛔蟲屬線蟲綱蛔蟲目,是鴿體內最大的寄生線蟲。蟲體淡黃白色,粗線條狀,長度在2~7厘米。成熟的雌蟲體內充滿蟲卵,蟲卵呈橢圓形,深黑色,殼厚而光滑,對寒冷和化學消毒藥物抵抗力很強,但經陽光照射1~2小時、沸水處理或堆積發酵均會死亡。

簡介

鴿蛔蟲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雌蟲在小腸內產蟲卵,蟲卵隨信鴿的糞便排出體外,在有氧的、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經10~12天發育成有感染能力的蟲卵。信鴿吃了這種蟲卵後,幼蟲在腺胃和肌胃內脫殼而出,在腸道中經4次蛻皮後逐漸發育成成蟲,寄生在小腸內。寄生在腸道內的鴿蛔蟲除了與信鴿爭奪大量的營養成分外,還會分泌毒素進入血液影響信鴿的消化功能,造成信鴿營養不良,飛翔能力下降。據有關資料記載,每條成蟲能產上千個蟲卵,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可通過人的鞋底、用具、食料、保健砂、飲水等方式,再進入信鴿腸道,由此反覆循環。

症狀

鴿蛔蟲可感染各種年齡的信鴿,臨床症狀的輕重與信鴿感染蛔蟲的數量有關。輕度感染的信鴿興奮性降低,飛翔時間短,易疲勞,食慾尚好,但肌肉發育不良,喜歡啄羽毛和異物。重度感染的信鴿體重下降,黏膜蒼白,羽毛生長不良,有時糞便帶血甚至帶有蛔蟲成蟲。其中幼鴿極易感染本病,主要症狀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體重減輕,明顯消瘦,常呆立不動,羽毛松亂,精神沉鬱。嚴重感染的信鴿則便秘和下痢交替進行,糞便里偶見紅色血液,有的出現神經症狀:歪脖扭頭,間斷性抽搐,最後逐漸衰竭死亡。通過病理剖檢可見腸道黏膜充血、出血,腸壁增厚,甚至見到大量蛔蟲。日常飼養的信鴿體內寄生蟲的診斷主要靠實驗室做糞便鏡檢。

檢查

(1)直接塗片檢查法:在潔淨的載玻片上滴幾滴甘油與水的等量混合液,再用牙籤或火柴棍挑取少量糞便加入其中,混勻,夾去較大的或過多的糞渣,使玻片上留有一層均勻的糞液。對其濃度的要求是,將此玻片放在報紙上能透過糞便液膜模糊地辨認出其下的字跡為宜,隨後在糞膜上加蓋玻片,並置顯微鏡下檢查。此法簡便和常用。但因被檢糞便數量少,檢出率較低。

(2)漂浮法:取糞便10克加飽和食鹽水100毫升,混合,濾入燒杯中,靜置40~45分鐘後蟲卵則上浮,用一直徑5~10毫米的鐵絲圈,與液面平行接觸以沾取表面液膜,抖落於載玻片,加蓋玻片後置顯微鏡下檢查。

治療

(1)哌嗶嗪(驅蛔靈):每次每隻餵服半片或按每公斤體重餵服200~300毫克,連用2天,在驅蟲的同時,還應在次日清除糞便。

(2)鹽酸左旋咪唑:驅蟲效果最可靠,每次每隻餵服半片(每片25毫克)或每公斤體重餵服25毫克,晚上餵服。輕者1次,重者2次。幼鴿群平均3個月驅蟲1次;信鴿群在開賽前驅蟲1次,賽季結束封棚飼養時驅蟲1次。

(3)四咪唑(驅蟲淨):按每公斤體重40~50毫克的劑量餵服。

(4)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按每公斤體重餵服10~20毫克,早晨空腹口服,也可拌於當天三分之一的飼料中食用。

(5)0.1%敵百蟲消毒液:驅蟲後第二天及時清除糞便,用0.1%敵百蟲溶液消毒鴿舍並及時給信鴿補充維生素A。一次驅蟲不一定徹底驅淨,最好隔1周再驅1次。在驅蟲後還應增加飼料營養,多補充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AD3粉),補充魚肝油,儘快醫治腸道創傷,以促進損傷的腸黏膜的修復再生。

預防

預防本病主要是應搞好鴿舍平時的環境衛生,保持清潔、乾燥,給鴿群定期驅蟲,以便杜絕該病的發生。尤其要及時清除糞便,每3天清糞一次,清除糞便後要集中發酵處理,並儘量避免信鴿與糞便的接觸,確保飼料和飲水的衛生。鴿舍、料槽以及飲水器等要每天清洗,定期消毒。每年進行2次定期驅蟲。幼鴿在2~3月齡左右進行第一次驅蟲,第二次在比賽前半個月。加強飼養管理,增強信鴿的抵抗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