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中國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

鴻溝[中國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
鴻溝[中國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位於古代滎陽成皋一帶,今河南省鄭州滎陽。東周末期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始興建。修成後,經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一直是黃淮間中原地區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時期又稱狼湯渠。該地北臨萬里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大平原,南接中嶽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兵家必爭的古戰場。

戰國時期

戰國時魏惠王十年(前361年)為了戰爭需要,曾兩次興工,開挖了鴻溝。它西自滎陽以下引黃河水為源,向東流經中牟、開封,折而南下,入潁河通淮河,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連線起來,構成鴻溝水系。鴻溝有圃田澤調節,水量充沛,與其相連的河道,水位相對穩定,對發展航運很有利。它向南通淮河、邗溝與長江貫通;向東通濟水、泗水,沿濟水而下,可通淄濟運河;向北通黃河,溯黃河西向,與洛河、渭水相連,使河南成為全國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區。鴻溝的開鑿,為後來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充分利用了鴻溝水系和濟水等河流,把在南方徵集的大批糧食運往北方,並在鴻溝與黃河分流處興建規模龐大的敖倉,作為轉運站。

漢朝時期

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決口於濮陽,泥沙淤塞了菏水和汴水河道,鴻溝水系遭到破壞;特別是漢平帝時(1~5年),黃水沖入鴻溝,淤塞更為嚴重;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和王吳共同治理黃河、汴水,汴河水運能力有所恢復,但其它河道未治,鴻溝水運逐漸湮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