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份《中國城市股民健康狀況報告》稱,近一半股民過去一個月中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經濟壓力、股市變化、健康困擾”成為壓在中國股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雖然部分人對“睡眠少於5小時”結論仍有爭論,但這一報告引發人們對投資市場參與者所受壓力的關注。不過,在投資市場,股民並非壓力最大的群體,期貨投資者、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等所承受的壓力更是外人難以理解。
生活現狀
1期民憂暴倉半夜看外盤
在股市上,如果不幸被套,最後一招是拿著不動,等待最後“解決軍”到來。不過在期貨市場上這一招並不靈,槓桿交易、雙向交易、到期交割、T+0等等條件限制決定了期貨的特殊性,所以一個期民對行情的關注度要遠遠大於股民,股民可以不看盤,抱定長線投資,而期貨則是需要天天緊盯盤面。
中國的期貨市場每天到10點15分會休15分鐘,有業內人士戲稱,這是給短線交易者“上洗手間的時間”。對於他們來說,盤中每一個細小的波動都有可能帶來收益或者損失。往往緊張得連廁所都來不及上。
如果持倉過夜,晚上歐美外盤的走勢則至關重要,一旦出現大波動而又方向做錯的話,第二天一個跳空缺口就會損失慘重,甚至暴倉,所以“看外盤”是期民們不可或缺的功課。睡覺自然排不上號。
某個在一次實盤大賽中一舉成名的知名民間高手,他的一個習慣在業內被傳為笑談:每天早上他碰到熟人打招呼不是說“早上好”,而是說“昨晚倫敦銅又跌了!”
中國期貨界名人青澤在他被譽為“中國第一本從理性的角度真實闡述期貨投資人成長曆程的著作”《十年一夢——一個操盤手的自白》中這樣描述:“為了在市場波動中賺取差價,我整天為自己的未來提心弔膽。每天白天盯著國內期貨市場的價格變化,深更半夜也不敢放心大膽地睡覺,還得起來看看芝加哥、紐約、倫敦市場大豆、原油、銅的走勢。偶爾,當外盤走勢對我有利的時候,我真想把已經酣然進入夢鄉的朋友們吵醒,但又覺得不好意思,只能一個人悶著樂;當外盤走勢出現不測的時候,我也只能獨自苦笑,為自己擔憂。哎,明天又是一個令人痛苦的日子!”
據介紹,股市上有20%定律,也就是說有兩成股民還是盈利的,但在殘酷的期貨市場上,95%以上都是失敗者,而且大部分的期民在生存不到三年就消失了,除了痛苦的回憶什麼都沒留下。
2 分析師今天金手指明天成“黑嘴”
“熊市是分析師的墳墓。”如果翻開今年的各大券商報告,基本上沒有人能預料到今年會這么差,而看錯小盤股和題材股行情的更是大有人在。
於是,各券商的點位分析和十大金股等報告紛紛成為市場冷嘲熱諷的對象。
“在國內市場,唱多是主旋律,一方面是只有做多才能贏利,一方面也迎合了買方和上市公司的利益,所以大家經常能看到的是,在大牛市如2007年裡,大家都是‘股神’和‘金手指’,而到2008年,全部成為‘黑嘴’。”甚至羅傑斯當年也未能幸免於難。
2011年股市3000點的時候,連前面一直謹慎看空的某大機構都開始翻多,但市場卻突然大跌,小盤股跌幅達三四成的也比比皆是,在這些公司的股吧里,經常可以看到股民把怒火發泄到分析師身上,各種指責鋪天蓋地。而今年的寶安石墨烯門事件更是使分析師面臨誠信危機。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大家都怕踩到地雷,多年道行毀於一旦。”
某期貨公司農產品分析師李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工作忙、出差多,不過這倒是小事,最主要怕自己的方向錯誤,給別人帶來損失。”
2011年春節前後,期貨市場玉米升水都接近200元/噸了,李先生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現貨企業搶現貨賣期貨,於是建議客戶還是先別做多,但市場有一段時間依然亢奮,“我就被看成白痴。”雖然後來證明他是對的,但“他們做對的時候總覺得是自己的水平高,錯了就找分析師當替罪羊。”
“分析師這活不是人幹的。”李先生說。
與李先生有同感的分析師不在少數,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他的對策是不聽不看,別人愛說什麼說什麼。“我只要盡力去做到最好,無愧於心就行了。”
3 基金經理表面風光冷暖自知
對基金經理來說,排名像個夢魘如影隨形。“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考試。”一位基金經理這樣形容業績,“做夢都跟排名有關。”
為了快速上位,多數號稱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最後都走上短平快、追熱點、炒題材、抱團取暖的路子上去。
有一次,一個基金經理曾在飯桌上跟記者談到,當業績不好的時候,“基民們會翻出你所有芝麻綠豆的事情來,把你祖宗十八代罵個透。”
緊張、焦慮成為基金經理的普遍現象,健康問題也成為基金經理的大敵,長期久坐造成“三高”,年紀輕輕開始禿頂。近年來基金經理頻傳英年早逝新聞,今年銀華基金楊長清,因白血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僅有37歲,從2009年始,基金業內相繼傳出一系列噩耗,楊駿、孫延群、文鳴、繆建興、嚴仁明等多位基金業人士相繼英年早逝。
為逃避壓力,很多公募基金經理紛紛跳槽操作更加靈活、自由度更高的私募,但私募基金經理日子照樣不輕鬆,今年以來,多個前幾年風光十足的私募紛紛遭遇業績大滑坡,光環耀眼的基金經理自然從天堂跌落凡間。
私募排排網李春瑜前幾天在其微博中稱,“中午請田榮華(深圳市武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吃飯,我問他四年陽光私募的感受,他想了一會,說:‘很辛苦,生活質量很差!’大部分的私募大佬們都是這種感受,我非常能理解,但投資者不這么想,田榮華告訴我,甚至有投資者教他應該怎么做投資。現在的私募大佬們壓力都巨大,過去四年是熊市,能不虧錢就很牛了,但投資者沒這耐心,批評甚至謾罵到處都是,私募日子不好過。”
專家建議
心理學家:輕度焦慮剛剛好
就投資者如此解決壓力過大問題,深圳市康寧醫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周雲飛表示,一個人壓力的大小和內在需求有關,內心愿望與現實落差越大,壓力就更大。從一個分析師來講,如果他希望自己的預測能夠百發百中,一旦出現失誤就會更加在意投資者的評價,擔心被人指責,對外在壓力反應就越大,最後結果可能就是說得更加不準。
面對壓力時,解決的辦法一是要將內心的願望降低,二是對不準確不完美的事情要多從客觀因素、外在因素找原因,而不要總是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外在的原因是能夠改變的,但內在的則是走到哪裡會跟到哪裡,無法擺脫。
無論是股民還是期民,他們面臨的問題都與金錢有關,除物質享受外,他們還會追求在成功中獲得自尊,從心理學上講,越是自卑的人需求越強烈,當他成功時獲得的愉快享受就越強烈,而失敗時的挫折感就越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壓力,一定程度的壓力與效率成正比,但壓力到一定程度後效率反而會降低,兩者的關係是一個倒置U型曲線,從投資而言,一點壓力沒有也不行,保持在“輕度焦慮狀態”剛剛好,如果到吃不下睡不著的程度則必須考慮調低內心愿望了。